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祕密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熊秉坤,字載乾,原名祥元,又名忠炳。1885年生於湖北江夏(今武昌)。在父親的影響下,熊秉坤從十幾歲開始便學著經商。後來在清政府處於內憂外患,四處動亂不安的時候,熊秉坤入伍當兵。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熊秉坤率工程兵“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武昌起義後,任第五協統領,參加武漢保衛戰。1913年“二次革命”時,在南京參加討袁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護法運動”中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軍。後曾任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解放後,歷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等職。1969年5月31日逝世,享年84歲。


“時勢造英雄”

1911年春,熊秉坤加入共進會,擔任共進會工程第八營營代表。至武昌起義前夕,熊秉坤在營中發展會員200餘人,任工程營革命軍大隊長。1911年9月24日,共進會、文學社召開聯合大會,制定起義方案,採納其建議,決定由工程營負責佔領該營防地楚望臺軍械庫。

1911年10月10日,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巡防營、守衛隊的兵士在武昌城各條大街小巷盤查過往行人,身著憲兵制服的清軍到處搜捕抓人,連清王朝湖北新軍各營士兵的子彈也被上司收繳,對工程兵第八營還實行了特別戒嚴措施。

熊秉坤深感形勢嚴峻,他利用早餐機會集中各隊(連)黨人代表,悄聲說道:“我們的名冊已落入敵手,被捕殺頭只是早晚的事。與其坐而等死,不如起義造反。再說我營是防守軍械庫的,應該首先起義,為其他各營起義供應武器彈藥才是。”這席話深得在場代表的一致贊成。當時大家決定晚間第一次點名後、第二次點名前,即7-9點之間起義,以三聲槍響為號,先殺掉敢於抵抗的反動長官,再攻佔楚望臺軍械庫。

時針很快指向下午三時。熊秉坤等人已經湊齊了六盒子彈,約150發,有士兵從家裡取來的,也有從軍官身邊偷來的。熊秉坤把子彈給了支隊長金兆龍,要他分發給可靠的人待用。金兆龍和程正瀛等人答應下來,便在營房裡收拾彈藥。

天近傍晚,值日排長陶啟勝巡查到金兆龍的寢室,見金、程二人正在擦槍,便起疑心,上前詢問,三人爭執扭打起來。情急之下,程正瀛一抬手就給了陶啟勝一槍,正中其腰肋。在革命勝利之後的1912年,熊秉坤給上級領導寫的彙報材料裡,這樣描繪程正瀛開的這一槍:“此即首義第一聲也。”

聞聲趕來的熊秉坤大驚:時辰未到,為何槍響?然而,子彈飛出,一切都必須開始了。

熊秉坤對空連放三槍,鳴哨集合隊伍,跑步殺向楚望臺軍械所。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就這樣在意外和倉促中爆發了。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武昌起義一舉成功,顛覆了中國兩千年封建專制統治。

1911年10月12日中午,身在美國的孫中山買了份報紙,報上的一則消息讓他大喜:“武昌為革命黨佔領。”兩個月後,他乘船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接見了熊秉坤,他很高興地向旁人介紹:“這就是武昌首義放第一槍的熊秉坤同志啊!”

雖然真正的第一槍,是程正瀛打響的。但國父孫中山的首肯,使得熊秉坤從此獲得了“熊一槍”的稱號。

據熊秉坤之子熊輝表示,孫中山先生所說的第一槍更側重於從組織領導角度而言,不完全等同於時間概念。

如果沒有作為工程營總代表的熊秉坤在之前廣泛串聯、策劃、動員,並在事發後隨機應變,武昌起義的前景未卜。孫中山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評價他的首難之功的。

“末代皇帝”向熊秉坤敬酒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清王朝滅亡的直接導火索便是由熊秉坤等人發起的武昌起義。不過歷史上,儘管熊秉坤讓溥儀的大清王朝毀於一旦,但在後期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似乎還是相處的不錯的。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1961年,溥儀與鹿鍾麟(左一)、熊秉坤(右一)高興地攀肩合影

1961年,辛亥革命50週年,熊秉坤作為全國紀念會的籌委和湖北推選出的辛亥革命志士代表,參加了北京盛典。國慶宴會上,溥儀得知熊秉坤也出席這次宴會,便向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張執一表露想見熊秉坤一面,張立即稟報周總理,總理欣然同意。溥儀來到熊秉坤面前,高舉酒杯說:“辛亥革命,你打響了第一槍,可稱蓋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統治,打倒了我這個當年還是小孩子的皇帝,讓我能順應歷史潮流,改造為新人。為表達謝意,容我敬你一杯。”熊秉坤則謙遜地回答道:“承當不起,我們過去是夙敵,你是皇帝,我是亂民;今天是共產黨領導,冤家路寬,大家擇善而從,成了朋友,都做了新人。新人做新事,讓我們為國家昌盛,民族興旺共同乾杯。”此後,周恩來又精心安排組織了溥儀等人與熊秉坤等革命黨人的正式會見。這一會見成為曠古未聞的歷史性會見,是一次奇人奇事奇會的“三奇”會,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熊秉坤(右)與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交談

