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关于这篇推送我犹豫了很久。主要是今天没广告,本来是可以不写的。

我不知道比我更年轻的年轻人,还会不会知道许知远。

我读高中的时候,许知远很红,那时候有好几个公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许知远是,刘瑜是,刘瑜后来的老公周濂也是。微博开始兴盛,《南方周末》和《经济观察报》在教室里传来传去,刘瑜女士的《送你一颗子弹》因为文学性较强受到我们这群高三学生的偏爱。有时候一场语文考试,会有两三个人的作文里出现这句话——“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如果你不认识许知远的话……恭喜你一般要比我年轻。

许知远老师的百度百科上写着,自1998年起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做过《经济观察报》主笔,但他最著名的作品,叫做《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我高中的时候买过。

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这一群“南方系”作家后来突然都静音了。

刘瑜在清华任教职后,有一段时间被猛烈质疑过学术水平,以及任何女性名人都逃不开的私人感情生活。她后来关了微博,现在已经是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了。结了婚,有了女儿,据说朋友圈也热爱晒娃。

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有那么几年刘瑜跟柴静一起被称为民主女神,但我很怀疑现在提这个事情是不是充满了年代感……

她先生周濂自从《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之后也不再写书,我的一个理解是,年纪大了,表达欲自然减弱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许知远倒是一直在折腾。

先做单向街,然后在腾讯做了一档准直播访谈节目,《13·邀》(为了行文方便,下文简称十三邀)。

十三邀不声不响,但是已经做到了第二季,第一季里他第一个采访的是罗振宇。因为两个人的颜值状况都称得上触目惊心,所以我估计少女们也不太有兴趣去找视频看,就截了图。

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两个多小时里,许知远多次诱导罗振宇谈理想主义,但罗有意地回避。罗胖说:千万别做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假设。我特别打心眼里告诉我自己,不要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做一个鼠目寸光的人。很多人说情怀,我说我没有情怀,我有什么情怀?我一买卖人,对得起买我东西的人,这就是最大的情怀。

而至今都没有办法大方说出”屌丝“这个词的许知远,在谈及商业、变现、赚钱这些领域的时候,明显比罗振宇忸怩很多。许知远有一段话是评价罗振宇的,但因为他的自恋,所以一半也在阐述他自己——

他让一切变得可用、可理解,而我却相信,世上大多事情不可用、不可理解;他觉得人应当一心往前冲,不应回头,我却觉得留恋过去是人特别幸福的一部分;他说时代不会留给唱挽歌的人,我恰恰是喜欢唱挽歌的人。

但事实上许知远和罗振宇都是搭建商业的文人。许知远找了吴晓波一起做单向街,后来拆分的“微在”项目拿了千万美元的融资。罗振宇的“罗辑思维”赚得盆满钵满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2016年他最大的新闻就是投资了Papi酱然后又原价撤资,几乎是免费蹭了2016年最大网红的热点。

商业上当然是罗振宇更成功。但许知远也不差钱。他在腾讯做《十三邀》这一档节目,第一期是福特赞助的,第二期是奔驰新S级轿车联合发布。赞助商瞄准的,是许知远身后的那一帮中产男性,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生长于白衣飘飘的90年代,就算运气不好没有经历一夜暴富至少也赶上了房价的几次猛涨。他们房子也有了,车子也有了,该换的老婆也换了,接下来就静静等待中年危机来临,他们左顾右盼都觉得这个时代不够顺眼,在“阔气”了以后情不自禁地怀念起自己窘迫但诗意的青春,很多人就是无论占到了多少便宜,都觉得历史进程辜负了他,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许知远,大概就是这一个群体的代言人。

罗胖太接地气了,一群刚毕业的小年轻每天醒来就打开手机听“罗辑思维”,罗胖贩卖的是二手知识,面对的是普罗大众。而许知远面向的,是有钱有闲还觉得怀才不遇的中产及中产以上,他跟他的单向街,某种意义上都是在贩卖优越感。

16年的时候,崔健在鸟巢开演唱会,有个很刻薄的笑话说,今晚一群坐拥几千万房产的男人跟着崔健一起大吼“一无所有”。

但崔健还是不够中产。许知远老师这样,物质上体面,精神上细腻,还夹带有跟时代格格不入的忧伤的,才是中产中年男性的精神爱豆。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做”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许知远老师是符合这一点的。他虽然长得不好看,但确实没怎么发胖,放在41岁的男人堆里是算体型保持得好的,而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十三邀的很多次亮相里,许知远都穿了白色衬衫。

如果放下偏见地看,许知远身上确实是有一些少年气的。

比如跟这个时代不那么合拍,固执地觉得上一个时代是美好的,当下社会是粗鄙的,许知远很自恋,他觉得这个社会是根据智力和财富分阶层的,而他属于那前百分之五,剩余的百分之95是不可理喻的。木遥觉得这个想法很中二,但我一直觉得,中二也是少年气的一部分。

