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科留学生为什么爱回国?胡适在美国收入只有钱学森十分之一

民国文科留学生为什么爱回国?胡适在美国收入只有钱学森十分之一

民国时期,中国一共向世界派遣了将近十万留学生,而且这将近十万留学生里选择学成回国效力的占了其中九成;根据1937年的清华留美同学录统计,当时所载1152人中,学成回国者1131人,回国率高达98%以上。

为什么有那么多留学生选择回国效力?

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根据我的观察,回国的留学生多以文科(政经史哲文)为主,而我们熟悉的民国时期科学家绝大多数并没有选择在1949年以前回国。

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原因有很多,我这里只是把其中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原因说出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我认为这和文理科在海外以及国内就业前景差距过大有关。

从庚子国变后,全体国人都认同了华夏已经落后于西方,要想不亡国灭种,必须努力学习西方这个观点,而在这种观点之下,当时留学生就业前景可以说是空前广阔的。

民国文科留学生为什么爱回国?胡适在美国收入只有钱学森十分之一

因为在二战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是一个技术导向的国家,对学历并没有那么看重,甚至和同样技术导向德国相比,还更重视应用层面,比较轻视理论层面;1901—1930年这29年里,全球一共产生了9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其中只有4名美国人。

而就算更重视理论的德国,一个文科博士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后来纳粹德国宣传负责人戈培尔博士,他24岁就获得了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但是他根本无法在德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只能靠撰写剧本为生。

而另一个比较好玩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1940年代以前美国大学在学术上并不出色,因此,美国在二战前向欧洲派遣了大批留学生,而越是高知圈子,赴欧洲留学就越普遍。以全美大学教育教师协会22名教授会员为例,有10名教授会员有留学欧洲经历,均获得了博士学位。

也就是说,别说留学生,即使是美国人,为了在社会上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都要远赴欧洲“镀金”;而华人在美国想在大学里谋取一份文科类教职有多难?

民国文科留学生为什么爱回国?胡适在美国收入只有钱学森十分之一

,这个名字相比大家都不陌生,是当代美国汉学研究领军人物,可以说他对于西方,尤其是美国上层社会公正客观看待近代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的老师,被著名历史学家杨联升评价为“论明清史料史事,当为第一”的房兆楹、杜连喆夫妇,在美国一辈子没能混上教职。

作为对比,1917年胡适博士学位还没有拿到的时候,他已经收到了北京大学教授聘书,要知道当时北大已经是中华大地上排名前五的著名学府,其地位相当于美国的哈佛、耶鲁。

既然我们说到了胡适,那么我就顺着胡适这个话题再多说几句。

虽然当年民国有接近十万青年出国留学,在美国的也有好几万人,但是要论在美国国内名气最大的华人留学生代表,首推胡适;这不是因为胡适学问已经大到名动美利坚的地步(这不但不可能,而且在美国,学术圈是标准的小圈子),主要是因为二战时期胡适作为民国驻美大使,经常到美国各地进行抗日演说(蒋介石对胡适作为大使,不天天盯着华盛顿要美援,而是到处演讲非常不满),因为经常演讲自然就有了很高的曝光度,加之他又是美国大学培养出来的,美国老百姓因为国家自豪感缘故,难免会对胡适有更多关注,因此,在二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胡适可以说是中国在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博士。

然而,即使胡适拥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他本人的博士学历也是实打实的,他也出身名校,当他决定二战后留在美国谋生时,他能找到最好的一份工作只是区区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馆长职务。

1949年,胡适与普林斯顿大学签约两年,正式担任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馆长,年薪5200美元,而当时美国人均年收入是3210美元。

而两年后,胡适合约到期,普林斯顿大学出于节约经费考虑,不愿意继续聘用胡适,于是改聘胡适担任馆长期间的助手童世刚为馆长,年薪3480美元,刚刚高于美国平均线。

民国文科留学生为什么爱回国?胡适在美国收入只有钱学森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钱学森仅仅凭着加州理工担任教授的教职,年薪就已经超过20000美元,这还不算他参与的一些政府项目所获得的津贴,如果把教授年薪和这些津贴收入加在一块,钱学森在1950年的收入超过了50000美元(有人统计,钱学森当时年收入达到了惊人的100000美元)。

这真是非常令人震惊的对比,作为当时在美国知名度最高的文科博士留学生,胡适几乎不可能在美国获得一份大学教职,只能去普林斯顿大学做图书馆馆长,然而这已经是胡适能在美国找到最体面的工作了。

而钱学森绝不是当时留学美国的理科博士里知名度最高的那个人,最多算是水平最高的之一。

这两人从水平和知名度来讲是不分伯仲的,然而两人的年薪差距竟然有十倍。

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大家应该更能理解为什么民国时代那么多文科留学生毕业后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国了。

这里我要补充一句,理科留学生们当时滞留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当时国内根本没有他们施展的空间,而等到局势平稳后,以钱学森为首的理科留学生们就义无反顾的选择回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