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关于哲学家和渔夫的故事: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哲学家与船夫正在船上进行一场对话。

“你懂哲学吗?”

“不懂。”

“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生命。”

“你懂数学吗?”

“不懂。”

“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

看着哲学家在水中拼命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

“不……会……”

“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科学是实用的,能带给生活切实的变化。比如,飞机代替了汽车追求更快的速度,火药代替了冷兵器彰显出更强大的力量,人造制剂代替了生物药剂提升更高的效率。比较而言,哲学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循环往复,哲学回答看起来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就好比落水的哲学家一样,令人不得不心生怀疑:哲学对我们终究有什么用?

从理论上讲,哲学所探讨的对象不是经验的对象而是超验的对象,例如宇宙万物的本原、存在、实体或本体,包括人在内所有存在物的来源和归宿等。当然,哲学也有比较具体和现实的问题,如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哲学、社会政治哲学的问题,不过由于这些问题都属于最基本的问题,因而同样没有确定的答案。实际上,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科学自己不能决定它的目标或发展方向,哲学不能成为直接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哲学存在的地位和意义在于担负起为人类文明树立和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的重任。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把科学当成船夫,追求生存的技能,暗暗嘲笑哲学家,就好像女仆嘲笑泰勒斯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希腊七贤之一,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记载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科学和哲学之祖”,泰勒斯是古希腊及西方第一个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据柏拉图记载,有一次,泰勒斯因仰望天空探究宇宙的奥妙而掉在了脚下的土坑里,受到他的女仆的嘲笑,

哲学家只知道看天以获得天上事物的知识,而看不见地上足边的事物。言外之意是在批评哲学家对实际事物的无知,而且这等嘲笑可加于所有的哲学家身上。只知道看天而看不见大地一样。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哲学在现实中确有其软弱无用的一面,比如苏格拉底的死亡。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坚守了自己的信念,终年69岁。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还有,柏拉图的无奈。柏拉图是西方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之一,他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研究政治哲学的先河,他的“德治”或“哲学王”治国的思想给后人留下许多美好的遐想;早期他由于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环境熏陶,使他心中存有一腔报国之志,决意创建“理想”之国;现实的严酷却粉碎了他的理想之梦,他意识到要达到治理国家的理想目的,必须辅之以“法治”的帮助;而以“德”治国亦是他一生之中永远不愿撒手的理想情结,故辅以“法治”时又把认识善的理念之“德”置于法律之上,这就充分表现了哲学家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无奈心境。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再比如,孔子的碰壁。孔子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学识渊博的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不过,孔子的运气并不像他远大的理想那样美妙,他五十多岁才在鲁国做了个中都宰,后升为小司空、大司寇、摄相事,也不过三五年,便在无奈之中下台了。年过半百的孔夫子并没有“知天命”,而是抱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周游列国一十四年,足迹遍及鲁国、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尤其是楚国,是当时的五个大国之一,楚昭王也想重用孔子,封他七百里的土地,如受重用,正是他施展平生抱负的大好时机。不过,孔子的遭遇很令人感伤,他在楚国五次碰壁,注定了“学而优则仕”理论在自己身上的实践彻底失败。、老子的退隐老子曾作过周的史官,后去周遂隐。这是史书、经书均已肯定的。周正处于政通人和、景星麟凤、敬贤礼士、慈老爱幼之时,这正是老子的理想世界。因而,这位德高望重的圣贤,便远离家乡赴周任职。至于老子的去周遂隐,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只是说,老子“历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隐去”。并未详述。按贾善翔、谢守灏、杜道坚等人的考证,老子于武王(文王之子姬发)时“迁柱下史,成王(武王之子姬诵)时仍柱史之职,昭王(康王之子姬瑕)初,托疾弃官归亳”(亳为亳州,即老子故乡),遂隐度关,之后东还。“幽王(宣王之子宫涅)召拜太史。”二年,“三川震,周将亡,遂隐去。平王三十四年,复出大散关,久之还中夏。敬王(景王之子丐)拜藏室史”,“烈王(安王之子喜)二年,过秦”,“赧王(慎靓王之子延)九年,老子游女几地肺天柱(女几鸡头天柱),从是复出散关,涉流沙,西升昆仑”。等。与科学相比,哲学的确不具有确定性、普适性和有用性,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它是文明的灵魂。“哲学之有助于文化,不在阐发绝对幽玄的知识,以求标新立异,逞艳斗奇,而在提示种种问题,令人可以了悟生命情绪,领受生命奇趣,观感生命之戏剧的景象。” (方东美,2009)这种说法对于哲学的功能可谓鞭辟入里。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从人类不息的精神追求中,愈加显现哲学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和憧憬。

