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鹽城地區的古文化遺址大多在沙岡沿線分佈。沙岡,是古代海岸線的遺蹟,是泥沙在風浪的作用下垂直於海岸線運動並在海岸沉積形成,一般高於平地0.5~2.0米,呈條狀分佈。沙岡上多建有村落集鎮,使村鎮沿岡分佈,是蘇北平原上重要的地理特色。鹽城市境內岡地主要有3條:

一是西岡,又名闊沙岡,為蘇北平原上最大的一條貝殼沙堤。西岡形成時間,大約在距今7000~5000年之間。北起阜寧羊寨,經喻口、龍岡、大岡入東臺縣境,堤形較完整,寬300~500米;龍岡一帶寬300~400米,最大高度可達8米。沙堤中多貝殼碎屑膠結結構,當地稱之為“地骨”。西岡沿線廣泛分佈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和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

二是東岡,形成時間,大約在距今4000~3000年之間,由阜寧北沙經草埝、上岡、鹽城、伍佑入東臺縣境。岡身完整,寬達50~200多米,高出平原可達0.5~3.0米多。組成物質以沙為主,貝殼碎屑未膠結,沿岡分佈許多戰國及秦漢時代的遺址,唐代常豐堰、宋代范公堤建於此岡上。

三是外岡,亦稱新岡,北起南洋岸,經北灘、龍堤到四灶。岡寬20~100米,沙層厚度約60釐米,連續形態好。貝殼種類少,形態完整,未膠結。組成物質以細沙為主,形成年代約在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至明宣德十年(1435年)間。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下面為大家整理一下鹽城地區的比較著名的幾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東園遺址

東園遺址位於江蘇阜寧縣施莊鎮東園村(現改名為雙園村)。遺址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33米(經過1999年以後的新發現,遺址的範圍有待進一步明確,可以確定的是遺址分佈範圍遠遠不止這些。)。1978年發掘,出土有石斧、石錛、石環、石鑿等百餘件屬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其中較珍貴的是一種穿孔石斧,長24.5釐米,上闊11釐米。還有一件刻畫東海日出紋祭瓶(是否是祭瓶有待考證),現均藏於鹽城博物館內。另在距此地200米處又出土一批戰國、漢代和隋唐時代的文物,並出現陶片堆積層。經考證,認定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東園遺址發現經過是:

1985年5月21日《鹽阜大眾報》以《新石器時代石斧——出土於阜寧縣施莊鄉東園村》為題記述:“1978年10月,阜寧縣施莊鄉東園村群眾挖沙時,在面積約70平方米、深1米左右的黃沙中,挖出了石斧、石錛、石玦等石器近百件。其中1件穿孔石斧通長24.5公分,口闊11公分,是用石質頗為美麗的青綠石磨製,質量之高,型體之大,為我省所罕見。”此後,採沙群眾還挖出了石鑿、石刀、石環等等石器,共約1000多件。是時,由於社員群眾缺乏文物知識,沒把出土的石器當作一回事,紛紛拿回家給小孩作玩具或作生活用具,因而時間一長,大部分出土石器被丟失了。唯有家住東園大隊第六生產隊的新崗中學教師劉訓華收集了一些群眾不要的石器,並投書有關部門,但未有得到答覆。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1984——1985年文化普查中,施莊鄉文化站站長姚於榮積極上報,縣文化局派員到當地察看已出土的實物,同時新掘出了陶器,發現了古井,至此引起了重視。南京博物院和鹽城市博物館,先後3次派出考古工作者和專家學者深入東園村出土文物較為集中的第五、六、七村民小組實地勘察發掘,並取得了圓滿成功。《鹽城市博物館文化登記清冊》有載,1985年2月共登記了施莊鄉東園村出土的文物9件。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據《鹽城博物館文物清單》中開列:施莊鎮東園村出土的青石穿孔石斧長24.5釐米,寬11釐米,有傷殘;穿孔石斧長13釐米,寬10.5釐米,口殘缺;穿孔石斧長14米,寬10.5釐米,有傷殘;石錛長11.5釐米,寬4.3釐米;石錛長10釐米,寬4.9釐米,角殘;石鑿長11.3釐米,寬2.8釐米,高28釐米;玉石環外直徑9.9釐米,殘斷修復;青石環外直徑9.1釐米。1985年8月27日,縣博物館開據收到施莊鄉東園村出土的文物計14件。1992年出版的《阜寧縣誌》對東園出土文物作了記載,“岸外沙堤北段阜寧縣施莊鄉東園村,發現了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有大批石斧、石錛、石刀、石環等石器出土”。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梨園遺址

