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一、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北京市双培外培计划。学校创建于1954年,初名北京师范学院;后华北人民大学哲学系、政教系,北京工农师范学院,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相继并入;1964年,北京艺术学院、北京师范专科学校部分并入;1992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分院、北京联合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首都师范大学。学校占地约8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75.7万平方米。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文献1,267.3万册(件)。学校现有教职工2,496人,在1,614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人数343人,副高职称人数640人,博士998人,硕士505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3%。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7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项目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9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11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入选北京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2人,入选“北京学者计划”5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人,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19人,入选北京市特聘教授支持计划24人,入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助计划17人,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计划19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9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96人,入选长城学者培养计划15人,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各类学生总数 29,673人。其中,全日制贯通培养生197人,专科生284人,本科生10,871人,硕士研究生6,706人,博士研究生786人,成人教育学生10,088人,外国留学生741人。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博士点101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硕士点145个,专业学位类别10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2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1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培育学科4个,交叉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民政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语委科研基地。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二、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坐落于福建省会福州市,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共建高校 ,入选中国“2011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福建省重点建设三所高水平大学之一、面向东南亚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基地、国家单独招收台湾学生试点学校、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学校,2018年被确定为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肇始于1907年清朝帝师陈宝琛先生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学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亩。学校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2.3万多人,各类研究生7千多人。校本部拥有1800多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57.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0.2%;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含青年)入选者5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8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学校形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涵盖文、史、哲、理、工、教、经、法、管、农、艺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含培育)3个、省特色重点学科9个、省重点学科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有3个学科进入A类、12个学科进入B类,A类学科数、AB类学科数均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1位,A类学科数并列全国高校第45位。学校拥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3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卓越教师教育计划1项。拥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4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各1个。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三、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校本部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学校占地面积33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现有初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幼儿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行知学院(独立学院)等18个学院71个专业,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近25000人,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6000余人,留学生近3000人,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近2万人。在职教职员工2850余人,专任教师1920余人,具有正高职称教师340余人,副高职称教师6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共享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8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9人。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心理学、中国史、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江南村落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省基础教育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个省一流学科,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四、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23个学院,70个本科专业,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1人。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一流学科,18个天津市重点学科,4个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15个天津市特色学(群),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世界史4个学科获评B+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学科获评B类学科。6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点,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点,8个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天津市应用型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涵盖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日制本科生2185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562人,博士研究生326人,各级各类留学生2482人。教职工2324人,其中专任教师1363人,拥有高级职称633人,具有博士学位751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五、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学校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学校排名USNEWS 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高校)73位,排名QS 2018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国内地高校)59位。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3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万多平方米。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设有17个学院,拥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0000多人,研究生7700多人,留学生总数2700多人。现有教职员工2925人,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94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 3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教学名师入选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人社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人以及上海市“东方学者”入选者26人,上海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青年“东方学者”5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入选者9人,上海市“曙光计划”人才入选者42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者56人,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入选者30人,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入选者13人,上海市“晨光计划”入选者26人,上海市“阳光计划”入选者21人等学校现设87个本科专业;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入选学科数位居上海市属高校第二;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4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六、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师范大学是安徽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学校坐落在具有“徽风皖韵、千湖之城”美誉的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优先建设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安徽省“地方高水平大学”项目建设高校。校园占地总面积195.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8.47万平方米学校学科门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艺术学等,形成了博士——硕士——学士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88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教职工2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教授、副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94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讲席教授4人,青年皖江学者3人,省“百人计划”2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40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9人,13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省级教学名师,29个省级教坛新秀。各类在籍学生43800余人,其中,研究生4900余人,普通本科生21700余人,留学生260余人,成人本专科生17000余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七、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山东大学堂内设师范馆。1950年10月,在原华东大学教育学院和山东省行政干校的基础上组建山东师范学院,系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成立最早的本科高校。1952年原齐鲁大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并入。1970年9月,学校机关及部分系部迁到聊城办学。1974年4月,迁回济南。1981年3月,学校被确定为省属重点高等学校;同年8月,更名为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4年3月,学校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在历下区和长清区两地办学,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约258.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7.98万平方米。 现有25个学院(部),84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覆盖十大学科门类,学科、专业学位数量居省属高校前列。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4个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行列,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群),1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2017年)中,24个学科参评,其中有13个学科进入B及以上等次,是山东省属高校最好成绩。目前,有全日制学生37724人,其中本科生31699人、研究生5309人、留学生267人。 现有专任教师199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10人,正高级职称361人、副高级职称712人,博士生导师195人。有6名双聘院士。22人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8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6次当选全国党代会代表,5人12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5人10次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学校领导连续五届当选山东省委委员。2人次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先后16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八、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学校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生态实训基地约1300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27.5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学生3001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8113人,博士研究生392人,硕士研究生6141人,留学生330人,继续教育学生5035人。现有教职工2078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0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9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86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3人。其中专任教师1272人,教授280人,副教授519人。博士生导师123人,硕士生导师898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23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美术学、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二级授权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4个硕士二级授权专业,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九、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会南昌市,由教育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江西省2011计划”入选高校。学校融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于一体,是江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学校共有瑶湖、青山湖、共青城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学校拥有教职工2626人,其中专任教师1742人,博士716人。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教师比例为22.16%;拥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3.73%;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为84.67%。国家级优秀人才方面,学校现拥有院士3人(双聘),国家“千人计划” 人选4人,“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4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0人。全日制本专科生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校共有1个ESI全球前1%学科,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87个本科专业。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十、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百所高校之一。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至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组成联大的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独立办学,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历经70余载的更迭发展,已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学校占地面积3300亩,下设22个学院,2个独立学院。学校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30000余人。教职工2400余人,高级职称887人,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培养计划人才、全国最美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专家等一批专家学者。学校有文、史、哲、法、教、管、理、工、经济、艺术、农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与专业格局,在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5个学科排名全国高校前70%,其中地理学进入前20%,教育学进入前40%。现有93个本科专业,拥有17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未获一级学科授权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全国非“985”、“211”师范类大学前十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