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

畢業三五年後,我發現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比人和狗的差別還大。

拉開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是否持續學習。持續學習的人,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1、擁有選擇權

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

有一句話 說得好:“選擇權很貴,你要自己去掙。”

而持續學習的人,無疑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很多人找工作的時候,用過去衡量未來。即用現有的資源選擇工作,這種人一般把工作侷限在對口的專業上。

對口的工作卻不一定是自己的喜歡,只是面對有限的選擇妥協罷了。

持續學習的人,是用未來衡量未來。即根據想從事的工作需要提升自己,從而選擇的範圍更廣。

作家李尚龍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程序員朋友辭職後,花了一年的時間找工作。在這一年的時間,朋友考取了駕照,讀了100多本書,健身減肥20斤,還自學通過了註冊會計師證,從而成功進入會計事務所上班。

持續學習的人,不侷限自己已有的籌碼,因為他們會用學習開拓更多的資源,從而進入更寬廣的世界。

當你的高度上升了,選擇權隨之而來。

2、思維多元化

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

做同樣一道數學題,擁有線性思維的人,解法是單一的。而思維多元化的人,能從多方面論證。

林語堂曾經說:

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是被眼前的世界所禁錮住的。他的生活是機械的、刻板的。

不學習的人,他的思維也更加僵化。

思維線性的人,著眼於固有的認知。當今社會複雜多變,不能與時俱進,升級認知的人,好比精神上的“刻舟求劍”。

持續學習,努力培養多元化思維,可以使用全課程學習法,即有別於分科的學習方法,把所有的課程綜合在一起學習,才能在解決問題時擁有全局觀。

查理·芒格說:

多學科視角才能產生某種共奏效應,發現原本無法發現的深度見解。

而這一切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開闊眼界才能實現。

3、收入實現指數級增長

為什麼畢業後還要學習?

收入的取得完全取決於投入的時間和成本的方式是線性的,而收入呈指數級增長的方式,還和創造性等因素相關。

比如,鐘點工的工資是按小時計算。如果想擁有24小時的收入,就得一天工作24小時,顯然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而持續學習的人,可以打破線性收入的侷限,收穫指數級增長。

比如把優質課件發佈在網上,以10塊錢一節課賣出去,如果有1000人購買,你的收入就是10000元。每多賣一節課,你不需要重新制做課件,成本不變,收入卻無限的上漲空間,這就是指數級增長。

收入實現指數級增長後,人和錢的關係也更加和諧。金錢開始變成你的朋友,為你工作,你不再“為五斗米折腰”。

學習其實是場馬拉松,唯一的終點是你生命的盡頭。那些早早放棄學習的人,學習也會拋棄他。

畢業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學習:

第一,從學歷和資質上提升自我。

比如考研、考證。

不急於找工作的同學,可以考全日制研究生。已經工作的人,其實依舊可以考“在職研究生”提升自我。

考證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尤其是含金量大的證書。當然,考證要結合自身的能力和將來的工作需要,不然一味的考證是浪費時間。

第二,升級認知。

可以通過閱讀、付費報相應課程等的方式。

閱讀是實現自我增值的低成本方式之一。閱讀的方式可以多樣化,借書、在kindle上看電子書都是不錯的選擇。

其次是付費報相應課程。現在是知識付費時代,花費小額的金錢,就可以學習各種大牛的思想。這就是“現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前幾天讀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花99塊錢購買了一期寫作課程,結果僅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從不過稿到稿費4000+,那99塊錢真是不錯的投資。

第三,學習一項技能。

比如英語。

英語是打開世界的另一扇門,英語好的人,無疑更容易成功。

現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英語學習社群,初學者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入,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可以走得更遠。

技能也可以是寫作、演講等等。

在《黑天鵝》一書中,作者認為:

我們應該把90%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保本的事情上,另外的10%花在可能讓你爆發的領域。

而你的技能無疑就是那可能的10%。

在這個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的時代,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增加更多確定性,才能更好的擁抱這個不確定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