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千古絕唱,既成就了詩人,也火了一座城

一千多年前,在一個沒有月亮的深秋之夜,唐朝詩人張繼泊船於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的景色,使這位懷有家國之思的遊子夜難眠。在這無眠的夜晚,詩人將眼前的景色和心中的愁思化成了千古絕唱《楓橋夜泊》。這首詩成就了詩人,也使楓橋、寒山寺,成為流傳古今的名勝。可以說,這首詩提高了今天蘇州的知名度,蘇州人也因此記住了張繼這位詩人,蘇州和張繼互相成就。

一首千古絕唱,既成就了詩人,也火了一座城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漁火:漁船上的燈火。

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

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寺院,傳高僧寒山居此而得名。

一首千古絕唱,既成就了詩人,也火了一座城

這是一首羈旅詩,描寫了夜泊楓橋時所見的景象和感受,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月落烏啼霜滿天”寫月亮落下,聽得寒鴉聲聲啼,感到滿天的霜華濃。“月落”是所見,“烏啼”是所聞,“霜滿天”是所感,渲染了江南水鄉秋天悽清的夜景。

“江楓漁火對愁眠”面對江楓和漁火,憂愁難眠。“江楓”指江岸上的楓樹,“漁火”指漁船上的燈火,“江楓樹”和“漁火”,動靜相襯,明暗相配,一江邊,一江上,都與詩人相對,點出了詩人所處的位置;“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直抒詩人在只有江楓和漁火為伴時的愁寂心情。

一首千古絕唱,既成就了詩人,也火了一座城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寫詩人夜宿客船,臥聽古寺鐘聲。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由此產生了一種歷史文化美的感受。詩人忽略楓橋邊其餘的景色,唯獨描寫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可見這是詩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圖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是千百年來最撥人心絃的聲音,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在我們的心間響起,一個“到”字用得極為精妙,既有鐘聲到達客船之意,也有詩人心中的思念到達故鄉之意,滲透著濃濃的禪味和思鄉之情。有了“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到得最完美的表現,我們分明感覺到是寒山寺的鐘聲敲響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羈愁和思鄉之鐘。

全詩聲象並茂,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不愧為流傳古今的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