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爲什麼一輩子都沒能封侯?

李广为什么一辈子都没能封侯?

今天的主角是飛將軍李廣

本文共計 2970字 |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李廣是西漢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抗擊匈奴,因軍功受封為中郎。景帝時,令其駐守右北平郡,匈奴得知,多年來都不敢入侵右北平地區。

李廣體型高大,兩臂如猿猴一般,非常精通射箭這項軍事技能。在當時的軍中,單射箭這一項,找不出一個能趕上他的。

傳說有一次,李廣外出打獵,突然看見草叢中埋伏著一隻老虎。而就在他看見的那一瞬間,箭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嗖”的射了過去,整個動作從拔箭、拉弓、射出到中的一氣呵成,可謂“心身合一”

《李廣射虎》

令人奇怪的是,“獵物”被射中後竟然毫無動靜,李廣小心走近一看,“暈啊”,這哪是老虎,分明就是塊石頭嘛,但讓李廣更為驚奇的是,射出的這隻箭,箭頭竟全部射進石頭裡去了,神射手李廣從來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以為是自己出現了幻覺。

為了解開疑惑,李廣又接著射了幾箭,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複製剛才的操作了……

這就是大家熟悉的那句成語“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由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磨鍊一項技能一定要有工匠般忘我的精神,只要堅持不懈,總有一天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把箭射進石頭之類的。

李廣做官廉潔,為人仗義,但凡得到皇帝大領導的賞賜,大多都分給他的部下,平時也與士兵吃喝在一起。

李廣一生做了四十多年俸祿為兩千石(放在現在,相當於是省級幹部)的高官,家裡卻沒有多餘的財物,他也始終不談關於自己家產的事。

李廣帶兵行軍,常會遇到缺糧少水的情況,一旦得到補給,李廣總是先讓士兵吃飽喝足,而把自己放在最後。他對士兵寬鬆而不苛刻,士兵都熱愛他,樂意為他出力。

在治軍方面李廣主張人人自便,文書極盡簡便。這樣雖然方便了士兵個人,卻無形中散漫了軍隊整體。

從考古出土軍中文書中我們得窺西漢軍隊文書之內容,其中詳細到每個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徵,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麼病,用了什麼藥,哪個時間段誰替換了誰的崗位等等一系列內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監控錄像。

這樣無論出了什麼事情都具體到時間和個人。而李廣嫌這些文書麻煩,這就直接導致了一些情況無法及時瞭解。而軍隊最重要的莫過於整體素質,不願受苦的士兵在寬鬆的環境下又如何能達到“靜若處子,動若脫兔”的行軍效果呢?

李广为什么一辈子都没能封侯?

李廣雖平日裡對待士兵如兄弟,但他在戰鬥中的戰法卻顯得過於英雄主義和完美主義,長期來看,這造成了其他士兵的大量傷亡。

李廣是這樣作戰的:戰鬥時他要求箭即放出,就一定要做到弓弦聲一到受箭者就倒,也就是說必須等到敵人進入最佳射程內再放箭(說白了就是離得越近射得越準)。

李廣個人能力極強,他自己這樣做問題不大,可對於他手下的其他兵將,不是每個人都能射那麼準,一旦沒射中,敵人就能快速近身。這就會失去很多回旋的餘地,容易被敵軍包圍而陷入被動。

李廣參與的很多戰鬥中,他往往能在陷入被動的情況下絕地逢生,這固然凸能顯他自己的英雄形象,但此間其他士兵所付出的巨大傷亡卻不能忽視。

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名騎兵和他同時出發,分兩路進擊。

李廣前進了約幾百裡,不慎被匈奴左賢王率領四萬騎兵包圍(對,他又被包圍了),李廣的士兵十分害怕,李廣就命令他的兒子李敢率先衝擊匈奴。

李敢帶幾十名騎兵衝過去,直穿匈奴騎兵隊伍,衝擊它的左右翼而還。李敢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不過如此!”軍士們這才安下心來。

李廣令部隊擺成圓形陣勢,士兵人人面向外,匈奴猛烈攻擊他們,箭如雨下。漢兵死傷大半,弓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們拉滿弓準備著,不要放出去,他自己親手用大黃弓射匈奴偏將,射死了好幾個,匈奴漸漸鬆懈下來。

戰鬥到日落的時候,將士們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的神色氣概還同平常一樣,更加精神煥發地整頓隊伍,他的部下十分佩服,士氣大振。

李广为什么一辈子都没能封侯?

