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海軍的崛起——解密甲午大海戰

中國第一海軍的崛起——解密甲午大海戰

1894年9月,在中國的黃海海域,亞洲第一場現代海戰打響。交戰一方是已經經過30年明治維新的日本,一方是經過長期閉關自守後剛剛開始掀起“洋務運動”的晚清時中國。

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雙方投入的艦船噸位加起來總計約10萬噸。戰鬥結果,中國艦隊損失5艘軍艦,千餘名官兵陣亡;日本艦隊也有5艘軍艦受到重創,但無一沉沒,600多名官兵陣亡。

從數據上看,只能說日本艦隊小勝,中國艦隊也並非是完敗。這似乎是一場關係不甚重大的戰鬥,但事實並非如此。深究影響這場戰鬥成敗的歷史原因,我們就會發現,其中頗多發人深省之處。

可謂是,中日同醒卻漸行漸遠。

明朝開國後,中國的海疆不斷受到倭寇的襲擾,為防倭寇,明王朝下達了禁海令。到清朝康熙年間,為了對付割據臺灣的鄭成功,清王朝又下達了遷界禁海令。從此中國沿海“寸板不得下海”,更別提什麼海軍了。

到了清朝末年,一波又一波的“強盜”從海上而來,他們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高高在上的皇族終於明白,沒有海防的中國,只能是列強嘴邊的肥肉,什麼時候想吃一口就吃一口。大清皇族下定了決心強國以抗列強。

於是從1861年開始,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在大清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他們提倡“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大清國掀起了一場自下而上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

中國第一海軍的崛起——解密甲午大海戰

5年以後,李鴻章奏請朝廷建立福州船政學堂,為中國培養第一批近代海軍人才。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朝廷立即批覆同意。從這所學堂裡走出來的嚴復、魏翰、鄧世昌、劉步蟾等人,後來不僅成為了北洋艦隊的中堅力量,也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人。在學堂的第一批學員中,清政府又選送了一批學生去英、美等海軍發達國家學習。

與此同時,清政府每年從財政收入中拿出400萬兩白銀作為海軍軍費,這筆錢相當於當時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的5%,要知道那時的中國還承擔著鉅額的戰爭賠款,拿出這5%做海軍軍費,實在難能可貴。用這筆錢,李鴻章在1875年向英國訂購了4艘炮艦,1879年又向英國訂購了2艘巡洋艦,後來又陸續向德國訂購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鐵甲艦和巡洋艦。

到1888年北洋艦隊成軍時,北洋水師已是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力量。為了彰顯強大的海軍實力,1886年北洋水師出訪日本,在巨型的鐵甲艦面前,老舊落後的日本軍艦相形見絀。為此,日本人感到深深的恐慌。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學生的姿態,接待了來訪的中國北洋艦隊。將日本人的反應看在眼裡的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臉上志得意滿。但正是這次出訪,不僅讓日本加快了趕超中國的步伐,也讓日本堅定了中日之間早晚一戰的決心。

幾乎與中國同時,日本也開始了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當時的明治天皇,看到了西方國家強大的艦隊、高度發達的經濟,也看到了他們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他預感到,未來的世界是屬於海洋的。為了實現海軍強國夢,明治不惜從自己內廷費用中抽出30萬元貼補海軍經費,也要海軍購買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艦。明治的舉動影響很大,收效也很大,日本所有商家、貴族紛紛捐款,為海軍籌集了多達100萬元的經費。

同時,明治還號召國民吃西餐、穿西服、說英語。日本全國開始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社會制度也漸漸由原來的君主制向君主立憲制轉化。

日本國內為海軍培養基礎人才的學校相繼建成,到了甲午海戰開戰前夕,日本已經能自主培養海軍的基礎人才,甚至可以自主建造一些艦船。1891年,英國同時向中、日兩國推銷一種快速巡洋艦。這種艦船不僅裝甲牢固,主炮口徑巨大,而且有10門6英寸的快速炮,是當時世界上火力最猛的軍艦之一。可惜清政府在那時已拿不出錢來購買這樣的軍艦,而日本天皇在看過軍艦圖紙後,立即決定買下這艘軍艦,哪怕是變賣皇家的藏品也要湊足費用。最後日本如願以償,這艘軍艦到達日本後被命名為“吉野號”。就是這樣,日本海軍無聲無息地逼近和超越了中國海軍的實力。然而,對這一切,信息不通的清室皇族渾然不知。

從日本訪問歸來,清室皇族“恩威四海”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於北洋艦隊的強大實力,英美等國也忌憚三分,大清國來自海上的威脅也越來越少。基於以上原因,北洋艦隊在自己的母港裡停泊了七年未動。在這七年裡,中國海軍實力止步不前,甚至連個像樣的指揮體系都沒有。

北洋的水師提督丁汝昌一生沒有學習過海軍指揮,更沒有海戰的經驗,僅僅是靠資歷獲得了水師提督的官銜。清政府也清楚,丁汝昌管不好北洋艦隊。於是聘請了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作為丁汝昌的副官,代替丁汝昌管理和訓練北洋艦隊。

中國第一海軍的崛起——解密甲午大海戰

琅威理接任初期,北洋艦隊軍紀嚴明,戰鬥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正因為有這樣的形象,李鴻章才敢提議北洋艦隊訪日。可是後來,北洋艦隊官兵中洋人和中國人矛盾越來越嚴重,直至發生了“香港撤旗事件”,琅威理憤然離職。著有《中日甲午海戰見聞記》的英國人泰萊認為,琅威理的離職也是北洋艦隊失敗的開始。

趕走了琅威理,北洋艦隊的軍官們也不服沒有海軍經驗的丁汝昌。泰萊在書中記述,其實北洋艦隊的指揮權落到了左翼總兵劉步蟾的手中。這樣一個等級不明、指揮多頭的艦隊,裝備再好打起仗來恐怕勝算也不大。

北洋艦隊的最高指揮官李鴻章,以及清室皇族,也不是不知道這樣的情況。但是,一來這裡面有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社會因素,二來他們也不懂海軍,除了任由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也別無他法。

七年時間裡,北洋艦隊停滯不前,日本海軍埋頭趕超。到了甲午海戰爆發前一年,無論是從艦船噸位、艦船先進程度,還是戰鬥人員素質,中國艦隊已被日本艦隊遠遠地甩在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