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會不會彈琵琶?

李大嘴 大嘴讀史

說起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很多人腦海裡會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大漠戈壁,大雪紛飛,大美女王昭君身披斗篷,懷抱琵琶,我見猶憐。

王昭君會不會彈琵琶?

琵琶這個樂器,早在秦朝就有了。當時從胡人地區流傳過來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指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後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中說,“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是在馬上彈奏的樂器。

後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一起來,就改稱琵琶,成為“八大王”的半壁江山。

王昭君會不會彈琵琶?

所以說,王昭君所處的西漢,琵琶肯定是有的。那麼,王昭君自己會不會彈琵琶呢?還是說根本就是一個擺pose的道具?更或者是後人臆想編造P出來的呢?

有人會說,無聊的問題,王昭君肯定會彈琵琶,琵琶的十大名曲中,有兩首都是和王昭君有關的,一首是《塞上曲》,一首是《昭君出塞》。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說的就是王昭君。

還有人會說,知道“沉魚落雁”中“落雁”的典故嗎?當時,王昭君在出塞途中彈奏一首《出塞曲》,幽怨的琵琶聲令人肝腸寸斷,就連天上飛過的大雁,看見她的美貌,聽見淒涼的琴聲都紛紛地掉落在地上。

先反駁一下,“沉魚落雁”的典故最早出自《莊子·齊物論》,原文是:“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所以,最早的“沉魚”和“落雁”應該是指毛嬙和麗姬,而並不是我們現在一般認為的西施和王昭君。

王昭君會不會彈琵琶?

宋代王楙在《野客叢書》中對王昭君彈琵琶一事提出了質疑。

王楙的證據是晉代傅玄在《琵琶賦序》中說:“故老言漢送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使知音者於馬上奏之。”琵琶最早出現在官方送別場合是烏孫公主劉細君遠嫁西域時,當時是樂師演奏的琵琶。

王楙的另一個證據是晉代石崇在《明君詞》中說:“匈奴請婚於漢,元帝以後宮良家子配焉。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尉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

彈琵琶的不是王昭君本人,而是“知音者”。

漢代蔡邕在《琴操》一書中倒是提到了王昭君,但只是說王昭君在匈奴期間創作了一首《怨曠思惟歌》,並沒有提到王昭君精擅琵琶。

王昭君會不會彈琵琶?

王楙還說,“今人畫《明妃出塞圖》,作馬上愁容,自彈琵琶,而賦詞者又述其自鼓琵琶之意矣。”

也就是說,一直到宋代的繪畫作品中,王昭君才和琵琶同框,而人們根據繪畫,再創作詞賦等文學作品。可這些作品並非寫實,而是畫家根據自己的想象創作的。

南宋女畫家宮素然存世的唯一作品《明妃出塞圖》,現今收藏在日本大阪美術館。畫中,王昭君身後的女子手抱琵琶,這個女子你可以理解成幫王昭君抱著琵琶的侍女,也可以理解成一個隨行的女樂師,還是不能解決王昭君自己會不會彈琵琶的疑問。

王昭君會不會彈琵琶?

到了明代,仇英的《明妃出塞圖》中,琵琶又不見了。

王昭君會不會彈琵琶?

研究宋代繪畫的專家說,宋代的畫作遺失得實在太多,很難拿來證明王昭君自己會不會彈琵琶。好吧,此路不通。

事實上,王昭君的故事在史料記載中相當之少,還說法不一。

正史《後漢書》說,王昭君是在深宮中“久不得見御”,所以一生氣一跺腳主動報名遠嫁匈奴。

野史《西京雜記》中則說,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師,所以一直沒有得到皇帝的臨幸。在匈奴單于請婚時,皇帝按照圖畫,選中了畫中顏值一般的王昭君,結果王昭君一出場,美豔冠絕當場,連皇帝也後悔了。沒法改口的皇帝肉痛地把王昭君送出去之後,秋後算賬,清查前事,幹掉了把王昭君畫成醜女的畫師毛延壽。

王昭君的名字,王昭君的家鄉,在不同的典籍中都有不同的說法。

連這些關鍵問題都找不到統一的答案,更別說彈琵琶這類業餘愛好的事情了。

只是說,王昭君有可能根本不會彈琵琶,現在的懷抱琵琶的形象有可能只是後人臆想、演繹的結果。

誰知道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