鏖戰到第二天,博望侯帶領的大軍殺到,匈奴軍這才退去。漢軍疲憊,不能追擊。這一次,李廣軍隊幾乎全軍覆滅,只好撤軍回朝。按照漢朝的法規,博望侯張騫遲留不進,誤了軍機,應判為死罪,但他出錢贖罪免死,被降為平民。李廣軍隊功過相抵,也沒有得到封賞。

從這個戰例已可以看出“李廣難封”的一些端倪。這也不禁讓人猜測,李廣是否因為立功心切,利用自己超強的個人能力有意無意的在戰鬥中凸顯自己的地位。但現實是殘酷的,就好比擁有梅西的阿根廷,不一定能戰勝配合熟練的國足(五十年後的國足)。

很多時候,人一旦有了無法釋懷的心結,就會週期性的在關鍵事情上“動作變形”並導致目標遲遲不能達到,李廣可能就是這樣。

李廣有一次和陰陽家兼心理諮詢師王朔私下交談時說:“自從漢朝打擊匈奴以來,我李廣沒有不參加的。各部隊那些校尉以下的軍吏士卒,才能還達不到中等,但是因為打擊匈奴軍有功而獲得封侯的,有幾十人。我李廣不能算落在人家的後面,但是沒有一點功勞可以得到封邑,是什麼緣故呢?難道我的面相不該封侯嗎?還是命裡原已註定了呢?”

王朔說:“將軍自己想一想難道心裡曾有過什麼遺憾的事嗎?

李廣說:“我做隴西郡太守時,羌人起兵反漢時,我用計誘騙他們投降,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又用計在一天之內把他們都殺掉了。到現在為止,我心裡一直感到歉疚的就是這件事。”

王朔說:“沒有比殺死投降的人更罪惡的事情了,這也許就是你不能得到封侯的報應。”

又過了兩年,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大舉出兵攻打匈奴,李廣多次自動請求出徵。漢武帝認為李廣老了遲遲不允,幾經上書皇帝才得到准許,任命他為前將軍。

公元前119年,李廣跟從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大軍出了關塞,衛青從捉到的俘虜口中得知單于的駐地,就親自率精兵去奔襲他,並且命令李廣軍隊與右將軍的軍隊合併,由東路進擊。東路比較迂曲繞遠,大軍經行的地方水草不多,不能並隊前進。

李廣親自請求說:“我的部隊是前將軍的部隊現在大將軍您卻命令我改從東道和右將軍出擊。我從年輕時就與匈奴作戰,現在才第一次得與單于對戰,我情願走在前邊,先和單于決死戰。”

衛青暗地裡得到皇上告誡,說是李廣老了,運數不合,不要讓他直接與單于對戰,怕達不到預期的勝利。然而,衛青也是有私心的,這時候,公孫敖剛丟了侯爵,他以過去的中將軍身份,跟衛青前來。

李广为什么一辈子都没能封侯?

衛青

衛青想讓公孫敖和自己一起與單于交戰,使他得功復爵,所以才換掉了前將軍李廣。李廣當時知道了這個情況,所以才堅決地向衛青表示反對與右將軍合併。衛青不聽,命令長史下道文書到李廣的幕府,文書上寫道:“火速前往指定部位,照文書的指示辦!”

李廣沒有辭別大將軍,起身就走了。他心中很生氣,到達指定的軍部,率領軍隊與右將軍趙食其的軍隊合併,從東路出擊。

然而軍中沒有嚮導,他們迷路了……因此落在大將軍隊伍後面。

大將軍衛青和單于交戰,單于敗逃,此役沒能俘獲單于,無奈只能班師回朝。大軍向南越過沙漠,遇到了前將軍李廣和右將軍趙食其。衛青派長史帶了乾糧和米酒送給李廣,詢問李廣,趙食其軍隊迷路的情況,說是要上書天子報告東路軍迷路的詳細情況。李廣不回答,於是衛青就派長史逼迫李广部下的僚屬前往聽審。

李廣說:“校尉們沒有罪,是我自己迷了路。我現在自己去向上交待。”

到了大將軍幕府,李廣對他的部下說:“我李廣從十五六歲開始,和匈奴大小打了七十多仗,到今天才有幸跟從大將軍出兵和單于交戰,可是大將軍又改調了我李廣的部隊,行軍迂迴繞遠,又迷失了道路,難道這不是天意嗎?我已六十多歲,不能再受刀筆吏審問侮辱了。”

說完,拔刀自刎。

聞此噩耗,李廣軍中的士大夫和士兵哭聲震天。百姓們聽了這一消息,無不為他落淚。右將軍趙食其被判為死刑,他用錢贖罪免死,被降為平民。

拋開軍事才能不說,相比以錢買命的張騫(晚節不保的張騫)、趙食其之輩,李廣卻有常人無法比肩的氣節與豪邁。

“打了那麼多的仗,還是封不到一個候。”

李廣力大善射,是一員公認的猛將,但戰爭終究不是一個人的戰鬥,將才不一定能成為帥才,李廣在小規模作戰尚可,但缺乏拿下決定性戰役的大局意識。

事實上,在李廣職業生涯早期,也就是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期間的五次主動戰爭中卻以三次未遇敵和二次覆沒告終,雖經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論功行賞,最終看的還是“考試”成績,這恐怕才是“李廣難封”真正的原因所在吧。

「本文完」

本文主體內容摘自

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每天懂一點中國史》

本文改編:琿

李广为什么一辈子都没能封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