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麼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麼?這個病很容易混淆!建議收藏!

平樂郭氏正骨誕生於洛陽市孟津縣平樂村,也稱為平樂正骨,平樂久居京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積澱,造就了平樂郭氏正骨。

平樂郭氏正骨行醫二百多年,傳承八代,英才輩出,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大院裡就走出了“一代宗師”高雲峰,正骨聖手郭維甫等一大批出類拔萃,馳名中外的正骨名家,其中,郭維甫是郭氏正骨目前唯一在世的第六代傳承人,也是高雲峰之子。平樂郭氏正骨的創始人是,孟津縣平樂村郭氏家族第十七代郭祥泰,清乾隆嘉慶年間人,郭祥泰晚年將正骨醫術傳授起侄郭樹信及長子郭樹凱,人稱少八仙,解放後,平樂正骨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興盛之及。

你知道什麼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麼?這個病很容易混淆!建議收藏!

1956年9月,在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高雲峰的努力下,洛陽專區正骨醫院在孟津縣平樂村成立了,1958年國家衛生部,河南省衛生廳決定在洛陽專區正骨醫院的基礎上建立了河南省平樂正骨學院,所培養學生散佈於全國30個省市區,大多成為當地或國家正骨名醫、專家、教授和骨科骨幹,平樂郭氏正骨經過郭氏200多年,八代傳人的反覆實踐,形成了完整系統的理論和方法,以療效神奇卓著,特色突出鮮明,內涵深刻豐富,理論系統完整,技術領先神奇而享譽海內外。經過八代人的努力,在2006年6月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為更多的骨病患者解除痛苦,造福全人類。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疾患之一。其特點是關節軟骨變性,並在軟骨下及關節周圍有新骨形成。該病的命名除骨性關節炎之外,也有稱之為肥大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骨關節病等。但目前仍稱以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居多。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類型。

原發性是關節軟骨生理性的退行變性,多見於老年人。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增齡:年齡增加是最危險的因素,其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

  2. 髖關節過度使用:與職業有關,長期反覆使用髖關節者患病率高。關節軟骨對反覆衝擊性負荷十分敏感而受到損傷,過量的負荷也可引起軟骨下骨小梁微骨折,重建的骨小梁對沖擊力的承受性差,退變加速。

  3. 肥胖:肥胖增加關節負重,同時肥胖引起姿勢、步態和運動活力的改變,影響關節的生物力學。

  4. 遺傳因素:不同種族和人群,髖關節骨關節病患病率不同。

繼發性是各種原因導致髖關節軟骨損害而發生的髖關節病。常見發病因素有以下幾種:

  1. 先天性發育異常:如髖臼發育不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

  2. 後天性關節面不平整:如扁平髖、股骨頭骨骺滑脫。

  3. 創傷:髖關節內骨折對位不佳,導致關節面凹凸不平;鄰近關節的骨折,對線不良,均可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病,又稱創傷性關節炎。

  4. 損害關節軟骨的關節疾病:如神經性關節炎、關節感染等。

  5.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大量飲酒引起股骨頭壞死,後期可導致髖關節病。

你知道什麼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麼?這個病很容易混淆!建議收藏!

你知道什麼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麼?這個病很容易混淆!建議收藏!

臨床表現:

  1. 髖關節疼痛 開始輕微,有時因受涼、勞累或輕微外傷後感到有酸脹感。隨著疾病的發展,疼痛逐漸加重。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稍活動後減輕,負重及活動多時加重。疼痛可位於腹股溝處,並向大腿或膝前內側放射,也可位於臀部及股骨大轉子周圍,並向大腿後外側放射。關節疼痛可長期不變,大多是慢慢加重。晚期關節退變嚴重時,骨贅刺激肥厚炎性的滑膜而疼痛加劇,臥位和翻身活動時也感疼痛。

  2. 髖關節僵硬 經過一段時間不活動,可出現暫時性髖關節僵硬。從一個姿勢轉變到另一姿勢時,活動感到不便並有酸脹痛。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最為明顯,稍微活動後關節漸靈活。

  3. 髖關節活動受限 關節囊纖維化、骨贅、關節面不平可使髖關節活動範圍縮小,活動時可發出粗糙的摩擦音。

  4. 髖關節畸形 關節軟骨磨損,邊緣骨質增生和關節囊攣縮可導致髖關節畸形。

髖關節骨關節炎需要做哪些檢查?

