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晓教授的《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谈谈金融战

从李晓教授的《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谈谈金融战

李晓教授这篇文章很火,最近朋友圈、群里都在转发,他的大多数观点无疑是引人深思的,虽然有些悲观主义的情绪,而且有些观点如中美贸易结构、网络运营封锁、中美俄欧多方关系并不是非常正确,但关于金融战这一段还是令人警醒。

原文链接如下:(见后面扩展链接或自行搜索)

“我想恐怕不只在贸易领域,还在“中国制造2025”,更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迫使我国做出更大让步,而且很可能是迫使中国在货币金融领域更大开放。”

这一段话涉及到一个大家可能很陌生的经济名词,叫做国防经济学。国防经济学是以国防的视角来研究经济问题,与传统的军事国防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避免国家的财富损失。在现代社会,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发生传统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经济战则成为跨国财富转移的核心形式,因此经济国防学比传统的军事国防学更现实,也更重要。

迄今为止,国家间的财富转移,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军事掠夺、对外贸易、跨国投资和金融交易。目前跨国投资是国家间财富转移的主要形式,而金融交易则是实现国家间财富转移的最险形式。现在是金融经济时代,中国当前最严重的内忧与外患仍然在金融领域,金融市场连赌场都不如,赌场中输钱清清楚楚,知道是谁赢了自己的钱,而在金融市场上,输了只能怨自己倒霉,因为金融时代,财富流动不再和实物相联系。华尔街的金融精英通过操作石油价格就可以赚全世界车主的钱,通操纵铁矿石价格,可以增加世界上所有钢铁企业的成本,而货车司机因高油价而无法生存时,谁又会将这笔账算到华尔街头上呢?这个时代只要轻点几下鼠标或是签上几个合约就可以实现财富的巨大转移。

金融战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财富转移,会将一个国家财富洗劫一空不被察觉。金融战已经取代传统战争,成为国家之间掠夺财富的主要手段,这种掠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会引起被掠夺国家国民的强烈反抗,往往是几个人喝着咖啡一商量,一个国家的财富就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如果说实体经济条件下的财富掠夺如同入室抢劫,所得有限会引起家人殊死反抗,那么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财富掠夺,就如同背后卖掉整个住房洗劫一空却不觉心疼。财富流向哪里价值几何,都由各种各样的金融指数来决定,而这些金融指数的涨跌变化,完全由人控制。金融交易员轻点几个鼠标就可以将一家百年银行输个精光,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最直接的案例。在这些金融精英眼里,企业和老百姓都是为他们拼命挣钱的奴隶。

金融战其实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索罗斯1992年狙击英镑1997年狙击东南亚各国货币,近年高盛狙击金砖四国和钻石十一国,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都是非常明显的例子。

经济战其实早已打响,如果整个美国,也就是“国防部+美联储+华尔街”,对中国发动经济战的话,那后果将不可想象。这并非危言耸听,比如2009年4月美国国防部还进行了专门的经济战沙盘推演,与战争推不同,参与人员均为对冲基金经理、经济学教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而这次是公开的推演,那些不公开的推演谁知道进行了多少次。美国是一个善于用战争摆脱危机的国家,本次金融危机,兰德公司也发表报告怂恿美国政府通过软性战争救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