周總理關心愛國楷模

熊秉坤在黃埔軍校開創期間,就結識了周恩來。北伐成功,國共卻分家了,從此天各一方。周恩來打響了南昌起義第一槍,參加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熊秉坤則一度擔任湖北省政府委員、審計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兼任武昌市市長。1931年後,熊秉坤長期掛名南京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6年退役。解放戰爭期間,熊秉坤通電反對獨裁,推進和平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常委、中南軍政委員會參事室參事、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等職,受到各級黨組織無微不至的照顧,尤其是周恩來總理體貼入微的關懷。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時任湖北省省長的張體學(左)

早在50年代,湖北省省長張體學於百忙之中,來到熊秉坤家,轉告了周總理關懷之情,並讓搬到水果湖張家灣居住。熊秉坤當即誠摯地感謝周總理及張省長的美意,並說:我已古稀,垂暮之年,一切都不講究,不必再遷新居,後人也自有後人福,無須考慮他們;何況國家在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到處都在搞基本建設,需把錢用在基建上,國家富了,民族興旺了,兒孫們自然也受惠其中。張體學笑道:熊老,看來你真是一個廉潔自律者,一生兩袖清風,安於清貧淡泊,給你房子不要,捨不得這既破又老的房子,你時刻記得國家和人民;我們共產黨人講吃苦在前,享樂在後,你也有這民族傳統美德,我們真是好朋友,真是同心連根的一家人!張省長見此情景,只好派人將其住屋予以修繕。在修繕中,熊秉坤也只同意將屋面漏雨之處重點修繕,任何裝飾一律辭謝。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周恩來總理

1964年,全國政協開會上,湖北省的委員都住在民族飯店。一起應邀出席了周總理主持的國宴。周總理到湖北這邊打招呼,與熊秉坤握手之後,又一同坐下來談天。熊秉坤說:“周恩來總理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宴會上那麼多人,那麼忙,他各處都事無鉅細地照顧到了,讓人感到他是那樣的偉大,那樣的親切,那樣的摯誠。身為一國總理,一點兒官氣也沒有,毫無架子可言。過去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了得?他問我血壓,問我心跳,問我住得怎樣,吃得怎樣,過得怎樣,到北京習不習慣,問你們在哪裡工作,問有幾個孫兒孫女……”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可熊秉坤這時哽咽起來,他說:“我活了80歲,哪有什麼淚水不淚水;可昨天,兩個眼睛都溼了,心要跳出來了,血像燒開了的水,人如同在夢裡一樣;周總理問我有什麼要求,我這時哪裡又說得出一句話來,只是搖頭連說不不不,連謝一聲都沒說。我太糊塗,太對不起周總理,太抱歉了。周總理讓我有什麼要求大膽地講,包括個人及兒孫的。我連忙回答道,個人及家庭的絕對沒有,要有就是希望早日建成辛亥革命紀念館。周總理連連點頭說:提得好,辛亥革命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是由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繼承者。我們肯定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歌頌辛亥革命,要把這一可歌可泣的歷史,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全國人民瞭解和知道。辛亥革命不僅是改朝換代,推翻了封建,廢除了專制,打倒了皇帝,更主要的是人們在精神上、思想上獲得空前大解放,共和深入人心,反對皇帝,反對獨裁,為以後的革命發展,開闢了道路。沒有一百多年來諸如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流血犧牲,夢寐以求地追求真理,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金光大道。周總理還說,辛亥革命是國共兩黨的認識上的一個重要共同點,促進世界和平,實現祖國統一,都需要有這麼一個辛亥革命紀念館,應當積極籌備。”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逝者的堅守與榮譽

“文革”中,熊秉坤被打倒並抄家。他的兒子熊輝曾披露,父親一輩子得過無數勳章,但對1913年補授的“勳五位章”情有獨鍾,一直保存在身邊。這枚勳章為銀質、圓形,周邊有銀飾葉莖。文革初期,有紅衛兵來抄家,一貫平和的父親大怒,拼著老命從紅衛兵的手中生生奪回勳章,然後藏於老屋的牆角,勳章這才得以保存。

孫中山稱他“熊一槍”,臨終前他道出了周總理交代的什麼秘密

熊秉坤之子熊輝(左)

1969年,熊秉坤病危。他道出了一個秘密:“1959年春,全國政協開會,周總理邀約了部分年歲較大的委員開座談會,鼓勵大家把自己親身經歷,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記下來留給後人。他說,這是一筆財富,了不起的財富,可以讓後人借鑑、學習,從中吸取經驗,接受教訓,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祖國統一服務。總理祝願大家健康長壽。他說,人生自古誰無死,這是自然規律,人人有份,十分公平,誰也有這白的喜事到來的一天。大家已是高齡,時不待人,錯過了時機,就再也無法挽回損失,因此希望老先生們在有生之年,寫些東西留給後人。在座的百年之後,我儘量提供服務……散會時,周總理又特意對我說,你老在外地,找張體學就行。”

1969年5月31日,熊秉坤在武漢水果湖畔一間普通民居內離世,享年84歲。告別儀式由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湖北軍區司令員、老紅軍韓寧夫主持。在周總理的指示下,遺體安葬在武昌九峰烈士陵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