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真的是“皇帝的新衣”嘛

共享经济真的是“皇帝的新衣”嘛

烧钱打造新市场这是互联网的轰炸式策略,前提是烧钱做成规模以后能自身盈利并具有可持续性,否则就只能是短暂的泡沫。

共享经济是什么?

最近共享经济很热,让我不由得想到这个故事,这还挺像皇帝的新衣。如果你不说它好,貌似就很“奥特”(out),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共享经济其实是租赁经济的一个延伸。而租赁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业态由来已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汽车租赁公司,购买几千部、几万部汽车,提供给需要用车的人做短期或长期的租赁。很多公司要租用复印机,也诞生了办公室设备和办公用品的租赁行业。

再有像旅馆,本质上也是一种租赁形式。互联网诞生后,一个突破性的变化就是信息的传播。信息流通变得无比及时和顺畅,传统信息堵塞的现象根本上得到了解决。原来一些闲置状态的资产就有了被盘活的可能,这里最成功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就是Airbnb。房子主人有三间卧室,一间房长期闲置,可以拿出来招租。Uber 也是看中很多私家车有很多闲置的时间,就将这个闲置的时间用于载客,获取经济利益。

抛开法律方面的规定或限制,真正的“共享”是指将闲置的设备、资产盘活,从中获得合理的利益。

我最近在一些西方社会出差时发现,很多城市CBD 附近的居民开始把自家的车库或是门口的停车位拿来作为短期租赁。比如说我家在市中心,工作日每天早上9 点出门,晚上6 点下班回家,我上班时间内这个位子是空置的。于是就将自己闲置的停车位租给来上班需要停车的人,这也是典型的闲置资产盘活。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无缝对接、信息沟通的流畅使得人们可以把本来闲置的设备和资产盘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所带来的这种变革是革命性的。想想每家每户有多少处于闲置状态的资产,比如缝纫机,很多家庭都有,一年可能只用两三次。还有花园的割草机,通常每个月也只用两次,每次用1 个小时,换个角度想想,几千元的割草机,每个月只用到2~3 个小时, 岂不是99% 以上的时间是闲置的,而且它还有报废年限,过了5~6 年这些设备就不能用了。再比如说给小孩剃头的电动剃头刀、各种儿童玩具,九成以上的时间也是闲置的,这都是很大的浪费。如此看来,租赁经济可以有两种组成:一是,购买设备用来租赁并收费获利;二是,把闲置设备短期出租实现物尽其用。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借助便捷的信息传播和用户分享链接,需求方和供给方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处于闲置状态的资产和设备,大大提升了租赁经济的行业覆盖。

而过去两年热度极高的各种各样的“共享经济”,像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行李到底算什么行业?

怎么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

去年,当共享单车风头正起、满大街都是融资神话时,我曾经表示,这其实就是租赁经济的一种延伸,但试图以互联网模式披上所谓的共享外衣。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说穿了就是试图寻找高估值。

有人告诉我:一瓶没有故事的酒,最多值200元,而创造了一个让人相信的故事,就可以值200万。对此我是相信的,前提有两个: (1)别人都是傻子;(2)例外成为常态。现在,风靡的共享经济其实也是讲故事、吹泡沫。举个例子和大家说明一下,如果是一家租赁公司,年收入为1 亿元,期间花费7000 万元,那么,10000 万元- 7000 万元= 3000 万元 (纯利润),再乘以10 倍,得出这家公司的估值是3 亿元,如果乘以1.5 倍,估值就是4.5 亿元,这家公司的估值就是3 亿元~ 4.5 亿元,这是按照租赁经济10~15 的市盈率计算。但这显然不是“共享经济”们能够接受的数字。

它要通过一轮一轮的融资去轰炸市场,去做品牌宣传,去做低价补贴,所以,需要一个能说服人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共享, 所谓通过共享获取的用户量,以及这些用户后续产生的经济价值。

我听到的最荒唐的故事就是所谓“共享充电宝”。有报道说, 做共享充电宝的人认为,北京有两千万人口,有一千万的人会有这类临时充电的需求,所以也就意味着共享充电宝的潜在市场非常大。稍微理性一点的人都可以算出来,即便说有一千万的人有充电的需求,这一千万人里有多少在路上、在外面需要充电?又有多少是没有自带充电设备而又确实需要临时充电的?又有多少人可以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空间里待30 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从而实现这种充电需求?我大致计算了一下,就以这一千万人有充电需求为基数,每天有即时充电需要,又能在一种合适的环境下付费的,大概是一千万的2%~3%,这是一个用基本算术就很容易得出的答案。共享单车更是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公开数字是,一辆共享单车的投放成本是800~2000元,以1000元计算,使用寿命(把损耗率折算进去)平均是18个月,每月每辆车的维护成本按30元计算,每辆单车一个月设备成本1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网络运营、市场推广和管理等,各项成本以现在日均使用率2.5次,每次平均收费0.8~1元左右,根本没有获利的空间。