首先,哲学代表着一种反思、批判、超越的精神。黑格尔有个著名的比喻,说哲学就像智慧女神密涅瓦的猫头鹰。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这里的密涅瓦即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边的猫头鹰则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一样,在黄昏的时候才起飞。黑格尔旨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反思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郝文武,2012)。这里的反思既是一种再思、重复思想,也是一种对思维本身的思索,达到思维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哲学的反思包含着批判、超越的精神品格。批判不是简单地否定对方,而是对日常的生活进行反思。追问日常生活的根据问题,包含科学等活动的前提问题。正如霍克海默尔所说:“哲学坚持认为,人的行动和目的不应当是盲目性的产物,不论是科学的观念,还是社会生活方式,不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方式,还是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习俗,都不应当根据习惯,不加批判地接受。哲学反对在生活的决定性问题上采取单纯的传统态度与顺从态度。”批判就要以怀疑的精神来审视和评判现存的事物和观念,不断追问事物和观念的深层根据。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对思想前提的批判,往往能引发思想的“地震”,开一代风气之先,为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正如马克思强调辩证法一样,他认为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定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

英国哲学家柏林曾讲过一位牛津哲学教授的逸事,那位教授第一次上课时,跟他的学生这样说:“先生们,你们大家将来会从事不同的职业——有些人要当律师,有些人要从军,有些人要当医生或工程师,有些人要当政府官员,有些人要做土地商或政治家。我要告诉你们,在我这门课中,我说的东西,对于你们要训练的技能,不管在哪方面都没有丝毫用处,但是有一点我可以向你们保证:如果你们从头到尾听完我这个课,你们将总能看清人们什么时候在胡说八道。”

这就是说,哲学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冠冕堂皇之词背后的本质,识别各种谬论,能大大增强人们批判的能力。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其次,对于人生,哲学其实是一种最深刻的慰藉。可以说,哲学调整的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哲学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实际上就是以智慧慰藉人生的痛苦。这种痛苦有主观自找的,如名缰利锁,欲壑难填;有外界强加的,如天灾人祸,种种不公平的遭遇等。但是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解脱:比如,塞内加参透人世无常,对命运做最坏的设想,因而对任何飞来横祸都能处变不惊;伊壁鸩鲁认为人生以追求快乐为目的,但是他对快乐有自己的理解:

摒弃奢华,远离发号施令的上级,布衣简食;苏格拉底以通过理性思辨掌握真理的自信,直面压倒优势的俗世偏见,虽百死而不悔;叔本华极端悲观,放弃对此生的一切期待;尼采则用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的绝对自信,帮助人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永不放弃。

这些哲学家的思想虽然相距甚远,却有一格一以贯之的共同点:用哲学的智慧慰藉人生的种种困顿,甚而悲苦。

哲学回答貌似不能解决的现实中的问题,它们毋宁说是培育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继续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这也是因为,“人如果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地对任何一种可想象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因为哲学,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把握,它让我们渐渐明了:我们在一生的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么去做?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关于哲学的用处,当年泰勒斯也许早已发现。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为了回应女仆的嘲笑,泰勒斯利用观察天象所获得的气象知识,得知来年橄榄必获丰收,于是就低价垄断了这一地区的橄榄榨油机。待来年收获橄榄时高价出租榨油机,从中赚了一大笔钱。泰勒斯想表明的是,如果愿意的话,哲学家是很容易得到财富的,只不过他有更高的志趣。两千年以后,黑格尔的评语则更不客气: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尽管现在人们的兴趣日益现实,但是为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幸福人生的达成,和谐社会的建构,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哲学的理论思维。因此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话依然值得我们细细体味:“一个人在年轻时不要放松对哲学的研究,也不要到老年时厌倦研究。对于灵魂的健全而言,任何年龄都不会太迟或太早,说研究哲学的时候尚未来到或者已经过去,就如同说幸福的时刻尚未来到或不再出现一样。

生态智慧|“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生态、教育与哲学的思考

(文章来源:浙江省浙派教育生态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培植著《好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