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美剧《使女的故事》?

用户6154068983


《使女的故事》是一本由加拿大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爱特伍所著的反乌托邦小说。

美剧《使女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在征服中的主题以及获得个人主义和独立的各种手段。当年也就是这部美剧打败了《西部世界》。


这部美剧极具讽刺意味,其实现今很多中东的女性,以及非洲或者落后国家的女性,其实都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在这样男权集中的地方,不就是《使女的故事》讲的内容吗。

我们看到《使女的故事》里面的剧情很夸张,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剧中的女性地位,却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而且是正在进行时。 这正是《使女的故事》深刻的地方,把女性当做行走的子宫。

不说远的,就说我们国内以前的社会风气,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男的可以三妻四妾,女性裹小脚。

这些是不是都和《使女的故事》一样具有魔幻色彩呢。


大聪看电影


大家晚上好,我是十年。

去年春季档,资历根基尚浅的美国hulu(读音:葫芦,取自中文葫芦谐音)电视网,推出由伊丽莎白·莫斯领衔主演的剧集《使女的故事》,一经上线,备受瞩目。

根据著名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著作改编的本剧,具备严肃文学的内核探讨,涉及反乌托邦,女性人权、政教极权等故事主题。

中文版图书宣传版面&作家本人

作为2017年度风评最佳讨论热度极高的新剧,该剧从HBO(《西部世界》)Netflix(《怪奇物语》《纸牌屋》《王冠》)两位霸主的多部佳作重围中脱颖而出,双杀斩获艾美奖与金球奖,最佳剧集与女主等在内的多项大奖。

时隔一年,载誉归来的第二季如期而至——

《使女的故事》

The Handmaid's Tale

使女,是剧集的中心主体,而若想走进使女的世界,便要先从使女政策谈起:

作为典型「反乌托邦」内核类型的作品,战争,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起源。

剧中虚设美国在历劫核战争期间,一伙宗教组织趁乱夺取政权,并统建政教合一的极权国度———吉列国。

“独裁者发动战争,男人们因此难育”

受核辐射影响人口生育率暴跌,政教合一下的独裁权贵截取《圣经》中的典故,洗脑民众制定“使女政策”

即为:

征占具备生育年龄的女性,轮送到高官府邸服役(3年一轮换)生育,并在其妻子的配合下完成“受精仪式”

生育成为至高无上的政策,但女性却被物化到至为可怕的地步。

沦为生育工具的使女不过是“长着腿的子宫”

女主奥弗瑞得(Offred)身为使女中的一员,在被发配给弗瑞德

(Fred)主教备孕后,随即相应改名为Of-fred,即为:Of(从属)Fred的附属物品。

而使女们与主人正室妻子的关系最为微妙:

