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的人为什么比读书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

兼项背强


不读书的人可能是社会大学里最优秀的人。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真的是太多太丰富了。他们知道什么是人情世故。他们知道如何变通,如何看透事情的本质?所以说不读书的人未必要比读书的人差。看问题也未必要比读书的人领悟的慢,不读书的人在社会上混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说在这个社会上真的不要轻看了那些不读书的人。因为人家看问题的角度。剖析问题的那种深度有些时候还真不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能够领悟的。真的不要与人去比较,要看人的情商和智商才能够来决定的。饱经风霜的那种不读书的人,最后也有成才成功的。所以说真的不能小看了这些人。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在他们的心里。把这个问题看的比谁都透彻。比谁都清楚!



伊春美食美客


在今日世界,有条件读书,而却不读书的人,有出息的可能性很小,所谓”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更是吹嘘罢了。


我曾经很好奇的问在富士康工作的朋友:有那么多听话好用的中年农民工,为何你们非要招20出头的年轻人不可呢?明明他们又娇气又不好管理啊?


朋友说了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年农民工一般没读过书,工厂里发现这种受教育程度低的人,适应变化的能力比较差, 富士康工厂里生产线经常调整,年轻人能快速适应,而中年人这一点适应能力就不行了。



古代虽然有不少大人物早年没读过书,但却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读书没用,而只是他们没有得到读书的条件罢了。


证据就是我们会发现传统上被认为不读书的刘邦,朱元璋,努尔哈赤等人,实际上都找一切机会去读书补课。


因为他们知道:读书是最简单成本最低的学习他人智慧的机会,放弃读书这种低成本的学习机会,偏要去进行成本高昂的“行万里路”,是愚蠢的。


有首诗:《焚书坑》,流传甚广: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看看,连刘邦项羽没读过书却能成为天下的争夺者,能驱使那么多名臣猛将,那读书有什么用?


但实际上他们真是不读书吗?你错了!刘邦项羽的文化水平其实不低!


姑且不提在《汉书·艺文志》中有留下兵法《项王》一书的项羽了。


就谈大家印象里的“二流子”刘邦。


他在少年时,就跟发小 卢绾一起在“马公书院”读书,所以他是受过教育的。众所周知刘邦当过亭长,当时的县分为若干乡,乡之下有里、亭、邮。亭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维持地方治安。


在秦朝当吏要通过测试,测试的内容包含书、算两项,因为识字才能看懂行政文书,会算才能统计赋税。因此刘邦不识字不懂算账是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大多数人没受过教育,所以在当时刘邦在文化水平上超过当时90%的人是没有问题的。而今天你想在文化水平上超过90%的中国人,需要什么学历呢?需要接近本科毕业!

因为目前中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大专及本科)的人口为1.196亿,约占总人口的8.5%。


另外,历史上确实也有些大人物,在崛起时确实不识字,但这种人只要脱离了以前穷困愚昧的环境,就马上发奋读书学习,从没见过他们轻松读书的。典型的像吕蒙,朱元璋,甚至努尔哈赤。


朱元璋年轻时当过和尚,所以应该受过一点教育,只是识字,但后来从建立初期南京政权开始至洪武三十一年71岁去世,常常是“戴星而朝,夜分方寝”,学习力度一天比一天大,经常为此“日晏忘餐”,每天处理日常政务后,就是读书。


甚至努尔哈赤,虽然被今天很多汉族网民所轻视,但却实际却很好学,他懂蒙古语,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等白话文小说。他的私塾老师叫龚正陆,在 嘉 靖末年,被掳于建 州,后跻身于建州贵族阶 层,做了努尔哈赤的启蒙教师。


努尔哈赤曾经向明朝请缨,愿意入朝鲜去攻打日本人,这点大家一般都知道,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他是真的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感兴趣,他曾经向儿子们夸耀,整个东亚大陆的政治形势,各国的君主传承历史,自己全部都知道。这一点恐怕比临到开战才去找人探听日本内情的万历皇帝强得多。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有受教育读书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还放弃读书学习,轻视读书的人,恐怕连刘邦和朱元璋都要说你蠢吧!


