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編者按】2018年既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又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值此盛世華年,杭州黨史特開闢“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專欄。第二期隆重推出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

李金明同志曾經在1992年2月至2000年4月期間,擔任過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主任,對杭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有深刻體會,希望能夠為新時代杭州改革開放大業提供寶貴歷史經驗借鑑。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李金明

李金明(1941年10月— ),男,河南南陽人。1992年2月至2000年4月期間,曾擔任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副書記、杭州市委書記、杭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2000年4月至2003年7月,任浙江省委副書記、浙江省紀委書記。2003年1月,在政協浙江省第九屆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浙江省政協主席。2007年2月28日,全國政協十屆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決定增補為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在中共十六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委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1993年,時任杭州市委書記李金明,在中國共產黨杭州市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作報告)

(上接“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一))

第二個是增創城市化新優勢。

圍繞增強中心城市綜合功能,建設現代化國家風景旅遊城市的目標,高起點、高標準地搞好城市規劃和建設,不斷提高城市品位,同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形成城市網絡群,這是我們當時的思路。杭州經過八、九年的舊城改造,“美麗的西湖,破爛的城市”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變,可以說是舊貌換新顏,帶動了城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改善。那麼在這個基礎上,杭州城市未來怎麼樣更快更好地發展呢?經過科學論證和統一規劃,市委、市政府認為,杭州市區首先要從舊城區走出去,實施沿江、跨江、向東走的發展戰略,形成以市區為核心、30公里為半徑的城市群。1992至1993年,市委已在江乾區範圍內劃定了幾個區段,用於新城開發,建設杭州的外灘。與此同時,在主城區周圍,搞一些副中心(即副城):一個是下沙,另一個是江南(即現在的濱江區)。城西風景區,主要是以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為基礎抓旅遊設施方面的建設。整個市區要按國際風景旅遊城市的要求,實施“優二興三”策略,推動城市人口重心和產業重心東移;按“一個主城、兩個副城、六個旅遊區”的空間佈局框架,逐步形成以錢塘江為軸心,沿江、跨江發展的多核組團式城市格局。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圖為快速崛起起中的濱江區)

主城:以發展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強化科技創新功能和管理服務功能。調整主城佈局,降低人口和建築密度,積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重視文化名城建設,增加城市綠地、文化設施和休閒廣場,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調整和優化產業佈局及公共設施佈局,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和網絡,增加城區公共服務中心,構築新的城市中心。

兩個副城:下沙建設成為外向型工業為主導的現代化綜合性工業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江南(即濱江區)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產學研一體化的現代化科技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建設為先導,加快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城市化發展步伐,接受市區的人口擴散和產業擴散。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圖為20世紀90年代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沙副城)

六個旅遊區:以西湖國家風景名勝區為中心,以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為支撐,全力推進杭州旅遊向西拓展。以增加文化內涵、保持傳統特色、推動集約經營為原則,保護和建設西湖國家風景名勝區;強調人造景觀與山水風光的結合,旅遊設施與服務功能的並重,加速開發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加快建設靈山風景區、西溪文化旅遊區、龍塢風景區、江南旅遊度假區。各旅遊區要擴大環境容量,加強聯營合作,形成內容豐富多樣、景點有機銜接、設施完善配套的市區短程旅遊網絡。

大杭州的城市體系規劃是:以杭州市區(中心城市)為中心、7個縣(市)為依託、18個地方中心鎮為骨幹、一般建制鎮為基礎,佈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優良、管理有序和開放式、強輻射、現代化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市域城市體系規劃。強調突出文化、旅遊、科技、教育的發展特色。市域各個城鎮都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積極利用各自的區位、地位、資源等優勢條件,按綜合型、工貿型、旅遊型等不同城市類型,強化主導職能,提高城市的整體效益,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互相協作的城市群體。

增創城市化新優勢還有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杭州市由地級市上升為副省級城市後,應當充分利用這一重大機遇帶來的有利條件,提高城市的品位和功能。在幹部方面,近3000名幹部級別整體一次性提升,這不僅對幹部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對提升杭州城市品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市委在幹部中部署了級別提升後的大討論,對幹部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高一級工作崗位的需要,並發動大家對如何提升杭州城市品位和功能獻計獻策。