  1. 常規選擇X射線片檢查:x線表現原發性髖關節骨關節病早期因僅有軟骨的退行性變,可無明顯的x線改變。後期因關節軟骨的喪失,關節間隙變窄和不規則,股骨頭變扁,關節面不光整,股骨頸變粗短,髖臼外上緣和底部骨贅形成明顯,可將股骨頭大部覆蓋。軟骨下松質骨壞死,壞死的骨小梁吸收,而在髖臼頂部和股骨頭內出現大小不等的囊樣改變,並有骨質緻密硬化現象。有時可見關節面遊離體,晚期可發生髖關節半脫位現象。

  2. CT掃描:常規的CT掃描為橫斷面,難以顯示出髖關節全貌,但它可顯示骨的囊性變、硬化、關節軟骨面變薄等。必要時行三維重建,可清楚顯示軟骨下骨的情況和關節面的情況,故意義重大。

  3. MRI:主要用於鑑別診斷。

你知道什麼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麼?這個病很容易混淆!建議收藏!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1. 近1個月反覆髖關節疼痛

  2. 血細胞沉降率 ≤ 20 mm /1 h

  3. X線片示骨贅形成,髖臼緣增生

  4. X線片示髖關節間隙變窄

滿足診斷標準1+2+3條或1+3+4條,可診斷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1、一般治療:應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負重、受涼受潮;避免長時間不活動,定時活動關節,如適度的散步等。症狀較重時應完全休息。肥胖者應適當減輕體重。可在健側使用手杖,減輕受累關節負重。為避免關節屈曲攣縮,患者可每日俯臥2~3次,勿坐低凳和沙發。外旋、內旋、外展和內收鍛鍊可避免關節囊攣縮,下肢牽引可緩解關節軟組織攣縮。

2、理療:急性期理療可以止痛消腫,改善關節功能;慢性期理療可以增強局部血循環、改善關節功能。針灸推拿也有一定效果。

3、藥物治療:可用非激素類抗炎止痛藥,如芬必得、扶他林等,亦可用中藥。如有侷限性壓痛點,可採用局部注射,常用藥物為醋酸強的松龍和普魯卡因,每週1次,3次為一療程。

4、手術治療: 包括關節清理術、各種畸形矯形截骨術、股骨頭髖臼成形術配合血管束植入術、關節融合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隨著人工髖關節假體的發展,全髖關節置換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它可使患者免除痛苦,改善關節功能。其適應症為:

  1. 發生功能障礙影響日常生活者。人工關節有一定壽命限制,患者的手術年齡一般要求在60歲以上,但隨著假體材料和手術技術的發展,年齡限制有所降低。

你知道什麼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麼?這個病很容易混淆!建議收藏!

如何預防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 應明白不是每位40歲以上的人都會得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注意適當休息和減肥,持之以恆地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保持神經、肌肉的協調,可防止肌肉、肌腱、韌帶的萎縮。糾正生活和工作中各種不正確的姿勢,減少活動對關節重複撞擊引起的損傷。

  • 行動支持,主要減少受累髖關節負重。可採用手杖、柺杖等。

  • 自我行為療法,減少不合理的運動,適量活動。關節炎的預防還要避免不良姿勢。避免長時間跑、跳、蹲。減肥、有氧鍛鍊(如游泳、自行車等)。關節功能訓練,肌力訓練,應特別注意外展肌群的訓練等。

患者的生活指導

俗話說“有病三分治七分養”,其中養就包含了正確的生活方式,關節炎患者離不開“養”,正確地“養”可最大程度地改善和保存受累關節的功能,降低殘疾的發生。

心理調節

性格抑鬱和悲觀的患者往往自覺疼痛更為嚴重,每天疼痛的次數也明顯增多;相反,外向而開朗的性格能減輕關節疼痛。因此,關節炎患者除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外,還應克服消極的心理因素,保持樂觀和開朗,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飲食營養

骨性關節炎患者應儘可能多的攝取體內所需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包括蛋白質、鈣、磷、維生素C、維生素D等。力求平衡飲食,不可偏食,多飲用鈣質豐富的牛奶,補充一些可能緩解關節症狀的有益的食物或保健品,如魚油、蜂王漿、蘋果醋、蒜、蜂蜜等。不宜過多攝入高脂肪類食物,長期服糖皮質激素者不宜過多攝入含糖高的食物。禁菸,限酒

關節運動

關節運動的目的是改善關節功能,增強肌肉力量,以保持關節穩定性,提高日常活動能力和耐力,並改善心血管功能、骨密度及精神狀態等。運動應以循序漸進和不過度疲勞為原則。運動強度應適度,急性關節炎患者以運動後剛出現關節痛為宜,而慢性關節炎患者則以運動後疼痛持續時間小於2小時為宜應避免劇烈的過量運動,如長時間跑、跳、蹲、跪、踢

等,否則可能加重關節症狀。每次關節運動的範圍力求到最大,牽拉關節時應緩慢輕柔,防止關節周圍軟組織斷裂。

其他

關節炎患者穿著應穿舒適輕巧和易穿脫的衣服。對氣候敏感的患者在換季時應注意防寒和防溼,避免風吹雨淋。夏季可選擇長袖和長褲睡衣,不宜睡竹蓆和竹床。

冬季要穿質輕暖和的衣服。增加日光下活動時間,日光浴有助於鈣質吸收,增加骨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