红枫历史观


首先,先明白一个概念,何谓“本质”,全方位看待事物,解决事情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本质。所谓看透事物本质,我想也就是如何快速抓住主要矛盾来解决事情。

《教父》 中有一句话: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即说明了看破事物本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其次,谈这个问题,“不读书的人为什么比读书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这个问题好像本身就略施偏颇,好像已经限定了“不读书的人确实比读书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一样,其实就理论和大数据而言,并不是,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假命题。

再者,来谈这个问题的第三个阶段,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错觉呢?究其原因,

1.确实存在这种表象“不读书的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一来可能是因为“幸存者偏差”,确实存在这种天赋极高的人,或者有奇遇,长期浸染于较好的知识文化氛围内,他获得了这种能力

2.自身的认知,对事物的认知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当我们处于第一层境界时,是无法理解第三重的人的想法的。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候你会思考很深奥的问题,说出了一番大道理,等到很久之后才发现,哦,原来先贤圣人们早就讨论过了。

人读的书越多,方知宇宙之浩渺,世界之无穷,敬畏之心越发深重,哪还敢侃侃而谈,谈清自己看透了事物的本质。

3.对“读书”二字含义的误判,读书不只教科书和课本,读书人也不只那些书呆子,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伯禽哥


因为: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教育,是灌输的教育,不是教人做人的基本理念,而是给人灌输死观念,死知识,让人陷入知识的海洋,使脑子无法真正的放松,去思考,去思想,因之读书就把人读傻了。


而且被灌输的知识越多,越容易认死理,容易偏激,不会变通,遇事总是拿书本中的知识去套,而不会圆融变通,适度做人。而不读书的人,也有不读书的弊病,比如知识储备不够,容易陷入常识性的失误中,但大多不会认死理,因之很少走入偏激之地,所以就比读书人更容易看透事物的本质。


所以,你看现在大多成功的人,他们的学历反而都不是多高,便容易成为老板和经理。而读书的人,往往为他们打工。


昊愚堂夜画


我来回答这个“另类”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题主问反了,却不知自己进入了经验主义的误区,认为读书一定明理,其实未必。

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贬义称谓,叫“书呆子”。我们也可自己观察,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的小市民和一个长期闭门读书的秀才,你们认为谁更懂得生活?谁更熟悉社会?谁更了解人性?毫无疑问是前者。

放到现在来说,一个从小就失学,经常在社会上混或者揽工的人,和一个除了读书什么也不会,最终又没分配工作的人,谁养家糊口的能力更强?答案仍然是前者。

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还是我们的教育脱离了实际。我观察过太多高学历者,或者有成就的文化人,得出了一些常人没有想过或者想不透的结论。比如说专业学得极好,理论知识很强的文学教授,往往不能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研究起世界经典来头头是道,让他去评判和分析非名家作品、没人评论过的新作,他就卡壳了,专业知识完全用不上了,他的判断和理解在这时还比不上一个最普通的创作者。

知识分子连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都是唬人的银样镴枪头,在世俗的社会生活中就更不堪了。题主说的没错,读书人不但是没有普通人看得清事物本质,有时连做人的基本道理和道德都不具备。普通百姓虽然学问不高,但是他们有千百年的传统,这些包含了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是非对错、忠奸善恶……的传统散布在民间,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使他们具有了一种对事物基本判断的本能。

而读书人一头扎进书堆,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和能力,却又因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书本知识而具有一种高人一等的自负与盲目自信,以为自己掌握的是宇宙真理,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显出与众不同来,不经过自己七弯八拐的“推断”、“思考”绝不轻易道出,结果就变成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本来是一块石头,经过“我认为”、“我觉得”后,就成了一条狗,那个“一滴水从高处落下来会不会砸死人”的笑话,就是网友对知识分子那种脱离现实的僵化古板的嘲弄。

这种不信常识信臆断的专属性歪风习气一旦形成,你就很难跟他们交往了,谁知道他什么时候一抽风,就认定你是个小偷、嫖客、杀人犯了呢?更可怕的是,基于他们“高贵”的身份,一旦误会或歪曲形成,他就不准你“狡辩”了,因为你是他“创作”的一个“典型人物”,他们还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把你塑造成人民公敌,让你整个社会评价降低,在哪里都举步维艰。