為了適應杭州作為副省級城市的新要求,市委在城市化發展規劃中除了進一步加強路網、電網、水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外,還特別強調信息網絡建設,並以市委文件形式發下去貫徹執行。規劃要求,建設覆蓋全省、聯接國際和國內、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和綜合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加快推進信息化進程:一是要首先形成寬帶化、智能化、現代化的信息網絡,初步構建全市統一的信息中繼平臺和開放式信息高速公路。二是有效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加快信息市場發展,促進信息資源高度共享,建立一批公用和專用的高質量、大規模、動態更新的信息庫。三是大力發展網上可視電話、政府公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醫療保健、圖書館、視頻點播等網絡服務。四是營造信息化發展的社會支持環境,加強空間頻道管理,確保頻率資源充分而有序地利用。五是要求遠期的城市信息化程度達到全國先進水平,接近發達國家大中城市的發展水平。其中電信和廣電網絡資源率先共享就是這個時期解決的,利用電信的網絡資源,縣裡看到了杭州市電視臺的節目,解決了一個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

城市級別的提高,還推動了區劃的調整工作,擴大了城市容量,明確了各個區域城市工作的重點和新的要求。這些都能夠給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機,呈現了快速發展的新局面。

第三個是增創開放帶動新優勢。

實施“三外並舉,四區聯動,內聯外引”舉措,擴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帶動全市經濟的增長,跟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科技進步的形勢。當時杭州對外開放跟蘇州比還是差距不小,我們經過努力,有了很大進步,但潛力還很大,需要通過外經、外貿、外資“三外並舉”措施,進一步推動對外開放的發展。“三外並舉”是對外開放帶動的主渠道,其載體是“四區聯動”,即下沙經濟開發區、高新(濱江)技術產業開發區、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四個國家級開發區的聯動發展。一些大的招商引資項目,大都在四個開發區落地。同時,加強與國內企業的合作,拆除圍牆、大開城門、降低門檻,外邊的引進來,裡邊的走出去。外引內聯為杭州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這是增創對外開放的最重要優勢之一。

市委、市政府還充分利用杭州厚重的文化資源,探索擴大對外開放的新載體。杭州以西湖而名揚天下。當時搞了不少用西湖命名的經濟文化活動,諸如西湖經貿洽談會、西湖國際遊艇賽、西湖國際馬拉松賽、西湖煙花大會,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活動等等。我曾提出,針對諸多經濟文化活動,能不能把它們用一個平臺整合成綜合性活動品牌。正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時任杭州市絲綢公司總經理譚中東同志提供了一份可資借鑑的寶貴資料,那就是,國民政府時期(1929年6月),浙江舉辦了第一屆西湖博覽會,而且辦得很成功,但西湖博覽會只舉辦過一屆,從那時到1999年中斷了70年。我看到這個資料後很受啟發,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杭州的各種經貿文化活動,都可利用西湖博覽會這個品牌舉辦。這個西湖博覽會是最好的平臺、載體和品牌。我將這個思考和建議,拿到市委常委會上討論,大家都完全贊成。於是,市委就開始組織工作班子進行籌辦。從1999年開始,經過一年籌備,第二屆西湖博覽會在中斷70年後又舉辦了。此後,西湖博覽會成為杭州不可缺少的經濟文化盛會,成了杭州市一張有影響力的名片。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圖為2000年西湖博覽會之開幕式)

西湖經過歷代文人墨客和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具有豐厚的文化積澱,文化保護價值極高。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把保護西湖文化,作為傳承杭州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1998年,時任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丁關根在劉莊西湖國賓館,就西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問題,我作了較長時間彙報,他要求我們先做好前期工作,儘早申遺成功。市委(1999)12號文件指出“爭取西湖列入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經過1999年的工作,在國家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西湖申遺被國家列入了預備名單。2000年1月21日,杭州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1999年的工作時稱,“西湖風景名勝區已被國家列入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0年3月13日,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建立杭州市西湖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領導小組的通知》,開始了基礎工作。與此同時,市委還從1999年起開始了全面的西湖疏浚以及雷峰塔重建工程的啟動工作。這些工程對建設杭州文化名城、提高杭州知名度、擴大對外開放都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第四個是增創技術進步新優勢。

