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游安徽:柿樹崗鄉的年粑粑

肥西縣柿樹崗鄉的廣大村民,每逢過年必做年粑粑,這種傳承延續至少有幾百年。很早以前,大概先民們從江西瓦屑埧遷到合肥西鄉,就把這種習俗帶到這裡,不過那時的粑粑是用幹米粉做的。就是把米磨成乾粉,兌上水用手捏成園園的不十分勻稱的扁粑粑,俗稱打搓粑粑,有的加點鹽或者加點糖也很好吃,有的加上適當的南瓜,吃起來也很有滋有味。這種粑粑發展到最好的就是剃頭蒿糯米粑粑,所需厡料米粉,最好是精糯米,用當地野生刺頭蒿為香料做成的粑粑,冷卻後放入大油鍋扎,然後撈起用盆裝起送上歺桌,那真是香噴噴金燦燦,吃起來非常爽口,直到下頓飯前都是餘香繞口,回味無窮。

跟著故事遊安徽:柿樹崗鄉的年粑粑

供圖:肥西旅遊局

跟著故事遊安徽:柿樹崗鄉的年粑粑

供圖:肥西旅遊局

跟著故事遊安徽:柿樹崗鄉的年粑粑

供圖:肥西旅遊局

袁店地區的村民代代相傳,年粑粑做的最好看的最好吃的還是唐五房圩的年粑粑,因為唐家家大業大,有專門的作坊做豆腐做粑粑,有專門的做年糕師傅,每到臘月,唐五房的作坊就開始運作了。他一改舊的乾粉做粑粑的傳統,用黑糯稻在磊子裡輾成的糙米,放到大石頭做的對窩裡衝,衝成熟米,然後用七成糯米,三成精秈米放到大團簸裡拌勻,用大淘米籃提到清水壙淸洗乾淨後,放入大清水缸浸泡七天左右撈出,再到清水塘淨洗然後上磨。磨子是大整石做的,有青石磨子,也有紅石磨子,青石磨子比紅石磨子好,唐五房圩的磨子都是大青石做的,磨子上動下不動,上磨有一大園孔是用來添米的,倆亇壯漢用丁字型磨擔推拉,帶動上磨轉動,一人拿瓢連水帶米均勻的添入上磨孔中,製成很細的稠漿就落在磨子下靣早就佈置好的,草木灰上覆蓋的家織布上,約十亇小時後就成了大半乾大整生粑粑,這時再把這大整生粑粑用刀劃成小塊叫粑粑底子,放到大鍋裡,下用木柴旺火緊燒一小時後,然後慢火約一小時方可出鍋,如果省事做粑粑條放到大桌子上冷幹即可,如果做成小粑粑那還有很多工序,出鍋的熱粑粑迅速放到對窩或大腳盆裡,用鍬拐把粑粑揣成軟的,然後有一技術師傅捏成小粑粑糰子放入有細米粉的大竹簸裡,用雕花或有吉祥字的粑粑托里刻出,就成了美觀漂亮的小粑粑,有的圖吉利還點上紅。說起這種水磨米粑粑還真有一段小故事。當年的湘軍主帥曾國藩在剿滅太平軍後,淮北捻軍又起,聲勢十分浩大,嚴重威脅清廷政權,曾國藩又奉命剿捻,捻軍馬隊十分兇悍,曾帥剿捻不利被撤職,換成李鴻章,採用劉銘傳之計,圍城堵剿,終於將捻軍剿滅,立了蓋世奇功,但李鴻章不忘當年曾國藩提攜栽培之恩,過年時率淮軍大員們去恩師家鄉湘潭拜年,曾國藩大喜過旺,設宴熱情接待,席上上了當地特產年粑粑,既好看又好吃,當時唐定奎也在席,他就留心這粑粑是怎麼做成的,他就問了一下這是什麼原料做的,曾大帥笑道,不就是糯米加秈米做的嗎。唐定奎不敢細問,心想我們家鄉做的為什麼沒有這麼好吃,曾國藩沒有說明當地土家族發明的水磨年粑粑的具體做法。唐定奎決定一探究竟,席後他獨自踱到廚房想問個明白,那知當地的廚人講話他又聽不懂,只好作罷,恰好一個廚師聽懂合肥話,並且也姓唐,他就把這亇做粑粑的流程告訴了唐定奎,並一再強調水泡水磨水蒸。唐定奎切記了三水秘秧,回到唐五房後,指派侄兒唐先品專門研製年粑粑,經過反覆的摸索實驗,終於將具有袁店地區特色的年糕年粑粑實驗成功,唐定奎在五房圩內蓋了二十間的作坊,除了做豆腐白乾千張豆饃掛靣外,從十一月底開始就做年糕年粑粑,生產出來的年粑粑,過年前放假,每個水旱夥計傭人奶媽丫環都贈送一斗米的年粑粑,作為工錢外的禮品,得到這些禮品的下人們,帶回家都捨不得吃,除了來的貴重客人才拿出供客人享用,後來又好吃又好看又吉利又廉價的年糕年粑粑就在袁店地區唐五圩周邊流行起來,漸漸擴展到山南雙河舒城桃溪三河上派合肥,並且越流行越遠,甚致桐城安慶也流行水磨年粑粑。唐定奎除了發放給下人夥計們以外,臘月正月叫化子到圩裡要飯,有看門夥計專門發放,每個乞討者十亇小粑粑,能吃早晚二頓,乞討者總是千恩萬謝,另外在巴山寺臘月到三月每天施義粥和年粑粑供路人充飢,做慈善事業,另外還要給山南大廟,汪神廟,龍潭寺,羅漢寺,香禪寺等送去年粑粑以僧人食用,也可以說一人得道富甲周邊四方,據傳唐定奎駐守徐州,江陰。直至渡海遠征,保衛臺灣,都把年粑粑作為軍需品帶入營中,尤其過年,唐定奎總要請將士們吃家鄉的年糕年粑粑,共渡新年佳節。這種傳統的年糕年粑粑一直在柿樹崗周邊地區流傳,只不過現在石磨換成機器鋼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