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麼麼噠~

端午安康,么么哒~

端 午 安 康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怕是“馬甲”最多的一個,她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重五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節,等等。

端午節的名稱多樣,其活動也十分豐富。明人謝肇淛言:“古人歲時之事,行於今者,獨端午為多,競渡也,作粽也,系五色絲也……”。(《五雜俎》卷2)

明萬曆時人沈榜在《宛署雜記》卷17裡記載了當時北京人過端午節的情況:“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端午索就是用綵線做成的線環,把它套在孩子的小腿上;除此之外,“(端午節)男子戴艾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

端午安康,么么哒~

沈榜所記的一些習俗不光京城有,在江淮一些地區也有,而且至今仍保留著,生長於斯的筆者小時候就曾經戴過端午索、腦前掛過香荷包、衣背上縫小壁虎。但與沈氏記載稍有不同的是那裡的人們常把艾葉插在門頭上,而不是男人們戴著。小說《金瓶梅》第十六回中有這樣的描述:“一日,五月蕤賓時節(指端午節),正是:家家門插艾葉,處處戶掛靈符。”

世世代代的人們沿襲著這種古老的習俗主要是為了避災祛邪,祈求全家平安。

系端午索也好,戴艾葉、畫五毒靈符也罷,都算是“戶內活動”。端午日,明代的北京人還要去戶外踏青,對此,沈榜記曰:“士人相約攜酒果遊賞天壇松林、高梁橋柳林、德勝門內水關、安定門外滿井。婦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臺更盛。”這些活動,看上去似乎非常熱鬧,而實際上卻很安靜,那種田園般恬淡和愜意的節日生活,現代人只有心嚮往之而無享受的份了。

端午安康,么么哒~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南船北馬”之說,原因是北方陸地多,而南方是水鄉澤國。因此,端午節北方人多以騎馬射柳為樂,而賽龍舟則是南方人必不可少的節目。張岱《陶庵夢憶》卷5中的《金山競渡》一節生動的描述了江南地區的人們於端五節賽龍舟的盛況:“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架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敠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龍船每天都要在各自規定的區域出入。端午節當天,金山、鎮江的龍船皆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蜐捷捽,蟠委出之。”更壯觀的是兩岸觀賽的人多:金山上人頭攢動,隔江望去,猶如無數蠢蠢欲動的昆蟲聚集。到了晚上,數不清的小船一齊劃出,兩岸人聲鼎沸。

據說從戰國時候賽龍舟就有了,歷朝歷代都賽個不停,不曾聽說有人因為賽龍舟而罹難的,惟有明代正德三年六月,江西南康縣縣民吳登顯因為在端午節行“競渡之戲”而惹了禍。當時,皇帝設西廠,命太監谷大用掌廠事,谷四處派遣邏卒以刺探民事。他們給吳登顯安的罪名是“擅造龍舟”。可憐,賽龍舟本來就是當地的傳統習俗,然而因為碰到了一個喜愛胡鬧的皇帝,吳登顯遭了殃,不但自己身死,連家也被抄了。(《明武宗實錄》卷39,癸未條)

端午安康,么么哒~

民間過節圖的就是一個熱鬧、吉祥,而朝廷過節則是另一番景象。明人陸容《菽園雜記》卷1中詳細記載了皇家過端午節的情形。端午日,皇帝要在午門外宴請百官,食物是粽子之類的糕點。也喝酒,但只是象徵性的喝兩杯,彰顯一下君臣同樂而已。吃喝完之後,品級低的官員退出,級別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駕去後苑觀看武臣射柳。觀看完射柳,大臣們也可以回家了,但是皇帝仍不能休息,還要陪母后遊覽內湖,看劃龍船,還放炮。陸容說,從成化十四年(1478)開始,人們就聽不見皇宮裡放炮了,原因是皇帝下了禁放令,他擔心有好事者聽見炮聲之後說三道四、指責皇家鋪張浪費。

呵呵,因為懼怕輿論,皇家過節也不敢擺譜了,這倒可以節約不少錢財。

到了正德時,武宗開始有意識的罷免百官端午節宴,至嘉靖後期,乃至以後,端午節賜百官宴就已經成了很遙遠的故事了。

文| 付俊良

端午安康,么么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