杭州區位優勢明顯,潛力很大,很適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但遺憾的是我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起步早、發展慢,1992年的時候,國家有關部門提出,杭州高新區如果不抓緊工作,就要亮黃牌。說這個話的頭一天,我到杭州市委上任。第二天,就跟省裡幾個領導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調解決有關問題。那時候高新區還在文三街,以省裡為主管理。80年代就已經批建了,但是發展很不理想。亮黃牌對我們來說是個很嚴肅地批評,省市下決心狠抓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後來,高新區由省裡轉交市裡管理後,市委認為沿著文三街這邊發展很難規劃,因此,結合區劃調整的機遇,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文三街搬到江南(即現在的濱江區)去了。高新區搬到江南以後發展很快,落戶了不少名牌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軟件產業發展更快。高新區還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科技人才,市委、市政府提供優惠政策,當時大力支持從海外回來的留學生創辦企業。像UD斯達康的幾個海歸回來辦企業,開始幾個人、幾十萬元資金,後來規模不斷擴大,搬到江南以後發展更快。雖然這家企業中間有曲折,但創辦時影響很大,它帶來了資金、技術和一大批人才。1999年,阿里巴巴註冊在文一路一個小區裡,很不起眼,後來發展非常迅速,現在的影響之大,我們始料未及。如此等等。電冰箱是個競爭性很強的行業,許多企業紛紛倒閉,但華日集團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髮展,這得益於他們不斷深化改革,高度重視人才,使先進技術和管理與時俱進。九十年代後期,科技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已達45%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大都集中在濱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江區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高新技術企業。而濱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又為杭州更大發展積累了人才資源優勢。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圖為迅速崛起的阿里巴巴集團)

下沙開發區也有不少中外合資的高技術產業,它們對改造傳統產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傳統企業搬到下沙開發區都得到了改造和提升。中策橡膠、機械、電器、生物、食品等企業到下沙後發展很快。娃哈哈搬到下沙開發區快速發展,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引進了國外幾千萬美元的先進設備和技術,淘汰了落後設備,使產品質量大幅提高。

實施“錢江科技潮”工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繼續加強與浙江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在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的“孵化”和先導作用。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杭州,為新興工業的發展增添了後勁,應該說這是杭州的一個重要經濟增長極。杭州市發展目標和城市定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有力條件,這是杭州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

第五個是增創產業結構調整新優勢。

產業結構調整總的要求是,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和現代化進程;擴大內需,拓展市場,扶持和培育已有一定基礎的電子信息、現代家電、環保、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產業,促進第二產業向高新技術方向發展;鄉鎮工業通過調整提高,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同時,大力提高以旅遊和商貿為重點的第三產業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當時第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的順序是“二三一”。市委、市政府要求在保持各個產業不斷髮展的前提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優化第二產業,把結構調整成“三二一”這樣一個合適的比例。後來實現了預期的“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比例。現在比較發達的一些國家,第三產業在它的經濟結構當中的比重一般都佔到60%以上。第三產業現在叫現代服務業,或稱新興服務業。把它作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是順勢應時的,是符合杭州實際的。我們提出杭州要“塑造天堂新形象”,還提出過杭州是旅遊者的天堂,投資者的天堂,購物天堂,創業天堂等。杭州第三產業的增長空間很大。第三產業這條腿還比較短,要下功夫把它接長。第三產業主要圍繞著旅遊業大做文章,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化商業、服務業領域裡的改革,使其迸發出更大的活力。同時,大力加強之江國家旅遊度假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市區工業“退二進三”舉措等,也拓寬了發展第三產業的路子。這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發展都是個雙贏的舉措。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圖為美輪美奐的西湖夜景)

