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到底有無法海其人?

歷史上到底有無法海其人?

在家喻戶曉的神話傳奇故事《白蛇傳》裡,法海是一個很可惡的和尚,心胸狹隘,公報私仇,多管閒事,拆散了許仙和白素貞的幸福家庭。那麼,法海其人究竟是文藝創作的形象,還是歷史的真實人物呢?

歷史上到底有無法海其人?

其實,歷史上的確存在過法海這樣一個人。

據《金山寺志》、《丹徒縣誌》、《京口三山志》、《京口山水志》等書相關資料記載,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兒子,俗名裴頭陀,少年時被他父親送入佛門,取號法海。法海出家後,領父命先去湖南溈山修行,接著又遠赴江西廬山參佛,最後到鎮江氏俘山的澤心寺修禪。但此時建於東晉時期的澤心寺寺廟傾毀,雜草叢生,法海看到如此破碎不堪的寺廟,跪在殘佛前發誓修復寺廟。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鎰(yì,古代重量單位,20兩為一鎰),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髮給法海修復廟宇,並赦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

歷史上到底有無法海其人?

金山寺金山洞內法海的雕塑像

在歷史上,法海是苦行得道、深受地方民眾敬仰的金山寺開山祖師,是一位對中國佛教發展有卓越建樹的唐代高僧。然而在後人演繹的地方戲劇《白蛇傳》版本里,逐漸將法海塑造成“心胸狹隘,公報私仇、破壞美好愛情的惡僧的形象”。

實際上法海並非後人心目中的“惡僧”形象。根據明代文學家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記載,許仙與白素貞是到鎮江的碼頭邊開一家藥店後認識了金山寺的法海的。由此,便將法海扯進了這個傳說裡。不過,馮夢龍筆下的法海是位正面人物,並且是有道高僧。然而,伴隨著明清時期封建禮教對人們心靈的禁錮而激起的反叛,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夢想,只能在故事裡寄予反封建、反專制的期盼,因此,在後人演繹的地方戲劇《白蛇傳》版本里,法海逐漸被塑造為破壞人間愛情的負面形象。

對於當代人們來說,應當瞭解歷史人物的本來面目並予以尊重。也許人們沒有能力去塗抹一個漢族民間故事在幾百年來留下的印記,卻可以選擇尊重歷史和事實,還法海一個清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