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删去屈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今天是端午节。

很多人认为端午节与屈原有关。

不过,屈原,已经从新版(2017年统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消失了。

使用至2015年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06年研发,下文统称旧人教版教材),在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中,曾如此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体诗歌。屈原创作出很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位世界文化名人。”②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删去屈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图:旧教材关于屈原的描述

2016年投入使用的部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2017年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均不再介绍屈原其人其事(笔者注:统编本语文教材仍保留有与屈原相关的内容)。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删去屈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图:统编本第二单元目录,该单元乃至整册教材,已无只字介绍屈原。

屈原从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与“屈原是否真实存在”尚无学术定论,有直接关系。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删去屈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图: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封面

今天所见有关屈原的史料,几乎全部出自《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贾谊所作《吊屈原赋》,提供的史料有限;淮南王刘安《离骚传》已失传, 司马迁或有参考)。而在现存百家著作,及《吕氏春秋》《战国策》 等先秦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

《屈原贾生列传》当中,也有很多可疑之处。

比如,作为一篇传记,传主的籍贯、家世是需交待的必要信息,但《列传》中只有一句“楚之同姓”,可见在司马迁的时代,有关屈原的史料已经极为少见。

再如,《屈贾列传》中,记载了贾谊之孙贾嘉“至孝昭时,列为九卿”。按照司马迁的年龄,他无法看到贾嘉官至九卿,也不会事先知道昭帝的谥号是“孝昭”。显然,在司马迁之后,有人对《屈贾列传》进行了补写或增删。

又如,《列传》中有些情节前后矛盾。传中说,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联络齐楚两国感情,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怎么会交给一个被疏远的人去做呢?

由于《史记》中的屈原传记存在种种问题,指其不可信的学者颇多。如胡适说:

“《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引用刘殿爵的说法,做了另一种猜想:

“《屈原列传》中实由称‘屈平’与称‘屈原’两种材料所构成。”

“屈原的被质疑史”的大致脉络如下:

(1)晚清学者廖平,是近代最早对屈原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学者。

他认为,《离骚》是方士们为秦始皇所写的“仙真人诗”,目的是满足始皇长寿、成仙的想象。按照廖平的考证,《离骚》前几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予曰正则兮,字予曰灵均”,其实是追述秦国历史——秦先祖为“高阳氏”;始皇名“政”,“正则”即其化名。他还提出,《楚辞》是《诗经》的旁系,说的是所谓“天学神鬼事”,与“道家别为一派”,宣扬的是道家思想。

(2)在廖平之后,胡适从思想史方面入手,指出屈原即使真有其人,也不会生在秦汉以前。

在他看来,屈原是“一个理想的忠臣”,“但这种忠臣在汉以前是不会发生的,因为战国时代不会有这种奇怪的君臣观念”。胡适认为,今天“儒教化”的屈原及《楚辞》的始作俑者,是“汉朝的老学究”。他们把当时盛行的“‘君臣大义’读到《楚辞》里去,就把屈原用作忠臣的代表……”。屈原故事是“宣帝时人”补《史记》,“七拼八凑”“塞进《史记》”的。④

(3)“屈原否定论”的其他有代表性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离骚》原作者为淮南王刘安,其谋反自杀后,著作权被刘向、刘歆父子给了“屈原”;有学者认为,屈原是贾谊伪造的人物,意在抒写自己的“冤屈”;还有学者认为,《离骚》表达的不是屈原或其他特定人物的个人情感,而是“经过古代多数诗人之手,一点一点地加工而流传下来的一种民族歌谣”;等等。

总而言之,“屈原”这个人,究竟存不存在,目前还是一桩未解的学术疑案。而这桩疑案的源头,在于《史记》中的屈原传记所载信息,存在种种问题。从一开始,关于屈原的史迹,就缺乏拥有可信度的传世文本。

因为相同原因,从《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消失的历史人物,还有扁鹊。

旧人教版教材,曾如此介绍扁鹊: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①

2016年的部编本教材、2017年的统编本教材,均不再介绍扁鹊其人其事。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删去屈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图:旧教材里关于扁鹊的描述

因为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扁鹊这个人,目前也仍是一个未有定论的学术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扁鹊立传,所举三则医案,在时间上是很可疑的。扁鹊不可能既医治过赵简子,又医治过虢国太子,齐国或者田齐也没有什么“桓侯”可供扁鹊去见。如果承认《史记》中所载扁鹊事迹的真实性,那么,扁鹊死的时候,差不多已经两百岁了。

据朱维铮教授的考证,司马迁为扁鹊立传,其用心本就不在“保存史实”,而是为了传递政治见解——“治国如同治病,不可讳疾忌医,更不可弃良医而信庸医,致使轻恙变重症,自招乱亡”。司马迁刻意把“名医传”列在田叔、刘濞二传中间,而不是将其与天文、气象、占卜之人的传记放在一起,有着特别的深意:

“他写田叔‘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的故事,再写景帝用人多疑而终于激起诸侯造反乃至君位几失的故事,在二传之间忽然插入古近两位名医因医术高明反遭不幸的故事,那序次编定,岂非无意?”

即便忽略扁鹊这个人的真实性,旧教材中所谓的“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也与《史记》的原始表述完全相反。

据《史记》原文,扁鹊的高超医术,依赖的不是“望色诊病”,而是神人“长桑君”传授的透视术。长桑君给了扁鹊一种神药,扁鹊饮后三十日,“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双眼可以穿透人体见到五脏六腑。扁鹊遂以此技能行医,“特以诊脉为名耳”,对外用“诊脉”作幌子掩饰自己的特异功能。

据《史记》记载,在治疗虢太子时,扁鹊还说过这样一番话:

“越人(秦越人,即扁鹊)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

意思是:我扁鹊诊病,是不切脉、不望色、不听声、不写形的。

无论如何,笔者不能相信,在先秦时代,真的存在“透视术”这种特异功能;也无法相信,扁鹊可以靠“透视术”成为神医。进而,当然也难以相信扁鹊这个人的真实存在。

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教科书,删去屈原、删去扁鹊,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行为。因为求真,才是历史叙述的第一要义;对于历史教科书而言,尤其如此。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删去屈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图:1949年后的屈原题材连环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