何况这里不存在规模效应,不是投放的数量越多,使用人数就越多,每个单位(每辆单车)的产出就越大。再说各种各样的使用补贴,早已经把那点儿起码的使用收费都砍得所剩无几了。

单车解决的是1~3公里就近的交通需求,如从车站到公司、从家里到健身房,这样的场景与使用汽车(5~20公里)大不相同。单车使用对消费者来说虽然也是刚需,但很容易被代替物代替。投资汽车租赁作共享汽车针对的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希望从那里抢得市场份额。一旦形成规模,共享汽车可以在形成垄断后提高收费(滴滴就是这么干的),单车不行!因为单车一提价,消费者迈开双腿直接步行过去了,每个人身上的两条腿就是共享单车最大的竞争对手和代替物。

靠市场补贴方式快速获取足够大的市场,随后形成规模经济的效应(如京东),或行业垄断地位后的获利(如百度),这样的场景在单车经济下难以支撑,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不是一个可以形成规模经济的行业。

既然其主营业务未必能有获利空间,那么这海量用户的价值呢?“用户在手,营销不愁”这是互联网时代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前提是这样的二次营销需要和主营业务有强关联性,如果与主营业务大相径庭,通常都是用户不买账的结局。早期新浪做“商城”,不也是门户网站有流量,但销售毫无建树。近来,中国移动在短信营销上频频出击,也未见收效。

潜移默化需要有效营销的基础,像“今日头条”用户广泛, 人们在阅读新闻和资讯时被嵌入的广告吸引,这是无缝对接,用户产生点击或消费显得自然而然。而用户用APP 花一元钱租辆单车,却试图卖给用户300 元一双的运动鞋,听上去风马牛不相及,这种场景很牵强。

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的模式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新鲜,千万别指望用户用了这个产品/ 服务之后,就必然具有二次营销的价值。

免费模式是互联网的产物,从免费邮箱、免费资讯阅读到淘宝的免费平台交易。但从免费到获利,通常需要产品之间的无缝衔接。例如:免费看旧电影,付费看新片;免费开网店,付费买流量。可是在共享单车形势下,我们看不到这样的场景。

而一个没有自循环场景的行业形态,快速烧钱之后,剩下的只能是满地鸡毛,这种状况正在出现。

如果我们用一种更加理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行业,以它的经营本质,从租赁经济的角度去分析,那么单车也好,雨伞也罢,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是它实在无法承载天文数字的估值。

在互联网形成生态圈的阿里和腾讯

互联网经济的最佳状态,就是企业在其所处行业不仅仅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而且形成自己的生态圈。目前为止我们能够看到的,在互联网形成自身生态圈的,中国只有两家企业——阿里和腾讯。

阿里打造了在网上购物的这个生态圈,包括资讯的发布、支付工具的提供、所有买卖交易流程规章的建立、独有的评价系统,同时还包括物流配送服务,以及它在网络传媒、网络影视和网络社交构建的流量入口,这使得它具有很强大的用户自循环、自消费和自平衡的生态系统。

腾讯从最早的QQ 到后来开发游戏,再到微信即时通讯工具, 始终是围绕着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连接,形成的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运用的人际交流、沟通和互动这样一个自循环的生态圈。除了这两家企业,其他企业(包括百度、京东)尽管具有规模,但都还没有形成足够的生态圈。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互联网的共享经济是大有前景的,但是它吹了太多泡沫。它试图去寻找一些用户使用门槛很低、单一资产投入不大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想通过海量的铺设圈住用户,然后使用户产生高黏度,进而从他们身上开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想法很美丽,现实很残酷。流量变现、流量二次营销在互联网上反复被提及,但真正能做到的少之又少,根本的原因在于, 你是否有足够的核心竞争力或独门秘笈,不仅能打动用户,还能持续的留住用户。互联网行业真正实现盈利的只有三个模式:广告、游戏、商品交易。不论哪一种,前提都是,要么其主营业务本身能获利,要么用户的二次营销可以通过潜移默化实现。单车共享模式,我们看不到这种场景。

以上内容摘自黄若2018年4月新书《我看电商3:零售的变革》

共享经济真的是“皇帝的新衣”嘛

黄若,中国零售业长老级领军人物,人称“黄药师”。

拥有三十年实体零售和电商行业管理经验,先后供职于易初莲花、麦德龙、北京华联等,并担任过阿里巴巴副总裁、天猫创始总经理、华平投资顾问等职,现经营护肤品牌——萨维尔•琨,是一位富有实战经验并极具前瞻力的零售业管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