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勢深度」470億!以太坊VS小米,選擇股權還是幣權?

9日港交所為小米敲鐘上市準備了一個大大的新銅鑼,不過上市開盤後五分鐘即跌破17港元發行價,盤中一度探低至16港元,收盤價為16.80港元,跌1.18%。不過,在總體外圍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小米以小幅跌勢開盤依然受到媒體一致稱讚。

按上市日收盤價計算,小米市值在470多億美元,碰巧的是,以當前(10日)以太坊的458.93美元的價格,總市值461.66美元,與小米相當。那麼,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你會選擇小米還是以太坊?

「區勢深度」470億!以太坊VS小米,選擇股權還是幣權?

小米,2010年創立,8年時間經過6輪主要融資,上市前最後一筆融資發生在2014年12月金額為11億美元,當時整體估值達450億美元。若按昨日上市收盤價計算,第一筆投資回報率達886倍,而最後一筆三年浮盈20%,複合收益率只有6%。

以太坊,2013年末發佈白皮書,2014年7月ICO眾籌,籌集資金3萬多BTC(當時約合1557萬美元),價格在2018年初達最高的1400多美元,市值破千億美元。若按最高價計算,ICO公募投資回報率達6000多倍;若按現價458.93美元計算,也有2100多倍。

如此一比較,僅僅上市4年的以太坊在投資回報率方面秒殺經營8年的小米。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俄羅斯DST等在2014年末投向小米的11億美元,假設投給了以太坊,如今市值至少達2萬億,而不是小米的13億。更重要的是,不需要苦苦等待小米上市才能推出。

當然如此對比未必公平,投資除了看回報率,還得關注風險。此輪,李嘉誠、馬雲和馬化騰都認購了小米的股票,卻沒有發現他們參與以太坊,甚至馬雲一度認為比特幣是泡沫。

股權,還是幣權?

投資小米還是投資以太坊,對於很多人來說,意味著投資股權還是幣權,或者股權和幣權哪個重要?幣圈老人認為,幣權比股權重要。但是,為什麼幣權比股權重要?很多圈外投資者都提到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投資股票有股權,代幣什麼都有沒有,如何保證收益?

幣圈人或許認為,這是古典金融思維,等看清楚了機會沒有了。其實不是,這是一種迴避問題的態度。不得不面對的是,這確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解釋清楚這個問題,才能讓更多圈外投資者進入,才能說清楚這個市場的合理性,否則就像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監管機構一樣統統將其列入證券“絞殺”。

從荷蘭人發明股票市場開始,資產證券化市場經過了400多年的發展已經非常完善和成熟。但是,其中有兩件事情非常能說明問題:

一是荷蘭人和英國人當初發行公司股票的目的是為了募集資金,以抗衡遠洋業務的巨大風險。

遠洋業務(貿易、掠奪)存在天災人禍、職業經理人跑路、週期長(甚至有去無回)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當投資人把錢投給公司後,即便是皇家公司,心理也是惴惴不安。投資人就開始想辦法、講故事,把手中的股票以更高的價格轉讓出去,一來獲利,二來轉移風險,股票市場就誕生了。我們可以看到,股票從公司發行到股市交易,已經違背了初衷,從股票從融資變成了一種風險轉移和投機獲利的工具。

這段歷史說明了什麼?股權融資對於公司來講非常重要,晨興資本、啟明創投等投資對小米的股權投資助力小米走到今天。但是,在二級市場上,投資者所投資的股票,並非真正關注股權,真正做股權投資的是極少數,大多數都試圖通過低買高賣獲利。試問,這樣的股票和貨幣在實際上操作上又有什麼區別?股權很重要,但在二級市場上股權的重要性則大打折扣,似乎更接近於幣權。

「區勢深度」470億!以太坊VS小米,選擇股權還是幣權?

