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台灣的莉莉水果店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業內都知道百果園。記者也在北京大街小巷見過越來越多的百果園門店,有大有小。但從未消費過,也沒有認真逛過。

但能想象到,這個成立近20年、全國連鎖門店數量已超2400家、遍佈全國40多個城市、並佈局了200多個水果種植基地的品牌,自稱“成功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成為水果新零售標杆型企業”,一定做得很不容易。

週末閒暇,記者在北京磁器口地鐵東南口一排底商裡,看到一家mini百果園門店。比起緊鄰的空無一個顧客的物美便利店和已經關門的京東便利店,它給人旺旺的感覺,記者隨即走進去看個究竟。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這家店面積很小,目測也就30平左右,美女帥哥店員至少五六個,極力向記者推銷商品。一分鐘不到就轉悠完了,沒啥亮點,水果整體偏高端(高毛利);除了大果實類幾乎沒有散稱的,這也能理解,降低損耗,提高銷售量;摻雜售有小部分乾貨、瓶裝果汁。

被小美女售貨員死纏爛打,記者便回問:有沒有水果現榨汁?答:沒有。問:小西紅柿一盒太多,可以買半盒嗎?答:不可以。將此過程發了朋友圈,有朋友留言“你真事兒”,呵呵,記者信口問的可都是“金不換”,句句都是營銷之道啊!

都說大店經營靠的都是商品+服務。其實小店又何嘗不是?

這樣一個小小的水果店,商品品類極其有限,加上水果這類商品易損耗卻賣的就是一個鮮字的特徵,加上離地鐵口很近的底商位置租金一定不低,加上繞來繞去的男女員工都是人工成本,加上年輕男孩女孩不懂銷售技巧,加上商品從供應鏈到了門店,傻傻地堆放,LOWLOW地推銷......如果沒有一兩個獨特的、你有他無的、能多方面滿足(或挑逗)消費者的“大招”,你靠什麼賺錢?反正,記者從一個普通消費者角度而言,進了這樣的百果園沒有一絲購物慾望。

水果是一個不好伺候的品類,對供應鏈、物流、包裝、搬卸、上架、保鮮乃至價格等等都要求很高,從很遠的各地運來,運輸過程中不能凍了、捂了、擠了、壓了,包裝得有技術含量;搬卸呢,也不能扔、摔、撞;好不容易到店了,還得人工分揀、稱重、覆膜、貼價籤,然後才能上架;陳列還得色彩呀品相呀注意搭配;當天銷售不完的,如何保鮮過夜也得動心思、想辦法。最最重要的是,前面那麼多人力、財力投入,到了最後銷售環節,定價還不能太高,太高會造成商品週轉率低,即賣不動、走得慢;蔫了壞了,低價處理吧?還影響門店形象;不處理吧?幹賠。

商品沒優勢,那麼,服務就得出奇招了。

要麼東西全,要麼東西鮮,要麼便宜,都不佔,OK,那就得有自己的營銷路數,比如可以現切堂吃,比如我點水果你現榨汁,比如按數按量分著包裝,適合一二三人吃的量你都有,或者一二三四種水果搭配一組,大果實的可以賣一半、賣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甚至,帶籽的東西可以為顧客打包籽,顧客可以拿回家種著當綠植觀賞......再比如,你這裡總有別處沒有的少見的水果品種也行。

記者並沒有賣過水果,只是顧名思義地按想象的“圍著消費者做極致營銷”的思路想到哪兒說哪兒。但是,胡說中沒準兒不乏有真大招。好的大招,主觀是你為做業績想的辦法,客觀呢,那就是方便或者引導了顧客消費。

消費心理很有意思,有時候買東西是剛需,有時候買東西是圖便宜,有時候買東西則啥也不是,就是因為你家有好玩、沒見過的東西。哪一項你做到極致,業績都會給你好看。全部做到了,那業績一定好看到不行。

其實,看到這樣的百果園,記者想到的卻是從未謀面的臺灣莉莉水果店。

臺南盛產各式水果,加之臺南人都愛吃水果,尤其喜歡睡前上街吃一大盤,所以街上和夜市裡到處都是現切水果攤。其中,1947年開業的莉莉水果店,臺南無人不曉。而且它名聲已遠遠在外,70多年曆史的莉莉水果店在旅遊攻略上非常有名。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莉莉水果店創始人李澤自日治時期起就在臺南南門市場內經營蔬果攤,後也在自家門口開設水果行,兼賣擔仔麵、魚丸湯等熟食,其長女當時在美軍俱樂部服務,美軍以“莉莉”稱呼其女。也因莉莉的原因,他家購入一臺美製果汁機,開始販賣新鮮果汁,成為臺南市第一家販售新鮮果汁的水果行。1958年李澤將店名正式取為“莉莉水果店”,以紀念已經遠嫁美國的女兒。

自1947年開店以來,莉莉水果店即以強調水果的料好實在、水果新鮮、價錢實惠及薄利多銷為宗旨。在莉莉水果店,可買各類新鮮水果帶走,也可留步吃到現切水果,喝到現打果汁,還可以自選水果當場做成各種冰品。實際上,水果刨冰很受遊客歡迎。該店熬製的糖水更是甜而不膩,甜味中帶出淡淡甘酸,價位不高,別具一格。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更值得一提的是莉莉鎮店的異形西瓜,上面刻著各種祝福的話,幾乎成了店標。還有,莉莉水果店有“梨比臉大”之稱、海拔兩千米的梨山所產的雪梨,最適合現場切片吃,清脆甘甜。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每到晚上,莉莉店裡總是座無虛席,很多年輕人騎著機車過來,邊吃水果邊聊天好不熱鬧。水果店能做得這樣成功,而且火了幾十年了,不得不令人嘖嘖讚歎。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莉莉甚至有自己的《莉莉水果有約》月刊,保留其成長史料;還有好幾個紀念章供遊客敲,連郵箱都是莉莉專屬。還有莉莉水果文化館,大力推廣水果文化,展示各種水果的圖片和生長結構圖,告訴顧客每款水果不同的生長環境與實際狀況。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從百果園想到了遠在臺灣的莉莉水果店

這是莉莉水果店的自制明信片

百果園們,認真向莉莉學習吧!

記者有個觀點,越是小店,盈利越不容易。比如便利店,比如水果店。

不過,這些小店做得不好,其原因還是老結論:不沉下心思做營銷的居多,一是跟風、擴張得太快,各種不懂行造成成本居高難下;二是更要命的是跟風的時候壓根沒打算入了行就沉下心好好做,造成門店雖多但經營水平並不高。也所以,這幾年,各種零售品牌不斷冒出來很多,幾天不上街就有一堆不認識的品牌出現;死得也很快,幾天不上街,你認識的品牌就死翹翹了。

這樣的風水輪流快轉,轉賠了自己,轉暈了消費者。其實,誰賠誰知道,誰咬牙誰知道疼,消費者是無所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