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殘粉是怎樣養成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腦殘粉

文章長度 ★★★☆☆


腦殘粉是怎樣養成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腦殘粉

楊麗娟 因痴迷劉德華瘋狂追星導致家破人亡

從楊麗娟到蘋果的狂熱粉絲,“腦殘粉”一詞被網友熟知,或許還是在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熱映並引起全國熱議的時候。

什麼是腦殘粉?

腦殘粉通常指的是那些對於名人、品牌極度痴迷、瘋狂追求,以至於失去了個人理智的人。

“跟著偶像到處跑,不吃不喝也要購買偶像的產品,不斷地給偶像寫信,送自制的禮物,私人生活中處處可見偶像的痕跡,為了維護偶像不惜與好友絕交,或者與偶像見面會哭暈過去,甚至極個別的可以為偶像自殺。”

他們會對任何不利於所痴迷事物的言論進行猛烈的攻擊,甚至傷及無辜。通常為貶義。

現在網友們也將其作為一種自嘲,表達自己對某事物極端熱愛的程度。

光環效應:TA是完美的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有類似的感受,當一個人的某種品質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就擁有更多其他優秀品質——往往是他本人不具備的。

而且因為這個發亮點,容易忽略了對方其他的缺點,更甚者覺著對方就是個完美的人。

一個典型的現象是,在班裡學習最好的孩子,通常會被挑選為班長,會被認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他未必是個稱職的班長。

這就是光環效應在起作用,名人效應就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

腦殘粉是怎樣養成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腦殘粉

雖然明星經常出現在普通老百姓的視野裡,但我們對他們深入的內在並不熟悉,看到的只是表面的光鮮。

光環效應影響人際知覺,在人際知覺中形成以點概面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四周圍瀰漫、擴散。

證實偏見:只能看見TA的好

而且,如果你認為一個人完美,就會不由自主地發現他很多優秀的地方,而自動忽視他不那麼厲害或者很菜的地方。

他說的話做的事,你永遠會在情感上認同與包容,會想方設法尋找支持他言行的論點,而忽視了那些相反的意見。

這就是證實偏見(confirmation bias,也稱確認偏誤),即人會不由自主地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視那些對自己或自己觀點不利的證據。

比如在很多人看來,王菲的歌聲能唱出自己心中的愛與恨,所以她是女神。

女神是永遠不會錯的,就算冷豔孤傲也美得特立獨行。

可是如果拿掉王菲這個名字,思考一下她的感情經歷,也只是眾多都市寂寞男女中時常上演的戲碼而已,與你我相較可能還不如平常人幸福。

社會身份:偏執的歸屬感

當光環效應和證實偏見發生效用時,我們就是某人某物的腦殘粉了。

在這個歸屬的群體裡,我們會自覺地表現出極大的忠誠,對於支持者,我們樂於接納,而對"他者"當然是帶有排外情緒的。尤其是屬於競爭群體陣營的"他者"。

這種歸屬於群體的現象,被心理學家 亨利·泰菲爾(Henri Tajfel) 和 約翰·特納(John Turner) 稱為"社會身份"。

簡單來說就是,在群居社會中,人們本能地會把自己劃分到不同的群體,群體之間的差異是很小的、沒有意義的、甚至幾乎是人為的。

腦殘粉是怎樣養成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腦殘粉

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種屬於這個世界的感覺。

從人的認知來看,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地進行“自我”和“他者”兩者世界的劃分。

自我的世界不斷擴大,當一個人將某個東西或劃入到“自我”的世界中,就會產生認同感和保護的慾望。

比如,這是“我家”,這是“我的社區”,這是“我的學校”,這是“我的城市”,這是“我的國家”……然後,你就會不自覺的保護她。

因為這是你自我建構的基礎,是“我”成其為“我”的條件。

因此,在國外別人問你“你是誰?”,你會回答我是中國人,在大學裡與人聊天,你會說我是某某省人,某某市人。

可如果當別人侮辱你的國家或你的省市,你自然會生氣並反駁甚至攻擊他人。

這樣來解釋粉絲的話,就可以明白為什麼粉絲會極力維護美化自己的偶像,因為粉絲們是將偶像劃入到了“自我”的界限內。

在不自覺中,粉絲是將偶像化身為自己的。

廣場效應: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腦殘粉

還有一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腦殘粉,就是當我們成為一個「群體」去看演唱會或來到綜藝節目現場,我們往往會表現出與日常生活大相徑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情緒激動,高聲呼喊。

這種在群體才會出現的現象被稱為廣場效應

腦殘粉是怎樣養成的?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腦殘粉

與教育水平和個人素質無關,在群體中的每個人都會比平時表現得更愚昧,焦躁、易怒、道德水平低下。

這就是為什麼老實人在遊行示威也會打砸搶燒,以及安徽衛視的某檔綜藝節目裡,韓國EXO的粉絲和張翰的粉絲鬧得不可開交的原因。

最後要說的是:一個人喜歡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而且不被他人所左右。


妙點總結

1、腦殘粉指那些對於名人、品牌的極度痴迷,瘋狂追求以至於失去了個人理智的人。也被網友用於自嘲。

2、光環效應讓我們因為他有一個優點,而把其他可能並非真實的優點加在痴迷的事物身上,讓他看上去很完美。

3、證實偏見讓我們只看見他的好。

4、社會身份讓人們本能地把自己劃分到不同的群體,目的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種屬於這個世界的感覺。

5、在群體中產生的廣場效應,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腦殘粉。


自知心理學——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想,那麼做?

關注知識攤——解讀生活中看似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後的心理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