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夜半鐘聲,江楓漁火

備註:本文是原創。其他人抄襲是不對滴,會沒有小雞雞滴。

張繼:夜半鐘聲,江楓漁火

1300多年前,兩位名僧,來此縛茆起居,創建了伽藍古寺。

1200多年前,一名落第書生,寓居吳中,聽到古寺鐘聲,心有所感,題詩明志。

50多年前,著名武俠小說家古龍,摘取詩中首句,創造了江湖第一美男子江楓這個角色。

30年前,廣東歌壇著名作詞人陳小奇,依據詩中意境,創作了內地最早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

寺是寒山寺,詩是《楓橋夜泊》,作者張繼,生活於唐代玄宗至代宗年間。

天寶十二年,出身襄陽書香世家的張繼,赴京趕考。

此時的他,少年才俊,意氣風發,自信能夠考取功名,兼濟天下:“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牆。書成休逐客,賦罷遂為郎。貧賤非吾事,西遊思自強。”

而事實也正如他想預想的那樣,應進士第,一舉登科。

但不幸的是,他在銓選過程中落選了。

銓選,是唐朝的一種選官制度。

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

六品以下的文官,則由吏部按規定審查合格後授官,稱為銓選。

也就是說,張繼由於家庭背景或者社會信用度等原因審查不合格,被勸退了。

清高孤傲的張繼,不甘心就這樣回老家,於是,開始寓居長安,尋找門路。

但門路還沒找到,安史之亂爆發了。

為了躲避戰亂,他開始流寓江南。

這一年秋天,他來到了蘇州,寄宿在寒山寺旁邊的客棧。

這天夜裡,他想起了自己這些年的遭遇,想起了很多過往,便乘著小船,順河而流。

寒山寺的鐘聲低沉。

划船的船孃給他講起了寺中僧人的故事。

寺中有兩位僧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

兩人還未剃度的時候,同時愛上了一個姑娘。

為了成全對方,兩人不約而同地選擇皈依佛門。

寒山曾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回答寒山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十年後,你且看他!”

船孃的聲音,充滿了惆悵,寺裡的鐘聲再次響起。

應該是三更了。

好像更冷了,冷風吹紅了河邊的楓葉。

流浪的旅人,在江邊燃起了篝火。

火光將楓葉映得更紅。

張繼不禁愁緒鬱結,吟出了那首聞名千古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個落魄的文人,一個漂泊無依的遊子,在一個孤獨的夜晚,孤船落月,江邊漁火。

一座同樣孤立的江南石橋,夜涼如水,遠處寒山寺時有鐘聲傳來,一幀一畫,定格成了永恆。

但這首詩,在大唐那個詩星璀璨的時代,沒有泛起任何漣漪。

張繼沒有像白居易一樣,用一首詩換來榮華,也沒有一夜之間聲名鵲起。

張繼的人生路還得一步一步的走。

一直到了代宗年間,他被錄用為員外郎,於徵西府中供差遣。

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

最後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

不幸的是,升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就死在了任上。

他的好友劉長卿,作了一首《哭張員外繼》來挽悼他。

其中“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兩句,可見其晚年的落魄不堪。

直到他身後多年,渤海才子高仲武編選《中興間氣集》,《楓橋夜泊》才為人所知。

傳說唐武宗非常喜歡這首詩。

他駕崩前,命人刻制《楓橋夜泊》詩碑,用以陪葬,並頒佈遺旨:此詩碑只有朕可刻石品鑑,後人誰也不準與朕齊福,若有人擅刻詩碑,必遭天譴之懲!

後世北宋的王珪、明代的文徵明,都因書刻《楓橋夜泊》而不得善終。

1939年,錢榮初不信這個邪,也刻《楓橋夜泊》詩碑,但不久也暴斃而死。

1947年,同名的詩人張繼刻了塊《楓橋夜泊》詩碑,可是,刻完後,翌日便死去。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

後來,此詩流傳到了日本,深受日本文學家喜愛,並被選入日本小學課本。

他們甚至還在青梅山籌建了一座寒山寺,建了“夜半鐘聲”鐘樓一座。

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還架起了“楓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