由于文人的这种种奇葩的毛病,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能受到想象中的尊敬,除非有求于他,否则大多数人实际上宁愿敬而远之,也不愿或难以跟他们交心。


瘞花秀士


不读书的人真的很容易看透事物本质吗?此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谁更容易看透,而不是大家所说的什么是本质。



不读书的人经历的多,看透的也就越多,这也大大提高了看透事物的能力。而读书的人,本身经历的少,满腹经纶,你让他看什么去?但是,同一个新鲜的事物,读书人往往比没读书的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读书人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理解,没读书的就只能瞎扯了。



看透事物本质靠的是一个人的认知能力,知识欠缺,即使经历丰富,看透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唯有知识渊博的,才能看的透彻。不读书的人总是嘲笑读书人: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你们愿意掏心掏肺的辅导他们,你十年的努力,他们一年就可以做到你这个位置。因此为了个人的利益,很多人还是选择保守,你不会做我就嘲笑你,这就是不读书人的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态自然而然的就感染的他人,所以大部分公司发展十年还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实质性突破,老员工不上岗工资照拿不误,还高的吓死人。



读书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而很多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觉得自己是个老板,就目中无人,你看我都没读书,你还不是跟我打工!当你的公司全是跟你一样的没读书的员工,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公司没有任何生机,每天都是重复着昨天的操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卖了十年的衣服,还是一个卖衣服的。



不管怎样,看透事物本质,读书人更容易!


故事小灯塔


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已经意识到实践在获取知识中的作用,实践出真知,这也是为什么让我们“不能读死书、死读书的道理。”

《论语·为政》中,

读而不思则而不学则殆。就已经告诫我们学习过程中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当前我国的教育多是应试教育,也称作填鸭式教育,很多知识都是死记硬背,知识体系大多来源于书本,在办公室或者教室内闭门造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读死书的人都是用现有的知识框架区套问题,而知识与现实的脱节造成很多读死书的人越来越迷茫,或者以知识框架推导出一些悖论,最终的结果甚至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致使整个人越来越迷糊。

而一些没有读书的人,确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自己亲身经历检阅的,也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原由。一旦遇到事,自己总结的知识体系最接地气,看问题也就向正确方向前进,比没有通过书本获得知识体系的繁杂,多情况下就能走捷径看透事物的本事, 这也是为什么说很多时候不读书的人比某些读书人更容易看透事物的本质的原因。


天涯0咫尺


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问反了,至少在本能反应力里应该是读书人比不读书的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但我马上想到了一些阅历丰富的人和一些书呆子,如果从这两类人角度看,的确是不读书的人比读书人更容易看透事务本质。因此,首先感谢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做更多不一样的思考。

首先,界定人群类别

可以分为四类人:会读书的人、死读书的人、不读书但有阅历的人、不读书也没有阅历的人。因此,本质就是这四类人群到底谁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

第一种情况:会读书的人pk不读书但有阅历的人。

我认为两类人群都能看透事物本质,因为书籍知识来自于对实践的总结,而实践也是对书籍知识的应用于创新。所以,这两类人都可以看透事物本质。

第二种情况:会读书的人pk不读书也没有阅历的人。

会读书的人可以从书籍中扩展更多视野,至少从理论层面有了辨析事物本质的能力。而不读书也没有阅历的人没有信息来源渠道,自然无法辨别事务本质。

第三种情况:死读书的人pk不读书但有阅历的人。

这是符合该问题的情况,死读书的人,不会对知识进行融汇吸收,只是做文字的搬运工。但有阅历的人却是实打实的获得了经验、知识,两者比较,自然后者胜出。

第四种情况:死读书的人pk不读书也没有阅历的人。

二者属于同一类别,前者过于依赖单一渠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后者根本就没有渠道,所以都无法看透事物本质。

通过以上分析,如果一个人选择不读书,但能够积极主动的从所做的工作、事情中进行思考、沉淀,也是可以获得和读书一样的知识,甚至比读书来的知识更加可靠、有效,因为是自己切身经历过的,而不是读来的别人的经验。

所以,归根到一点,不管是读书,还是不读书却有阅历,如果不将书本上的或实践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则都没有办法实现成长,也不会看透任何事物的本质。

喜欢就点赞,疼爱就留言,我是千城,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些价值


千城Slash


众所周知,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让自己的思维有远见,在遇事或工作的时候冷静从容,不横冲直撞。但读书是不是每个人思维及做事卓越的唯一途径呢?