為了推動思想解放、帶動城市改造、發展第三產業,市委、市政府決定把辦公地點,從南山路搬到環城北路。市委、市政府搬走,對其他單位搬遷是有推動作用的。在拆遷時有的說,市委、市政府可以從好的地方搬走,你們那些單位就不可以搬嗎?大概有十幾個單位在延安南路堅持不搬,有的還狀告到中央。延安南路那邊原來大都是破破爛爛的,延安路也需要接通到吳山。我們搬了以後,經過工作他們後來也都陸續搬走了。市委、市政府雖然佔的地方不大,但是帶動那一片搞成商業區,對於商業的發展也有好處。把原人民大會堂附近這一塊規劃成商業區,又跟解放路商場連在一塊,形成一個商業聚集區。西湖大道、延安南路過去都是居民區,西湖大道更是在居民區中穿過,所以說對推動那個區域的改造是起了作用的,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市委、市政府搬家不是簡單的搬家,它推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帶動了城市的改造和發展。第三產業這些年發展快,跟舊城改造是有密切關係的。如果沒有舊城改造,第三產業也不一定發展那麼迅速。另外,土地利用面積提高了,使用效率提高了,經營城市的理念就在其中。從根本上說,是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環境,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質量,改變了杭州城市的破爛面貌,發展了杭州經濟,提高了杭州市的地位和影響。

第六個是增創可持續發展新優勢。

杭州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以及生態環境方面的優勢都比較突出,市委提出“科教興市”戰略,打造人才高地和生態城市的理念和要求,把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轉化到建設“強市名城”上來,其發展潛力和空間還很大。推動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以及兩大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把節約資源同保護環境、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統一起來,增強可持續發展的後勁。

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效益要統一,這也是個重要的協調問題。要堅持效益的前提下加快發展,這個指導思想,市委、市政府始終是清醒的。我們跟人家比,不是盲目地去比速度,而是比經濟效益怎麼樣、財政收入怎麼樣、幹部群眾的收入怎麼樣。九十年代初,為什麼還要到省裡去借錢發工資?除了上交的比例大一些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蛋糕做得還不夠大。要堅持速度、質量、效益的統一,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個歷史過程,這方面的任務很重,實現可持續發展大有文章可做。

到20世紀末,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原定的經濟計劃目標和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都提前實現了。特別是國有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走出了困境;不少企業通過資本經營做大做強了。1998年,改革開放20週年,杭州市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總資產在20年裡增長29倍,淨資產增長31倍,而且資產運行質量的幾項主要指標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大都是靠前的。應該說,國有企業在深化改革中是大踏步前進的。鄉鎮企業、個體、私營和外商等非公有制經濟也快速發展,由九十年代初期的三分天下有其一,發展到九十年代末的半壁江山。全市財政收入也由30億元左右,突破了百億元大關。精神文明建設的“四四六”工程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從1993年至2000年,杭州市先後獲得精神文明八項國家級殊榮。各種文明創建活動普及到城鄉基層,廣大人民群眾的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各項科技、教育、文化、體育事業在改革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一大批科研項目分別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級獎勵,科技成果面向經濟主戰場,商品化、產業化步伐加快。教育機構進行了改革和調整,那種完全由國家包下來的教育體制已開始改變,“多渠道投入、多層次辦學”的新格局逐步形成。興建了一大批諸如杭州大劇院等文化基礎設施,逐步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這裡我說一個插曲。制定杭州市精神文明規劃時,當時我到幾個縣市調查研究,發現縣裡竟然還看不到杭州市的電視節目,我感到很吃驚。後即聽取有關部門的彙報,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缺少資金。我說能不能利用電信的光纜傳輸共享,回答說技術上不可行,而且主管部門有規定不同意。我找電信局商議共享資源一事,他們表示完全贊成,稱技術上沒有問題。市委、市政府研究果斷決定利用電信光纜傳輸廣播電視節目,隨即開通了縣市電視節目傳輸,市、縣兩級領導在廣電局舉行了開通儀式,七縣市電視人口基本覆蓋。後來有的國家部門批評杭州的做法,我們頂住了部門分割、畫地為牢的壓力,較早地研究了信息網絡和應用工程建設方面的實際問題。

(待續……)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李金明同志談20世紀90年代杭州改革開放歷程《“一個目標、三個規劃”的發展思路》(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