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獨立的最大阻礙,其實是父母

上個世紀90年代有一部電影《小鬼當家》,收穫了當時極好的票房和口碑 。

電影主要講述了8歲的凱文被飛往巴黎歡度聖誕的父母誤留在家,並和一對入室盜竊的小偷鬥智鬥勇的故事。

凱文只有8歲,但是卻能處理好各種突發狀況。

自己會洗碗洗衣服,出去玩雪橇知道要穿厚厚的衣服,去超市購物會用折扣券,餓了叫外賣,也能鋸樹裝扮成聖誕樹。

甚至在遇到了入室搶劫的小偷,他能機智的打開電視,利用燈光操縱木偶來假裝有人在家,最後擊敗了小偷。

凱文超高的智商以及很強的獨立性贏得了大家的讚歎和羨慕。

孩子獨立的最大阻礙,其實是父母

然而,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獨立性,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事事都依靠父母。

去年有個視頻廣告,留學在外的男生去參加一個聚會,可是他連番茄炒蛋都不會做,只能打電話給自己在中國的父母求助。

父母三言兩語解釋不清,乾脆親自下廚錄視頻。可是,這個時候,中國是深夜凌晨。

這並不是特例,很多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都會義無反顧的給予最大的幫助,如果可能的話,還會替孩子承受困境。

但是孩子終究會脫離父母的羽翼,盡己所能的保護孩子,還不如趁早教會孩子獨立。

孩子獨立的最大阻礙,其實是父母

  • 適度放手

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阻礙了孩子長大。

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包辦孩子的所有事情,甚至很多父母困守於孩子的吃喝拉撒的日常裡。

正是我們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才延遲了孩子走向獨立的腳步。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

我在臺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那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凌亂的花鋪。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對於我們來說,打個蝴蝶結輕而易舉,而放在孩子手上卻是個大工程。但即便需要嘗試很多次才能完成,我們要做的只是給與他充分的自由,讓他獨立完成,並享受成功的那刻的喜悅和滿足。

打蝴蝶結如此,其它的事亦是如此,不干涉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獨立的最大阻礙,其實是父母

  • 給予足夠的安全感

具備充足的安全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前提。

安全感被滿足的孩子,會表現出信任、熱情、滿足、自我接納等特徵,所以更喜歡去面對未知,面對獨立,而逐步的走向獨立。

但往往父母急於想讓孩子學會獨立,會採取強硬分離的措施。

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為了鍛鍊孩子,讓孩子自己去付款或者購物,當孩子過於羞怯而不敢時,父母就會抱怨“怎麼這麼膽小”,並且強制性把孩子推出去。

這種不顧孩子的意願或者情感,兀自把孩子推出去,或許孩子之後在行動上獨立了,但是在情感上,他們依舊是很脆弱的。

孩子的獨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感覺到世界是安全的,他知道父母永遠會在他身後,才會願意慢慢的分離和獨立。

孩子獨立的最大阻礙,其實是父母

  • 尊重孩子的選擇

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另一個關鍵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們常常會倚仗著自己的生活閱歷和經驗來指點和包辦孩子的人生,其實我們並不知道孩子自己的意願和想法,也不能確定我們策劃的前途是否正確。

有一個這樣的新聞:

一個北大的學子回家種地,但是他爸爸不認可,覺得很丟人,最後他爸爸喝農藥自殺了。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他能尊重別人的獨立性,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卻不能保證尊重的獨立性,因為涉及到自己。

但是,孩子是一個完善的個體,並不是家長的附屬物,他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的責任。

如果家長可以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那孩子就會因此而展現出一種自我約束能力,從而逐漸樹立出一種成就感和責任感,併為此而努力。

孩子獨立的最大阻礙,其實是父母

著名的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誰若不能獨立,就談不上自由。

每個孩子都會長大,而每個長大的孩子都會脫離父母,只有具備很好的獨立思考、選擇、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從容應對各種生活的挑戰。

所以,我們不要成為孩子獨立路上最大的阻礙。

文 | 大西西

————————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