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

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

曾經給三年級的孩子佈置過一個作文題目:《冬天去哪了?》,我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們寫一篇想象力作文,引導他們去想象,冬天可能去旅行了,可能經歷了一場冒險,也可能太累了,他要好好地睡上一大覺。

沒想到下面有個孩子笑嘻嘻地接話,冬天死了。接著底下冒出一片笑聲。死這個詞,在很多孩子的嘴裡,不過是一句打鬧的玩笑話。他們並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

回想我在他們那個年紀時,也並不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我沒有見過我的爺爺與姥爺,在我12歲的那年,奶奶和姥姥也相繼去世。我從小和奶奶睡在一個坑上。有時候,我會枕著她的腿躺一會兒,她會講他年輕的故事給我,那時候她經常教育我的一句話就是,別人問你是什麼階級的時候,你就說你是無產階級。

奶奶是裹著小腳的。她的裹腳步是黑色的,很長,現在我的記憶裡,還會浮想起奶奶坐在坑簷邊,一個人往腳上慢慢地纏著布的場景。

奶奶去世的時候80歲,雖然我和奶奶朝夕相處,但她離開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現在卻再也想不起來。我只記得當時家裡人特別多,院子裡擺著靈堂,我曾跪在奶奶的靈前燒過紙,卻無論如何也想不起,自己是否掉下過眼淚。

十一二歲,真的不懂親人的離逝意味著什麼。

我曾在親子閱讀群裡向家長們推薦過一本《天藍色的彼岸》,故事講述一個小男孩在一場意外的車禍去世後,化為精靈,重新回到他生活的學校、家庭,他想向他的老師、同學、朋友、姐姐,爸爸和媽媽道別,想知道沒有他以後,他們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嗎?

這是一本適合在我們這個年代看的書,單純、清新、溫暖的文字,教會人們學會關愛、珍惜生命,教給孩子懂得生命的意義,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呈現給人們最真切的感動和最偉大的愛,在不可抵擋的人性光輝中感悟生命和死亡……

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

還曾聽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心理學老師在他的課堂上曾做過一個遊戲,請上一位同學,讓他在黑板上寫下10位最親密的人的名字。

接下來,老師說: “請你劃掉一個這裡面你認為最不重要的人。”

女生劃掉了一個她鄰居的名字。

老師又說: “請你再劃掉一個。”

女生又劃掉了一個她的同事。

老師再說: “請你再劃掉一個。”

女生又劃掉了一個。

……

最後,黑板上只剩下她的父母、丈夫和孩子。

教室非常安靜,同學們靜靜的看著老師,感覺這似乎已不再是一個遊戲了。

老師平靜的說: “請再劃掉一個。”

女生遲疑著,艱難的做著選擇......

我不想寫出故事的結尾,那實在太過殘忍。更不敢想象,當身邊最親近的人,並不是在黑板劃掉,而是真實地消失在你的生活裡,會是怎樣一種情景。

在我們的生命裡,當我們最親近的人一個個離開我們,那每一個生死離別的時刻,都可視為一種重生與蛻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的成長裡都離不開死亡這個命題。

人都是一邊跌掉,一邊學會成長,同樣,一次次面對死亡,也是一次次理解生命價值的過程。就像一片葉子落下,那意味著什麼?是死亡,但那並不是結束,因為它成為了泥土的一部分,成為一個生命的一部分,會長出新的樹,新的葉。落葉歸根,反哺生命。人亦如此。

而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其實也就是人們對待死亡的態度。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

人們如何面對死亡的命題,決定了他們會如何選擇對待生命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