二是小米是香港交易所第一支“同股不同權”的股票。

在此之前,香港交易所為了順應大勢修改了上市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而在互聯網企業及創投領域,同股不同權非常普遍,如京東。問題來了,股東投資了這麼多錢,為什麼會放棄部分股東權(投票權)?股權投資發展到今天,投資機構話語權似乎越來越弱,權力越來越小。

“同股不同權”現象出現,是否說明職業經理人、創業人越來越強勢,投資人越來越弱勢?其實不然,“同股不同權”反應了一個趨勢:在越發達、越完善的市場體系中,各個市場主體的權責利非常清晰(所有權、經營權分離),不需要都去爭奪、捍衛、關注所有權、股東權。反之,在弱發達市場,市場風險比較大,各市場主體都想辦法控制所有權以獲取安全感和保障利益。反應在股權市場中,投資機構履行監管職責,專注於投資收益率,不過多幹涉企業運營,而創業團隊充分發揮職業能力和企業家精神把企業做好,最後都能獲得各自的利益。

在股票市場中,特別是發達的股票市場,信息透明度高、監管機制完善,股民專注於股票交易收入演化成專業交易員(如交給基金公司、信託公司管理),而非關注股權控制及分紅獲利。炒股炒成股東,已經成了笑柄。在歐美股票市場中,有些公司的股票已經不存在大股東,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會長期由外部董事把持,股東、股民對股權行使(如進入或控制董事會)的意向很弱(因為完善的市場機制在監督職業經理人履行好權力),他們關注市場交易來獲利。

在發達的股票市場中,股權已經淪為“幣權”,越來越“忽視”股東權益,但投資人權益並未受侵犯。如此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市場發展的趨勢,如此,股權重要,還是幣權重要?

股權投資,還是幣權投機?

即使幣權和股權一樣重要,那麼請給一個購買以太坊或比特幣的理由?一枚比特幣2萬美元是否存在泡沫,跌到6000美元是否存在泡沫?這又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股票是依據公司資產而發行的,股票即對應公司股權,公司股權對應公司收益或淨資產,具有剛性兌付的特點,其價格按照評估模型而定。而貨幣沒有對應任何資產,目前沒有合理的價格評估模型,就連央行的發行的法定貨幣都不能剛性兌付,只有軟約束。一個有成熟的市值評估模型和定價體系,一個隨意定價、泡沫估值。因為有資產兜底,有基於資產和盈利指標的評估模型,一般認為,股票具有價值投資的屬性,而幣權只能淪為投機市場。所以,貨幣如果不解決價格定價問題,很難說服投資者參與。

但Locke想說的是,股票投資真正的是在做價值投資嗎?上面我講到的是主觀上放棄股權投資,而投機獲利。這裡,我要說的是客觀上是否能做到價值投資?從三個方面來說:

一、價值投資本質上是反人性的,大多數投資者都不具備這種能力、素養、心理做價值投資。如果大家都做價值投資,股票的波動應該非常小,大家認購小米股票是基於對小米的價值認可而投資,那麼上市當日不應該破發。除了投機者,有些價值投資者未必能在市場交易中堅持價值投資的判斷,有時容易跟隨市場情緒對價值投資無能為力。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往往會根據預期判斷提前採取行動(如預期利空,提前賣出股票),導致股價波動,甚至放棄價值投資。

二、價值評估模型的客觀性。在小米上市經歷了一段波折,開始計劃採用CDR在A股上市,但證監會對其提交的上市申請書出具了一份長達兩萬字的反饋意見書,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還是硬件公司”。後來,小米“懶得”回覆轉頭去香港上市。問題來了,小米是一傢什麼類型的公司,如何重要?

