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能傷害你,是你親手遞的刀

評價能傷害你,是你親手遞的刀

評價能傷害你,是你親手遞的刀

我的朋友很低落地跟我說:“室友又在責怪我了。怎麼辦啊?”

我很奇怪,大家既然是室友,這三天兩頭的,動不動就責怪別人。那還怎麼相處呢?

朋友把截圖發給我。

一看,全明白了。

室友只是發了一句:昨晚廁所燈開了一整晚。

我溫和地提醒了一句:“親愛的,她這句話沒有表情就只有一句話和標點符號,可能會讓你覺得被責怪了。但也許她只是告訴你這件事情。”

她一下子有點醒悟了,看了一下:“對,那是不是她沒有怪我?”心情一下子明媚了。

別人的一句話,能讓她一整天的心情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

也許你也是這樣的:

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你的情緒立馬就上來了;

別人的評價,你很在意,心情好壞取決於好評還是差評;

別人的評價,你看起來並不在意,然而某天你突然發現,自己的行動卻不自覺跟著評價走。

也許只是一句陳述句,但會被理解為是“評價”。

對方說一句,你會疑惑不確定:“我真的是這樣嗎?”又或是憤怒:“你憑什麼評價我?”還是你可以坦然“嗯,我清楚自己是誰。”

昨天因為被求婚而上了熱搜的范冰冰,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經得住多大的詆譭,就擔得起多少的讚美。”

她的美是透著一股自信。藐視所有的暗箭和流言蜚語,底氣十足。

那是因為,她知道自己是誰。

我的另一位朋友,年紀輕輕已經是著名企業的人資培訓師。

不管對方是熟人還是陌生人,收到評價,他會先思考一下自己這次的工作完成程度,自己的滿意程度。收到好評,也會開心,謙虛回話。如果有人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好,他會先反思一下。

他收到過讚揚,聽到過批評,受到過攻擊。

但他的心情從不會隨著這些所謂的“評價”大起大落。

我們很是欣賞他這一點。

他經得住讚賞,接受得了批評,承受得了詆譭。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誰。

前文提到的那位朋友,她在工作中收到評價,她也會先反思一下。但只要她覺得自己做錯了,她會覺得對方在責怪她,她的情緒就會一時低落一時憤怒,在“我做錯了”和“你為什麼要這樣怪我”之間搖擺。

她的心情總是隨著這些評價大起大落。

事實上,責怪她的並不是別人,是她自己。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認知自尊,建立在認知之上,受到個體價值觀、社會文化等可以明顯被自己意識到,可以直接明瞭地用言語描述出來的自尊。

事實上,它就是自我評價。它是人對自己在各項能力的評價,是人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地位有意識地評價。

我的兩位朋友,對自己的評價很明顯就不一樣。

第一位朋友她對自我的認識並不清楚,所以很容易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

第二位朋友他是對自我的認識很清晰,所以並不容易受影響。

並且他們的成長很不一樣。

第一位朋友她從小父親就一直在外工作,常年不在家。家裡就只有她跟媽媽。她媽媽是個焦慮又嚴厲的媽媽。在她的記憶裡,童年就是不停學習學習,稍有犯錯,媽媽就會很嚴厲地懲罰她。有時候,甚至向外地的父親求助,父親就會千里迢迢趕回來,跟媽媽一起懲罰她,罵她。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是誰,是怎麼樣的,只知道父母希望她優秀,所以她要優秀。於是,無意識中,她把這樣嚴厲的父母內化了。

第二位朋友,他小時候做錯了,父母會讓他想一下哪裡做錯了,會讓他重新做。所以他會覺得,做錯了最壞的結果就是重新做。他很小就已經知道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該做什麼,有很明確的未來目標,對自我的認識也很清晰。

“我是誰”一直是哲學三問中第一問。

你知道自己是誰嗎?

你清楚瞭解自己嗎?

你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嗎?

如果清楚,別人的評價對你來說,重要嗎?

當聽到別人可能還稱不上差評的一句話,對自我認識不清的人就會隱隱有種憤怒“你是誰?你憑什麼評價我?”

是的,他/她並沒有什麼權利評價你。

但你有沒有想過,在你情緒產生的那一刻已經說明,這個評價的權利,是你給對方的。你的心情已經隨著對方的評價而起伏。

你把衡量你的標準尺度親自放到對方的手裡。

這聽起來很殘酷。

但也是事實。

事實是,這把刀,你選擇遞給了她。

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是誰。

你還是年少時無助的你。

任由別人給你貼不同的標籤。

你委屈,你憤怒。

你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也是一種自我攻擊。

把刀遞給別人,

允許自己被傷害。

評價能傷害你,是你親手遞的刀

當你對評價很上心很受影響的時候,這把名為評價的刀已經在傷害你了。

無處可逃,無法逃避。

那怎麼辦呢?

試試:

1、建立清晰的自我認知。對自我的認識不清晰,很容易也會影響到你在生活中工作中的狀態,甚至讓你越加不自信。最簡單的方法,找個時間,你可以拿出一張紙寫下自己的優點缺點,就像魯濱遜當初被困在孤島的時候,他寫下對自己目前狀況的一個評估,你把自己的優點缺點完完整整全方面地寫下來。

你對自己的認知不是一兩天就可以重新建立的,所以不要懶不要放棄,多寫幾遍。

2、覺察當下的情緒。當你收到差評的時候,你會憤怒會委屈。可以先辨別當下的情緒是什麼?我有什麼感受?憤怒?委屈?煩躁?痛苦?再問問自己,這些情緒是對對方的、對評價的還是針對自己的。

很多時候,這些評價很可能就是激發你創傷的一把鹽而已。如果本來就有傷口,撒一把鹽,所有的負面情緒,憤怒痛苦委屈難受都會被激發。如果這些情緒是針對自己的,你會發現,其實有這些情緒出現的時候,最痛苦的仍然是自己。

在把刀遞出去之後,你要嘗試著看到他。

然後穿過情緒的迷霧,抱抱他。

3、求助心理諮詢師。當你真的發現自己的情緒狀態實在不受自己控制,而是完完全全掌控在別人的手中,那可以去找一位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個好的客體是會重新內化到你心裡的。

當你能回答“我是誰”的時候,

你就有底氣站穩腳跟,“不以物喜”。

當你接納“我就是我”的時候,

你就能坦然接受雜音,“不以己悲”

更好地做自己,前提是,

你要知道,自己是誰。

評價能傷害你,是你親手遞的刀

評價能傷害你,是你親手遞的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