包括许知远采访大美女俞飞鸿的那一期,非常好笑。俞飞鸿给许老师倒茶,一顿手足无措后,许知远很真诚地说,你真是很好看啊。

我很八婆地上传了这个视频,有人觉得许知远在这个视频里的姿态很像中年猥琐男,我倒觉得他只是单纯的紧张。中年人总是很容易显得猥琐的……你不能因为许知远长得不好看,就觉得他干什么都不怀好意。他对待俞飞鸿,倒是真有中学男生面对朱砂痣白月光的感觉。

许知远采访之前的蔡澜、罗振宇,都没有太大的动静,他当然自恋,总喜欢在采访的时候穿插自我表达,任何嘉宾对他来说都像是参照物,所以一篇名为《许知远为什么是最令人尴尬无比的公知》的文章里说,他“仿佛一个皇上,调集方圆百里的美女进来侍奉,目的仅仅是治疗自己的不举。”

许知远自恋并不是三两天,不合时宜也不是三两天。但这一次他会惹了众怒,除掉《十三邀》第二季第一集营销的原因外,还因为他采访的对象,是90后甚至00后都很喜欢的马东老师。

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在谈话的两个小时里,马东一直在智慧和胸怀上碾压许知远。

谈及大众文化的时候,马东说,娱乐是人的先天本能,而文化其实是沉淀的结果。文化从来都不是目的,文化是一个结果,把文化当做目的去追求,是崇高的,但是本末倒置的。京剧很美,但是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刘德华和周杰伦。

许知远问他说,你是生活在哪个时代都很爽吗?

马东:我知道其实没有爽,真的,我觉得反正也爽不到哪去,所以爽一会是一会。这样你就明白了吧?本质上咱俩是一样的,就你表现成为愤怒,我表现成为悲凉,我是因为底色悲凉,所以才觉得,就是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

在整个采访里,马东呈现的,都是比许知远讨喜很多的形象,他玩王者荣耀,他跟90后打成一片,非常巧合的一件事情是,马东跟许知远说,我待会把刘可乐叫过来,你就知道90后焦虑的跟我们完全不一样……这个刘可乐,是我的高中同班同学。于是跟马东一比,许知远显得特别“没有活开”。跟积极拥抱时代,花样念广告词的马东比起来,不断怀念一个边界模糊的美好时代的许知远,看起来格外像个九斤老太。

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他们就像班级里的两个学生,一个是聪明淘气让人怎么也不忍心责怪的小男孩,一个是会提醒老师今天忘记布置作业的优等生,你说我们作为吃瓜群众,会更喜欢哪一个呢?世界当然是不公平的,除了智力财富这些因素外,还有天生讨喜的人,和天生不那么受人待见的人,比如马东成天在饭局的诱惑里口头上占侯佩岑便宜,但我们都只是觉得好玩,而许知远战战兢兢地面对俞飞鸿,观众都骂他是猥琐老男人……

许老师,这也叫命。

我很喜欢马东,我觉得他是个悲观的,但很努力在废墟上变出一朵花来的人,但”迂阔”的,跟尾生抱柱一样死死抱着旧时代的许知远,真的那么不可饶恕吗?

许知远再三追问马东说,你真的喜欢这个时代吗?马东一直给了肯定的答案。

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但是平心而论,时代真的变好了吗?

我不敢这么讲。比如我不觉得谈话的氛围更宽松了,我不觉得技术的传播让普通人的视野真正变得开阔了。我反而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大家关心的话题还开放一些,不像现在,针对女性读者的公众号一天到晚两种套路,要么是告诉你漂亮女人都自带烧钱属性然后让你买商品,要么是跟你说女人一定要独立自强不能变成罗子君最后附上一个知识付费的live课程。我没有嘲笑这两种做法,我自己也成天写广告——我只是觉得,这是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马东能够做起“奇葩说”这样一档节目很了不起,可是许知远要是不喜欢这个时代,我也觉得没什么。

更何况,大家赞美马东东的聪明开阔,取笑许知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笑话的时候不要忘了,许知远老师是有剪辑权的,但他保留了自己看起来“不合时宜”的那部分。从这个角度讲,许老师是厚道和真诚的。

我只是觉得许知远老师或许应该尝试着跟自己讲和,跟自己的智力才华的天花板讲和,跟这个时代讲和,伍迪艾伦都说了,年轻的时候,我认为我肯定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我现在并不是。我有我的局限性。但是你知道,即便你自身有局限性,只要你尽了全力,只要你不出卖自己,不被不值得的东西收买,你仍然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你不必一生都鞭挞自己,你又不是达芬奇,我也不是。

不过跟xx讲和这种话通常都是说来容易,做起来举步维艰。讲得多了就很像散装仁波切。

都赞美“少年气”,但少年气的许知远被群嘲了

社交媒体上对许知远的群起而攻之,可能隐秘地象征了……一个公知引领思潮的,可以用智力优越感和精神洁癖来巩固地位的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就是要看谁能讨好年轻人,能掌握年轻人的思维动向和关注焦点,倚老卖老那一套行不通了。

就像我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跟木遥说,你后来看过许知远写的东西吗?你还记得《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说些什么的吗?

木遥说,我一个80后干嘛要去看一个70后老男人写的东西。

你看——世界是属于70后的,也是属于90后的,但归根结底,真的只属于最年轻的一拨。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