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當下戲曲生產的動力結構模式

“生態平衡”——當下戲曲生產的動力結構模式

當下戲曲演劇藝術要徹底擺脫生存危機 , 除了優化外部環境之外 , 還應該建立一個有利於自身“ 可持續發展”的均衡結構。

就其生存形態而言, 當下戲曲演劇形式大致可以分為“ 民間戲曲”“ 市場戲曲”和“ 學術戲曲”三大類 。

“ 民間戲曲”主要包括那些與百姓生活發生直接關聯的戲曲演劇藝術 。作為“ 民間藝術”的一種 ,“ 民間戲曲”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很難區分”的特點 。目前, “ 民間戲曲”大多集中於都市之外的地區, 其性質基本介於民間生活儀式和業餘演劇藝術之間 。這種演劇形式, 以南方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演出最為典型 。比如 , 在號稱“南戲”之鄉的溫州, 戲曲觀演依然是人們婚喪嫁娶 、壽誕慶祝 、豐收慶典等重要人生活動的基本內容。這樣的演出 , 大多采取比較原始的商業運作方式 , 通常由“ 戲賈”(即民間演出經紀人)經營 。一場“ 民間戲曲” 的演出程序大致是:需要舉行某演出活動的村子或個人 , 找到一個“ 戲賈” , 然後由戲賈請來一個專業或者業餘的演出劇團(通常劇團只負責演出 、不負責售票);演出結束後 , 由出資者(一般為家有喜事 、想唱大戲的村民)付給劇團和“ 戲賈”一定的報酬。這種小規模的商業演出, 帶有明顯的個體性、零散性和自發性 , 屬於比較典型的“ 民間藝術” 。

與民間性、自發性演出相反, “ 學術戲曲”帶有明顯的學術探討性質 , 是一種“ 反自然” 的演出形式。在此, 本文擬用“ 學術戲曲”這一概念 , 來概括目前戲曲演出中以學術探討或藝術探索 為主導的部分。這類戲曲是為了實現某一理念或藝術設想, 由某些專業人立刻意進行的 。近年來, 此類演出中較有代表性的演出方式有“ 小劇場京劇”“ 南戲系列工程”和“藝術型戲曲”等 。其中, “ 小劇場京劇”以《馬前潑水》為代表 , 主要探討如何藉助小劇場方式增加京劇自身的藝術表現力。“ 南戲系列工程” 以南戲傳統劇目《張協狀元》的重新上演為主要代表。這其實是一種以劇場演出方式進行的學術探討, 旨在深入探索如何在當代繼承或恢復古老戲劇的傳統 。而“ 藝術型戲曲”則以《徽州女人》為代表。該劇在藝術創意 、劇本創作 、舞會呈現等各方面均有較為明確的藝術追求, 是一部很難“ 複製”“ 移植”的個性化作品 。

“ 市場戲曲”是目前劇場戲曲的主導類型 , 其創作宗旨首先是為了贏得一定的票房收入 。在此類演出中, 無論保守、創新, 還是兩者兼具 , 所有的藝術嘗試都是為了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不過, 由於存在強烈的商業驅動力, 這些藝術實驗大多是在全面衡量後才進行的, 故有時也會取得一定的藝術成就。“ 賀歲京劇”《宰相劉羅鍋》的成功即在於此 。為了贏得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 , 促使這類戲曲演出往往在藝術上也會有所突破。

事實上 , 當前任何一種戲曲演出類型都無法離開經濟和市場的制約:“ 民間戲曲” 的演出離不開“ 戲賈”的中介作用, “ 學術戲曲” 的價值要在成功的商業演出之後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因此, 這三種戲曲類型的劃分並不是絕對的。

理清三種戲曲類型的特點及其相互關係 , 是探索如何建構戲曲生產“ 生態平衡”結構的前提 。為了使戲曲發展形成資源再生性格局, 未來劇場戲曲發展的“ 生態”結構, 大致可以形成一個“ 大金塔” 式的戲曲發展結構模式 , 即上層──學術戲曲構成的先導動力層 ;中層 ──市場戲曲構成的中樞動力層;下層 ──民間戲曲構成的原生動力層 。這之中 , “ 民間戲曲” 位於最底層。這意味著:一方面, 目前“ 民間戲曲”在整個劇場戲曲的發展格局中, 並不具備優先發展的契機;另一方面 , 由於它具有粗樸、自然的藝術特質 , 因而在自發的“ 生產 ─消費”關係中 , 可以獲得更多的創造自由和動力 。事實上 , 在城市戲曲面臨愈益嚴重的生存危機時, “ 民間戲曲”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據統計 , 在城市劇團數量急劇縮小的同時 , 民間劇團卻呈現出一種穩步上升的態勢。這種狀況, 也從一個側面顯示了“ 民間戲曲”的活力。而且, 更為重要的是, “ 民間戲曲”在藝術上始終保持著與中國民間生活的密切聯繫, 藝術創作的資源十分豐富。於是 , 有論者開始倡導戲曲“ 民間化” , 呼籲戲曲演藝界到城市劇場之外的“ 民間”去尋找廣闊的生存空間 。在特定情況下, 這未嘗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 但並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戲曲/ 中國傳統演劇藝術的現代轉換問題。

故此 , 發揮“ 民間戲曲”的“ 資源庫”作用, 才是建構合理、高效的戲曲發展生態結構的基礎 。換言之, 為了使戲曲藝術贏得更大的生機, 應該提倡從“ 民間戲曲”中汲取藝術資源(甚至劇團經營或演出營銷的成功經驗), 而不是簡單的“下鄉”演出。目前, 由於中國社會“ 城市化”進程在加快, 真正的農村正在逐漸“ 消失” 。另外 , 民間藝術作為一種“ 原始的社區性的藝術行為” , 它對精英藝術/ 高雅藝術始終具有一定的依附性 。

綜上所述 , “ 民間戲曲” 應該以“ 基礎資源庫”的形式, 對戲曲的整體發展起一種潛在的推動作用 。而“ 學術戲曲”因其對藝術獨創性的創意追求, 在性質上與通常所謂“ 高雅藝術”相類似 , 故可充當戲曲發展的“先導”動力 。不過,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 社會環境會以某種“ 壓力”的形式作用於戲曲藝術整體 。受其影響 ,“ 市場戲曲”在一定時期內仍會是戲曲發展的主要模式 。而且 , 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 , “ 民間戲曲”與“ 學術戲曲”要發揮各自的作用 , 也必須藉助於“ 市場戲曲” 的形式 。從這個角度上說 ,“ 市場戲曲”在未來戲曲藝術的發展過程中 , 起到的就是一種“ 中樞”作用 。

以“ 市場戲曲”為中樞 , 發揮“ 民間戲曲”的原生動力作用和“ 學術戲曲” 的先導動力作用 , 這樣, 劇場戲曲的發展才有望建立起一個生生不息、良性循環的動態結構 。

————————

金元浦 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教育部文化部動漫類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博導

“元浦說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元浦教授創辦。目標在於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彙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