因為性質不同直接影響小米的估值,其估值差距可能會非常之大。從性質上,小米集團將自身定義為一家“以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但從營業收入結構來看,小米集團卻高度依賴硬件銷售。證監會在反饋意見中要求其說明現階段定位為互聯網公司而非硬件公司“是否準確”。最早市場的分歧在於它到底值1000億還是800億,但以最後的定價估算,小米上市估值為539億美元。有意思的是,小米還是這個小米,性質定位不同,就有可能變成“大米”,對評估模型的客觀性構成諷刺。

三、價值投資的退出機制。價值投資者堅信的一個理由是,價值投資具有資產兜底,公司盈利支撐。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資本市場上,往往盈利穩定、資產規模巨大的公司並不受投資者青睞,而前景模糊但故事講得好的科技公司、概念股卻備受追捧。拿小米來說,小米港股IPO招股說明書顯示,小米 2015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8億元、684億元、1146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30.98%;淨利潤分別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如果你是一個理性的價值投資者,會投資這樣一家虧損規模如此巨大的公司嗎?價值投資靠什麼,看盈利前景,看淨資產,這兩點小米都不具備。那麼,問題來了,這是合理的價值投資嗎?如何不合理,該如何退出?

那就是二級市場。分析認為,小米急於在資本市場環境不好的情況下上市,是因為投資者急於退出套利,這或許與當前流動性緊張有關係。價值投資的慣用手法是,找一個有前景有故事的公司,而非真正投資資產和盈利好的價值公司,通過高估值在二級市場中退出。

「區勢深度」470億!以太坊VS小米,選擇股權還是幣權?

拿小米來說,小米IPO的保薦人為中信里昂證券、高盛以及摩根士丹利,而作為小米IPO的承銷商之一的高盛,其分析師認為小米的市值在700億美元至860億美元之間。同為小米保薦人的摩根士丹利在報告中表示,小米當前的公允價值最高可達到848億美元。另一位小米的保薦人中信里昂證券,其分析師在報告中指出,小米的市值在800億美元到900億美元之間。此前德意志銀行出具一份報告,用DCF模型、相對估值、DEV三種思路做分析,對比的標的是騰訊、亞馬遜、Google、阿里巴巴和Facebook。將增長性、市盈率、毛利率、淨利率、EBITDA等各種財務比率做了比較,認為小米的估值應在847億-1629億美元區間。按照市場上主流的券商觀點,小米估值應在1000億美元左右。

上面的權威機構利用成熟評估模型給小米做了非常詳細的估值,但最終投資者用腳投票,小米上市估值為539億美元,上市當日收盤價核算估值為470多億美元。

以上並非否定股權投資和價值投資,而是說明一個現象,價值投資在現實市場中很難實現,市場經常出現包裝完美的“價值投資”外衣。

最終,我想說的是,承認投機市場或許並沒有什麼不好。華爾街有句名言,打著價值投資旗號的人,90%都在做投機的事。價值投資很重要,但價值投資(估值模型、股權兜底)更多的時候是,給予投機者一個買入和賣出的信心、理由和依據。從這個角度,股票市場90%以上的行為,與幣市是一樣的。只是幣市需要找到一個估值模型,給予交易者做相對穩定的交易參考、依據和理論支撐,不至於跟著消息面瞎跑,從而讓技術指數失靈。

本文寫作的初衷是探討貨幣市場、幣權的合理性,Locke想表達的是,貨幣市場是金融市場發展必然趨勢,或許是股票市場的一種延續,幣權存在於一種高級、發達市場中。當然,現實的挑戰非常嚴峻。按上面的推理,股權向幣權發展,是在高級、發達和完善的金融市場中才會出現。而目前貨幣市場遠遠不如證券市場成熟和發達。

首先,法定貨幣市場(外匯)基本處於壟斷和管制狀態。各國法幣基本由貨幣當局壟斷髮行,而不是一個自由市場,發行量受到央行控制。外匯市場雖然是自由浮動的市場,但是基本都受到國家的直接或間接干預,屬於有管制的市場。而私人貨幣市場,如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貨幣及代幣市場,雖然是自由交易市場,但基本屬於混亂階段,信息披露、操縱市場、權力尋租等屢見不鮮。如果國家從立法角度,像證券市場一樣構建一個完善的、自由的、合法的貨幣市場,那麼幣權必然大行其道。然而,現實很嚴峻,需要跨越政府法定貨幣壟斷、市場不被認可、市場不規範等多座高山。

幣,生於亂世流年則如利刃削割韭菜,生於治世堯舜則如甘露潤澤九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