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在今天凌晨结束的世界杯四强入场券争夺战中,东道主俄罗斯与克罗地亚一直鏖战到加时赛最后一分钟,在比分被反超后又将比分扳平,“战斗民族”的顽强精神在比赛中发光发热,令人动容。虽然在残酷的点球大战中惜败克罗地亚,但是东道主虽败犹荣,依然可以昂首离开赛场。

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俄罗斯人为什么这么拼?这或许与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有关。

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只归因“自己”,而是与世界上其他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俄罗斯文化的这一特征尤其明显。

历史学家、英国作家奥兰多·费吉斯形象地称之为“娜塔莎之舞”。这个比喻来自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里的一个场景:娜塔莎·罗斯托娃造访林中小屋,当音乐响起,她哼着民歌的节奏,热烈地跳起了纱巾舞,无师自通,与宴会大厅里的华尔兹一样动人,而后者其实是她多年欧化教育的培养。那一瞬间,古罗斯的血脉与欧洲文明的熏陶,在娜塔莎的舞姿里,投下了交错的、长长的身影。

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娜塔莎之舞》

译者: 曾小楚 / 郭丹杰

理想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3

俄罗斯文化之独特,正源于这种交融之深广。古罗斯信仰多神教,亲近自然,崇尚万物有灵,自有一种缓慢生长的节奏,然而这种节奏也意味着俄罗斯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发展。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拜占庭的东正教信仰并将之定为国教。史称“罗斯受洗”。18世纪,彼得大帝推行政治、经济、风俗、礼仪等全方位的欧化改革。这是一次强制的受孕。自上而下,全盘移植,见效快,后遗症也不小。

俄罗斯曾经长期被蒙古族的金帐汗国奴役,18世纪后展现出一幅迷恋西方的景象,而古罗斯的一些传统意识始终盘踞心底,几股力量的拉锯造成了文化上无归属的困惑。同时,俄罗斯进入现代文明的时间非常晚,它直到1861年才正式废除农奴制。因此,彼得改革之后出现的“文明化了”的贵族阶层和广大得不到教育机会的中下层群众的差异很大。这些矛盾纵横交织,仿佛沉重的枷锁,作为文化精英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带着镣铐跳舞成了本能。

每个民族都拥有具有牺牲精神的伟大人物,但很少有民族像俄罗斯这样人数众多,也很少有民族像俄罗斯人这样主动履践。比如,以沃尔孔斯基为代表的十二月党人。他们都是俄罗斯上层贵族,社会地位优越,物质生活富有,但他们不想耽溺世俗的享乐,挂念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关心百姓的疾苦,甘愿冒着极大的风险,推翻沙皇专制,消灭农奴制。发生在1825年12月14日的这次行动固然失败了,西伯利亚的上百名流放者却依然保持着高贵的气度。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比如沃尔孔斯基夫人玛丽娅,抛弃了豪华舒适的贵妇人生活,不顾自己家族的反对,追随丈夫在荒野艰难劳作多年,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有很多……

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十二月党人起义150周年纪念邮票

俄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拯救人类、拯救世界的宗教使命感,即“弥赛亚”精神。在现实生活里,一方面,面对他们试图挑战的强大的利维坦,为国家的落后与百姓的困苦而悲伤,深感自我的渺小与无能;另一方面,很难摆脱自己阶层的桎梏,解开名利思想的束缚,放弃拥有的特权,这种分裂在托尔斯泰那里体现得尤为突出。托尔斯泰绝非完人,费吉斯不吝展示这位文豪的阴暗面。托尔斯泰的罪感亦非个例,回顾俄罗斯文学,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开始的“忏悔的贵族”、“忏悔的知识分子”系列形象,这是俄罗斯知识分子群体的共同特点。罪感,对于置身不公正社会现实中的托尔斯泰等人来说,意味着他们尚未泯灭的良知,促使他们以尖锐、有力的笔触剖析自己的灵魂,怀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极端情绪,他们在自我厌恶中逐渐实现自我超越,构建一种内在的坚韧的信仰。

信仰支撑起明亮的精神世界。“在沾满鲜血的皮靴下。在囚车黑色的轮胎下,无辜的罗斯在痛苦挣扎,死亡的星辰高悬在我们头上。”这样危难的处境,阿赫玛托娃仍以诗歌为武器,为死者安魂,为生者祈福。“不,我并非在异域他邦,也不是在别人的羽翼下躲藏——我当时是和我的人民一起,处在我的人民不幸而在的地方。”费吉斯歌吟阿赫玛托娃的诗句,丢弃了历史学家的冷静,深情讲述这位女作家动荡的一生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阿赫玛托娃

1945年,以赛亚·伯林造访帕斯捷尔纳克和阿赫玛托娃,35年后仍然历历在目,伯林在1980年的回忆文章里写道,两位作家受到严控,帕斯捷尔纳克对他说,如果你见到阿赫玛托娃,请你一定要转告她,她说契诃夫的世界全是灰暗的,我不同意,我认为契诃夫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是我们的福楼拜。因为我没办法见到她,请你一定转告她,告诉她是我说的。在《娜塔莎之舞》里,我们还看到,即使在可怕的被隔离的严密封锁下,作家们的诗篇、小说仍然在民间大量流传,以隐秘的口传,如不熄的暗火,人民以自己的方式爱戴着、保护着他们的作家。文学的自觉与人的自觉、民族的自觉,是俄罗斯文化的中坚支柱。

费吉斯历史分析的叙事能量既来自于对现实本身的梳理,更来自于他发自内心地对俄罗斯知识分子的同情。典型的俄罗斯灵魂包涵着许多坦诚、素朴与真率。“到人民中去”是许多俄罗斯知识分子的主动选择,尽管理想有时难以经受考验,尽管现实常常幻灭,这个过程产生了列宾的绘画、穆索尔斯基的歌剧、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更多的还有伟大的俄罗斯文学。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高尔基、索尔仁尼琴……他们的姿态与个性各有不同,其中有些矫揉造作的激昂和对殉难者身份的陶醉,费吉斯的写作也难免有侧重褒贬,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取向,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自省和自责意识、神圣纯粹的宗教感,锤炼着他们的灵魂,不断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造就了一种熠熠生辉的民族文化。

文| 林颐

俄罗斯人为什么能这么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