爲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無處可去不是因為霧霾

回國後家裡的“小猴子”躁動不安,總想出去好好釋放,但推車又不方便,幸好發現附近有個小公園,想必總該有些兒童遊樂設施可以玩。

但外婆卻意興闌珊地嘟囔了一句,我看最好還是別去了,意思不大。

等帶娃到了那兒,才懂了母上的意思:滑梯上坑坑窪窪,扶手鏽跡斑斑,中間還斷了老大一截,切口鋒利得很。邊上的攀爬架上,一堆堆無人清理的狗屎,滿地的垃圾。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好吧好吧,我安慰自己,公共免費場地,沒人清理維護很正常,而且室外有霧霾,孩子待久了也不好。那咱就花錢,去室內兒童遊樂場,總行了吧。

打車去到附近最近的一家商場,正好有家看著高大上的兒童遊樂場,168元一次,但只能進一大一小,還是優惠體驗價。再進個大人,還要再花50買張陪同票。如果還要停車,10元一小時,玩半天至少得花個小三百。如果還在裡面吃飯,那就真沒底了。

就這價格,場子裡的小孩滿滿騰騰跟下餃子似的,加上一個娃至少有一個家長看著,擁擠程度可想而知。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先生不禁感嘆上海人民真有錢,我大溫村民只有雨季才去的室內遊樂場,三層1000多平米,一個小孩付8塊,陪多少個大人都行,沒有其他任何收費,還有免費小點心供應。唯一的要求就是穿雙襪子。

但來都來了,先生“自我犧牲”帶娃進場,說給我放2小時假休息休息。誰知只過了半個多小時,就被call了回去。

原來女兒排隊等著玩滑梯,但不斷有其他大一點孩子動作迅速地在她面前“插隊”,說話還不利索的娃氣鼓鼓地對著一個插隊的四五歲男孩大聲說,“line up(排隊)!”,卻被他一把推倒在地,哭了起來。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熊孩子不是生出來的,是教出來的

未曾想,先生還沒開口說什麼,一直護在男孩身邊的奶奶先開口,“動作這麼慢,自己不好!”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要說先生真正好性子,把女兒扶起來,居然還是心平氣和對老人家說,“我家孩子動作是慢了些,但你家孩子插隊肯定是不對的,推人也是不應該的。”

那老太太面無表情回擊,“又不是我小孩一個人插隊,那麼多小孩插隊,憑什麼就只抓著他一個人說?!小孩子推推搡搡多正常,他那麼小懂什麼,你一個大人好意思跟小孩計較什麼?再說你有什麼證據看到是我小孩推的?!”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娃爸終於給惹毛了,立刻把管理員叫來,要求一起看監控視頻。

或許是先生跟娃一直講英文安撫她情緒,讓剛才在一旁的一名工作人員意識到這是兩個老外,才主動向管理員證實,是那個男孩插隊並推了我家女兒,並喊來一個衛生員幫忙檢查下女兒有沒有受傷的地方。

待眾人起身準備去辦公室處理這件事,卻發現老太太和男孩早已溜之大吉,不知蹤影。

我見到女兒的時候,小東西還掛著淚痕,一臉認真跟我說,“He did not say sorry to me!”(他沒有跟我說對不起)

那個瞬間,我才想跟女兒說對不起!

對不起,孩子。媽媽本來想對你說,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可看看身邊到處都是那些爭先恐後不講禮貌的大人和孩子,媽媽更不想對你撒謊。

熊家長口頭禪,他只是個孩子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比水和空氣更糟糕的東西

一個多倫多的朋友說,她5歲的兒子在北京商場裡扶起一個跌倒的小女孩,被對方家長不由分說順手抬手就給了孩子一巴掌。

另一個蒙特利爾的朋友說,他4歲的孩子在廣州街頭,被陌生人一句“你媽媽摔倒了我們過去看一看”就領走了,萬幸他及時追回。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還有溫哥華一個朋友,她11歲的孩子已經拒絕同父母再回北京,說那裡的廁所又髒又臭,滿是煙味;很多孩子都沒有禮貌,不講規則,很難相處。

坦白說,比起糟糕的空氣和水質,我們這些第一代移民,更怵這樣的場面。

我一直很害怕有一天被女兒問,媽媽,到底什麼才是對的?為什麼在你的家鄉,明明做錯事的人佔了便宜不被懲罰,沒有做錯的人反而飽受欺負委屈受傷?

這些問題,在很多年前,我還是一名記者時,就一遍遍拷打過我的內心。

好比那個插隊,推你又不道歉還逃跑的男孩不是天生如此,是他所處的環境,家人也好,社會也好,教會了他這樣活著才不至於“吃虧”。

為什麼選擇移民,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

雖然身在海外,每每看到國內那些關於“熊孩子熊父母熊老人”的社會新聞,或者關於那些“從小深受寵溺,長大後殺同學殺朋友殺親人甚至素不相識的幼童”的悚人新聞,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都一邊慶幸自己還好遠離了這些“垃圾人”,一邊又在擔心,萬一哪天回國,我們這些在加拿大已經待“傻”掉,更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的孩子,如何才能層層防守,讓他們儘量不遭受突如其來莫名其妙的衝擊和傷害?社會教育的缺失,長輩的過度寵溺是國內不得不承認的真實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