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併購加速洗牌 十萬億醫療市場進入「戰國時代」

医院并购加速洗牌 十万亿医疗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閆妮 北京報道

醫療投資是近幾年中國創投市場最熱門的領域之一,被公認為是有著堅實基礎的剛需市場。自2012年以來,資本市場對醫療機構的投資呈現井噴式增長,投資金額年增長率超過80%。據估計,醫療市場價值超過萬億。

“去年134號文(即國資發改革[2017]134號《關於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出來之後,所有的企業醫院併購開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整個市場加速洗牌,我們也是洗牌過程中的獲益者。目前,在併購市場,一家綜合三級醫院,第一輪競爭者不會低於15家。第二輪競爭者不會低於5家,最後一輪是2-3家,但最終我們一般會碰到北大、華潤等醫療集團,每次基本都是這幾家PK最後一輪。” 新里程醫院集團CEO林楊林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如此表示。

新醫改中,政府明確提出“降低公立醫院比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革”,尤其是國務院2017年44號文出臺,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服務機構。

那麼,社會資本是如何參與醫院改制,改革發展的路徑有哪些,投資者的偏好具有什麼特點?

重點投資可以連鎖複製的

民營專科診療機構

那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到底該投哪個?華蓋資本醫療基金主管合夥人曾志強稱,這取決於資金屬性以及基金背後的資源屬性。中信、北大醫療、華潤等帶有國資背景的機構會重點關注公立或國企綜合類醫院的改制等投資機會,而華蓋資本這種屬性的專業機構則重點關注在可連鎖複製的民營專科診療機構。中國公立醫院佔據了絕大多數的醫療資源,但自2015年起,中國民營醫院數量上已經超過了公立醫院,體現出社會資本對醫療服務業的投資越來越重視。

從現在已經在香港或者A股上市的醫療機構來看,有單體醫院但更多的機構都是連鎖業態,包括目前在A股上市的最火的幾家醫療機構,如愛爾眼科、通策醫療以及健康體檢機構美年大健康等,都是以連鎖複製的業態存在。曾志強稱,從專業投資機構角度看,華蓋也更偏向於投資可連鎖複製的民營專科診療機構,如華蓋已經佈局的醫美連鎖龍頭碧蓮盛、腫瘤連鎖醫院集團海吉亞、珂信等。

在藥、器械、服務這三個方向投資中,過去3年,服務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曾志強相對更看好未來10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中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的投資機會。經過過去一二十年的發展,中國藥企百強的行業集中度已經接近60%;而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接近16000家醫療器械企業平均銷售規模收入才2600萬;同樣,醫療服務集中度也非常之低,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剛性需求和未被滿足的差異化需求,市場潛力巨大。

20%是投資工作,

80%是投後管理

“單純依靠資本催化的話,綜合醫院投資會走偏了。” 林楊林稱,2016年我們明確投資目標是醫院投資,特別是綜合醫院投資本身不是一個簡單的投資,靠資本本身是催不動的,醫院投資20%是投資工作,80%是社會管理工作,這就是很多投資人包括很多上市公司最近公告,醫院投了半年一年就退出了的原因之一。是發現醫院投資不那麼性感,有大量投後管理工作,所以如果單純投資綜合醫院需要謹慎。

從2016年3月開始,中信產業基金控股的新里程醫院集團,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打造出了一個超過萬張床位的醫院集團。

投資只是開始,作為“投後”的管理,才是重中之重。在騰訊AT投資沙龍-醫療服務投資專場上,林楊林以今年4月投資的兗礦總醫院為例分析稱,新里程醫院投後管理構造頂層設計、量體裁衣、賦能創新力三個層次。頂層設計指的是明確醫院的所處位置及未來發展方向,例如在同行及學科中所處的位置,明確醫院未來能否成為本地區的醫療首選醫院;在量體裁衣方面,每家醫院在投後策略裡面都會有一些具體化微觀的不一樣的投後管理模式。比如說績效到財務授權到採購集中、到醫療資源輸出到大型學科建設等等,都不一樣;在賦能創新方面,在醫院內形成人才促進、績效改革、院區重塑和供應鏈提升小組,解決醫院遺留的問題,重新規劃整理院區,確保各院區發揮不同優勢,展開錯位競爭。

未來的醫療突破口是

基層醫療

6月20日,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取消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環節,直接將審批與執業登記環節合併。

可以說,長期以來被醫療機構設置規劃、編制、醫保等多種政策搞成壟斷市場的基層全科診所市場,準備全面開放。

政策的不斷層層加碼,小診所已成投資熱潮,為什麼有這麼多投資人投小診所?水岸祐鄰診所首席執行官“醫療界網紅”於鶯稱,我覺得投資人投小診所看上去投的錢少,但其實不賺錢。我一直不認為診所是一個熱潮,因為診所看上去很小很美,拋開所有的裝修豪華或者說主打有溫度這個口號來看,它實際是一個高投入低產出的產業,十個診所和一個綜合門診部,一定是綜合門診部更掙錢,未來的醫療突破口一定是基層醫療,作為試點不妨先從小診所開始做。

“在公立醫院之外,其實基層醫療是一個發展潛力更大的市場。”遠毅資本創始合夥人楊瑞榮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目前,基層醫療在我國醫療領域佔比為75%,但是在整體醫療服務中,基層醫療只提供了不到20%的服務。從收入來看,基層醫療的收入在整體醫療收入中佔比不超過15%。

投資基層醫療,只有把基層醫療技術服務能力提升上去,作為一個流量入口,它產生一些增量需求之後,可以通過這個獲得收益,也能解決目前基層醫療服務不足的情況。

多位投資人士認為,社會資本辦醫目前處於教育市場階段,還沒到大家分蛋糕的時候,大量醫療服務市場還是掌握在公立醫院手中,所以社會資本應該是牽手共同教育市場。可以說,整個市場將經歷一個長期的社會資本教育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