梨園遺址,位於阜寧縣古河鎮梨園村,1963年,南京博物院考古隊調查發現,該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60米,面積約7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左右,其上覆蓋2米多的黃沙土。在遺址內採集到的遺物有夾砂紅陶鼎、釜,泥質紅陶缽、碗、杯等殘片和石斧、石鏃等經南京博物院專家考證,其性質同於淮安青蓮崗遺址,距今6000年左右。該遺址為我市境內發現中時代最早的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開莊遺址

開莊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東臺市溱東鎮開莊村北一四面環河的圩田中央。這裡處於東臺市西南隅,西與興化交界,南與姜堰、海安縣接壤。此處屬水蕩地區,開莊村是一個有三四千人聚居的村莊,四周是河,遺址所在圩田與其它田一樣處於水蕩之中,面積為兩萬八千多平方米。2001年2月16日被鹽城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為鹽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1995年12月9日,當地村民挖河時偶然發現部分石器和陶片。當地村民在遺址所在圩中開挖河道以利排水,河道開挖出的泥土賣給當地磚瓦廠製坯用。在開挖河道的泥土中發現了諸多陶片和石斧,此事引起了磚瓦廠驗收泥土人員的重視,並告知東臺市文化局。經鹽城市文物管理辦公室派員勘查,確認此處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後經江蘇省文化廳批准,由鹽城市文物管理辦公室與東臺市文化局聯合組成考古隊進行搶救性挖掘。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經挖掘,開莊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地表0.7米,厚約0.4米,發現的遺蹟有水井、柱洞和灰溝,遺物有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玉鑿、骨鏃、陶鼎、陶豆、陶罐、陶盤以及眾多的器物標本。出土可以修復的遺物四十多件,其中陶器三十六件,器物中以陶鼎、陶豆、陶罐、陶盤居多。有一夾砂褐灰色陶器蓋,直徑達五十多公分,蓋頂就有三個,為抓手處,形狀獨特。鼎足形式多樣,大都飾有豎向刻劃紋,黑皮陶豆的豆把寬大,飾有竹節稜和鏤空圓形、三角形,有一夾砂黑皮陶鼎胎薄僅有兩毫米左右。

石器有舌狀穿孔石斧,玉器有玉鑿、玉料,骨鏃有兩個。根據同一地層上的碳化物進行碳化測定,開莊遺址距今已有四千五百年至四千七百年的歷史。通過出土器物之間對比,大體相當於環太湖地區菘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中期。

開莊遺址的遺蹟、遺物反映出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對裡下河文化的影響,它作為北部陸莊遺址、南部青墩遺址的中間連接,勾畫出五千多年前我國東部的海岸線,填補了江淮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系列的重要缺環。這一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東臺市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標尺,並將東臺市人類歷史沿革向前推進了2000餘年,將環繞青蒲角的古鎮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開莊遺址,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到過這裡的人們,才真正領略到,黃海邊的祖先,古東臺的文明,原來就從這裡起步,他們用石斧、石錛開鑿了裡下河的古老文化[1]。黑皮陶豆的豆把寬大,飾有竹節稜和鏤空圓形、三角形,有一夾砂黑皮陶鼎胎薄僅有兩毫米左右。

石器有舌狀穿孔石斧,玉器有玉鑿、玉料,骨鏃有兩個。根據同一地層上的碳化物進行碳化測定,開莊遺址距今已有四千五百年至四千七百年的歷史。通過出土器物之間對比,大體相當於環太湖地區菘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中期。

開莊遺址的遺蹟、遺物反映出環太湖地區良渚文化對裡下河文化的影響,它作為北部陸莊遺址、南部青墩遺址的中間連接,勾畫出五千多年前我國東部的海岸線,填補了江淮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系列的重要缺環。這一遺址的發掘,對研究東臺市新石器時代的社會形態、經濟結構和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標尺,並將東臺市人類歷史沿革向前推進了2000餘年,將環繞青蒲角的古鎮歷史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陸莊遺址

陸莊遺址位於板湖鎮陸莊村,1999年被鹽城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北距廢黃河約4公里,面積約5萬平方米,上面堆積3 米多厚明代黃河氾濫時所形成的粉沙層和黃紅色亞粘土層,文化層厚0.2~0.3米。曾出土過獸面紋玉琮。地面採集有漢代釉陶雙系壺、瓿、泥質灰圓腹繩紋罐等。1995年發掘150平方米,發現灰坑3座,出土新石器時代夾砂紅陶、袋足鬲、實足鬲、深腹盆、石錛、石斧、石鑿、石鉞等。器物具有北方大汶口文化和南方良渚文化因素,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特徵。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鹽城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