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金诚集团涉嫌违规事件,警惕又一个金融骗局

关注金诚集团涉嫌违规事件,警惕又一个金融骗局

2018年5月25日,新浪财经引用证券时报消息《金诚集团5700亿政府订单谜团追踪:项目自融自担 涉嫌违规违法》。消息称:经证券时报记者魏隋明、陈鸣、余越等人调查,金诚集团5700亿元订单无据可查,大多数PPP项目均停留在框架协议或口头约定层面,尚未正式立项,更未进入动工阶段。然而,正是凭借这些并不具备任何法律约束力的或有项目,金诚集团在各种渠道频繁渲染拿单能力,并以PPP项目名义发行基金。

调查发现,金诚集团自称从2015年7月22日到2016年8月22日,累计拿下35个新型城镇化项目,签约总投资额1800亿元;截至2017年9月,金诚集团拥有特色小镇项目59个,政府项目签约量超过5700亿元。但是,根据第三方独立机构统计,截至目前,杭州金诚新城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PPP项目累计中标金额为307亿元,未在统计中发现金诚集团其他关联公司。

韦杰,原本是一名律师。2008年,韦杰成立金诚集团,涉足金融行业。截至目前,韦杰名下企业为168家。工商资料显示,金诚集团旗下6家私募机构先后发行了超过310只各种类型的私募产品。公开资料显示,韦杰周边的风险共计350条,涉及被执行信息、失信信息、法律诉讼等。

关注金诚集团涉嫌违规事件,警惕又一个金融骗局

浙江证监局于2018年5月23日作出《关于对浙江金观诚财富管理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整改并暂停办理基金销售相关业务措施的决定》,暂停该公司办理基金销售相关业务6个月。5月25日,浙江金观诚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作出回应,向广大尊敬的投资者深表歉意,表示“我司上下将虚心接受本次教训,自查自纠、严格整改、合规经营”。该回应没有对涉嫌违规违法的事实作出任何陈述和解释。

浙江证监局作出的决定,似乎印证了证券时报的调查,也引发了社会担忧。网络对浙江证监局作出的决定评价良好,认为这个决定可能帮助更多投资者认清事实,减少损失。网络评价和社会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近期,随着金融监管力度加强和反腐败斗争深入,一些隐藏较深的金融骗局浮出水面,涉及金额少则数十亿,多则上百亿,很多投资者上当受骗,血本无归,不仅严重破坏健康金融秩序,而且危害社会稳定。

金诚集团的扩张让行内人感觉是“横空出世”,就如平静的江湖突然冒出一位年轻的绝世高手,不知背景,不知师承。执掌金诚集团的韦杰,就是这样一位高手,围绕他的迷团有三多:一是名下企业多达168家,暂且不论这些企业的注册资金、实有资本总额有多少,仅仅是数量就让人望尘莫及;二是旗下私募产品多,6家私募机构先后发行了超过310只各种类型的私募产品,有点眼花缭乱的感觉;三是是非多,涉及风险共计350条,一般人真应付不了这么多风险。

关注金诚集团涉嫌违规事件,警惕又一个金融骗局

政府城镇建设PPP项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不过就是借贷搞建设的新包装。把借贷换一种说法: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政府项目建设。一方面,地方政府有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不论是执政业绩需求,还是改善民生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有缺口,社会资本有投资意向和收益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就诞生了PPP项目。

一些地方政府想搞建设又缺乏资金,一些投资公司就抓住地方政府这种困境,到处撒网。号称全球新型城镇化巨头的金诚集团,拿到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协议,就不足为奇了。有了盖“红大印”的协议书,转身就开始融资,私募、共享、抵押,各种神通,甚至自身不花一分钱。投资者看中的是“红大印”权威,相信的是政府信誉,而不是这些公司本身。这些PPP项目的收益,主要依赖财政资金支付,少量是建成项目经营收入。

实际上,已经有很多PPP项目出现重大问题。有的以项目为名骗取大量工程保证金、银行贷款后跑路;有的以项目为名收取大量社会资本后挪作它用,甚至放贷、赌博;有的建设一半后出现资金问题,成为烂尾工程。这些问题正在漫延,让地方政府大伤脑筋。一方面,地方政府面临兑现项目资金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维持社会稳定的压力。其问题根本,还是有关部门对这些公司经营行为合法合规性监管不严。

金诚集团本身实力如何,它的资金来源是什么,它是如何取得这些PPP项目的,都应该受到监管部门认真对待,给投资人和社会一个明白交待。金诚集团在获得这些PPP项目后,其获取资金的手段和渠道是否合法合规,它究竟是这些项目真正的建设者,还是只想通过这些项目获取更多资金,玩“白手套”把戏,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希望金诚集团给出合理解释,并希望有关监管部门给出权威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