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半夜到底有沒有鐘聲?一直爭論不休

說起張繼,大家乍看之下可能反應不過來,但一提到

《楓橋夜泊》這首詩,皆是耳熟能詳。

夜泊楓橋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半夜到底有沒有鐘聲?一直爭論不休

相傳在唐朝安史之亂過後,張繼在羈旅途中經過寒山寺,夜宿寺前酒家。想是羈愁難耐,半夜即興寫了《楓橋夜泊》這首詩。可能連張繼本人也意料不到,這首詩日後居然享譽千古,甚至名揚海外,更有人將此詩奉為近體詩七絕的壓軸之作。而原本籍籍無名的寒山寺,也因為這首《楓橋夜泊》而名聲大噪,香火鼎盛。

但今天要說的是關於這首詩背後的爭論。

“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半夜到底有沒有鐘聲?一直爭論不休

到了宋代,《楓橋夜泊》依舊名聲不減,但圍繞這首詩卻多了一些爭論。北宋詩人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指出:“句則佳矣,但三更不是打鐘時!”也有許多文人附議,寺廟夜半應當是沒有鐘聲的。這個理論的依據是,大凡僧寺都是晨昏各敲一次鍾,每次108下,用以警醒修行之人。

針對歐陽修等人提出的異議,後人對此也多有駁論。如南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中指出:“此地(指姑蘇)有夜半鍾,謂之無常鍾,歐陽以為病語,非也。”意思是姑蘇此地的寺廟與其他地方不同,敲鐘沒有固定的時間。還有同時代的文學家胡仔親身前往姑蘇多處寺廟求證,證明了張繼筆下的“夜半鐘聲”所言不假。

但還有人反駁說,張繼寫這首詩之時還沒有夜半鐘聲,而在這首詩之後才有此習慣。這個問題一直保留到了今天,還有學者為此爭論不休。

“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半夜到底有沒有鐘聲?一直爭論不休

且不論寒山寺夜半是否確有鐘聲,光是能讓人們爭論一千多年,也足見這首詩的影響力之大。而因為一首詩,便帶動了一座城市的繁華,這在文學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直到今天,每年慕名遊訪寒山寺的人依舊絡繹不絕,似乎大家都願意去到姑蘇,去到寒山寺,領略一番當年張繼筆下的“霜天月落、江楓漁火”的情景。

對於“夜半鐘聲”一疑,不知你有什麼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