显然不是的,在生活中,有的人从不读书,但其思维及做事方法却极为卓越,那这些人到底掌握了什么诀窍呢?下面我们来分析分析。

1、不读书的人心难静下来,他们面对现实,喜欢身体力行

读书的人掌握很多理论知识,缺少实践。而不读书的人,他们没有理论知识。因为他们向来对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不敢兴趣,他们不厌其烦地自己动手摸索,哪怕一次次碰壁,他们也不气馁。

就这样在不断地实践中掌握了一套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和做事方式,这种方式实用而又卓越。

2、不读书的人与卓越的人为伍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些不读书的人会给自己最恰当的定位,他们自知胸中无墨,都会自觉地选择体力等需要耗费体能的工作。

他们非常明白,体力及动手类的工作最适合他们,他们不会好高骛远 ,能吃苦耐劳。

这时,如果刚好他们工作在有卓越做事能力的高人中,高人会被他们的勤奋感动,自然会给他们适当的指点,就这样,耳濡目染,他们也学到了高人的卓越思维及做事能力。

3、不读书的人走街串巷叫卖也不觉得丢脸

不读书的人思维不受限制,很多读书人觉得有失面子的事,他们敢于尝试。比如走街串巷地叫卖,他们不仅不怕辛苦,而且还会非常有礼貌的和所有人交流。

而后,会在与人交流中敏捷地判断出顾客的需求,最后他们会非常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样他们帮助顾客排忧解难,而他们也赚到银两。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成了商界奇才。

以上是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总之,个人觉得,社会也是一所大学。

那些从不读书的人并不是从来不学习,之所以他们从不读书,却有卓越的做事能力和有远见的思维,完全是因为他们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学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确切地说是,不读书但阅历丰富的人,比读死书的人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

——阅历丰富的人看待问题,是从他的实践经验出发,经验多了,能够总结出规律来,往往一眼能看出七八分。

——而读死书的人,遇到问题,有可能不顾实际,生搬硬套书中的情况,反而陷进去看不清本质。

能否看透事物本质,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1.能否以目的、结果为导向看问题。

许多时候,不读书的人更为实际。曾听过一个故事,大致是说,有人手里拿着一幅画对着墙发愁,一个读书人过来,问他:你为什么出神呢?你是在考虑墙面跟画搭配情况吗?你认为多粗的钉子挂画合适呢?锤子用多大力度好呢?这人的邻居来了,二话不说,从家里拿了锤子钉子,砰砰敲进去,帮他把画挂上去了。这人高兴地道谢。

邻居可能没什么理论知识,但他的经验告诉他,这人想把画挂上去。他帮忙挂上去了,事情就解决了。

许多读书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看问题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2.能否灵活地多角度看问题。

一个阅历丰富的人,往往知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大局、根源看问题。而读死书的人,有可能只从书本,而非实际出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和实践是有差别的。


3.部分死读书的人自以为是,不太容易听得进去他人的意见。

有些时候读书少的人起步低、起步晚,饱尝社会心酸后,更能谦虚地听进去他人的意见。而部分死读书的人感觉自己读的书多,似乎比别人知道的多、看问题透彻,不懂得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限的,不容易听取他人意见,认为他人意见自己早就在书中看过了,导致学用脱节,看不清事物本质。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我认为多读书、读好书的人是更容易看透事物本质的。有些时候,只是不读书的人看不懂他们罢了,而且各人价值观、志向不同,读书人往往有所为、有所不为,看透未必说透。



用忘记哪里看来的比喻来收尾吧:

读书人好比开着轿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他开的没有拖拉机快,显得很愚笨。但在平坦的道路上,拖拉机是无论如何开不到轿车的速度的。

轿车和拖拉机,各有各的舞台,各有各的好。

有兴趣还可以再看看我在《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差别?》的回答,关于读书,写的更具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