妻子们妒忍配合丈夫与使女的“受精仪式”,又真切渴求使女受孕生育,一旦度过哺乳期便驱逐使女。

红衣的是使女,绿衣的为正室妻子,服饰等级区分。

首集中,自知丈夫不育的主教妻子不惜铤而走险,安排奥弗瑞得与家族司机暗合受孕。

如果说,独裁权贵的正室妻子被驯化与疯魔的程度还不够极致。

那么「红色感化院」中“教导”摧残使女们的嬷嬷则是彻底里外被男权洗脑的女性败类极权爪牙,以走火入魔的宗教观,从另一个纬度去反映暴政下泯灭扭曲的人性。

眼下回归的第二季,紧承首集季终奥弗瑞得因带头违抗石刑同伴的举动,以使女们被押送刑场作为衔接无缝的开场。

使女如牲畜般被对待的使女们面临集体绞刑处决。

当然,独裁政权怎肯牺牲稀缺的生育资源,这不过又是嬷嬷精心策划的“濒死体验式”驯化手段。

众人淋雨处罚的戏份从形式上,再次还原了季终的石刑场面,反复出现的使女围圈戏份,都在加深使女命运与共的悲惨处境。

雨中围圈受罚

日常围圈批*斗

同仇敌忾撕碎强奸犯

然而,嬷嬷所代表的极权就是要惩罚击垮一切试图反抗的联合力量与自由意志。

最先反抗带动士气的奥弗瑞得因怀有身孕免于刑罚,而毒辣善弄人性的嬷嬷则充分利用这一点,瓦解团结粉碎希望——

吃着热粥保胎的奥弗瑞得面对淋雨多时的受罚姐妹的镜头场面,有着一股颤栗的窒息感。

首季故事完全覆盖了同名原著的内容,而眼下回归的第二季剧情则是完全由作家与编剧全新创作。

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剧中隐去样貌客串

本季中,奥弗瑞得的出逃故事线令人意外振奋,焚烧使女服,自残取下使女耳标,都昭示着她决绝顽强的意志力。

除此之外,本季还着重新增了原著与首季捎带提及的罪犯被发配核战辐射区做奴工的故事线。

首季中处以“割礼”(切除外阴)的使女,以及免除石刑处决的“瞎眼使女”都被发配于此惨遭奴役。

对核战辐射区殖民奴役的展现,甚至比首季中两国之间以财物交易使女的剧情更加丑恶不堪。

总之,新一季的更压抑,更暗黑,故事的格局也更为野心宏大。

时代在前行,历史也可能会覆辙重演,极权则永未消亡,而贼心不死试图死灰复燃的独裁者在窃取我们自由人权时,往往采取如剧中所说的“温水煮青蛙”。

有部分观众质疑本剧故事近乎建立在“被迫害妄想症”的创作基础之上,利用极尽想象力的丑恶制度意淫女权主义。

然而,女权即人权,女性虽为的主体但却可置换理解成任意一项边缘弱势的群体。

政教合一的独裁者上台后,处死了宣传正统教义的牧师,处死了曾经的人流医生,处死了同.性恋……

对人权的不以为意,就是对独裁暴政的毫无警惕。

有时,人们质疑苦难可能是因身处平和之中太久,而那残酷的风暴中仍有我们需要关注的生命。


人人影视


在去年第69届艾美奖的颁奖典礼上,HBO的《西部世界》收获了22项提名,成为史上单剧提名最多的纪录缔造者,无疑成为了众人预测的大赢家。

但是最终,《西部世界》却一个奖都没有拿到手。

以22提名0奖项,全程陪跑第69届艾美奖。

反倒是Hulu出品的《使女的故事》,在剧情类剧集单元拿下最佳剧集、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五项大奖,完美逆袭,成为最大赢家。

《西部世界》好不好?

当然好,特别好!

《西部世界》输给《使女的故事》,冤不冤?

不冤,一点都不冤!

抛开剧情设计和制作水平这些专业的东西来讲,《使女的故事》给观众在精神上的冲击力比《西部世界》大大大多了

——《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西部世界》设定在未来世界,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网络游戏,于是便创造了一个提供杀戮与性欲满足的高科技成人主题乐园。

《使女的故事》的故事发生在几百年后,那时核污染废料遍地,在有毒的环境人口不断减少,人类面临灭绝的命运。

同样都是有关未来的故事,但《使女的故事》显然更贴近现实。

它塑造的是一个距离我们的世界非常接近,甚至近到令人脊背发凉的基列国。

而基列国中发生的每件事,都正在世界上的某处真实发生着。

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也表示,《使女》故事中的每一个情节,都不是自己瞎编乱造的,她不写地球上从没发生过的事儿...

“我写作有一个规矩,就是我书里的每一个情节,它不能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不管是科技也好,什么也好。我的书里没有虚构的物品、虚构的法律、虚构的暴行。人们说,上帝隐藏在细节中。没错,但魔鬼也一样。”

在基列国中,“法律禁止女性上班”。

他们停掉了所有女性的信用卡,把她们的钱转到她们丈夫或父亲的卡上,不给他们工作的机会,不让他们接受教育,甚至,不允许她们阅读。

而还拥有生育能力的女人,便成了国家的财产,成为了被驯顺的肉体,行走的子宫。

她们甚至不配做情妇,她们只是“使女”。

女主琼,便是使女中的一员,被分配到大主教Fred的家中,成为了Offred,of+Fred。

使女们被逮捕被受训,被集体洗脑,目的只有一个——生殖。

琼的任务就是怀上大主教Fred的孩子。

每个月在琼的排卵日都要进行一场神圣的受精仪式。

仪式开始前,琼要沐浴洁净,穿上她的红色使女制服,然后,躺在大主教妻子的胯下,握紧妻子的双手。

西装革履的大主教手带腕表,解开腰间的皮带,面无表情地撞击着琼。


全程三人哑然无声,没有叫床的呻吟,没有陶醉的表情,也没有发泄的抽搐,三人就那样一顿一顿的晃呀晃呀

宏大的背景音乐和圣经旁白伴随着我们看完了整个过程。

你以为这仅是玛格丽特天马行空的想象?

NONONO

这可是参照的《圣经》呐

“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对拉结生气,说,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岂能代替他做主呢?拉结说,有吾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圣经•创世记》第三十章1-3节

除了受精仪式,还有更可笑的生育仪式。

使女待产时,妻子也要被一圈人围着,躺在床上装模做样的假装阵痛,紧张的呼气吸气,周围的人一本正经忙着给她擦汗。

在使女生产过程中,妻子坐在使女的背后,使劲地用力呀用力呀

孩子生出来之后,妻子立马虚弱地躺好在床上,产婆把孩子抱给她,好像她是孩子亲妈一样。

“使其生子于我膝下”,大概就是这样。

而侍女呢?生完孩子便被送到另一家,成为另外一个Of什么,完成下一场生殖任务。

对于那些不听话的想要挑战国家权威的使女,怎么办?

挖掉眼睛。

因为使女只是生育的工具,并不需要眼睛。

“如果我的右眼冒犯了你,把它挖掉,我们是生育的工具,并不需要眼睛。”

连女性都没有权力,更别说同性恋这些少数群体了

在基列国中,同性恋被禁止存在,一旦发现后,普通人会被处决,而使女,则会被实行割礼....

反正,只要生育能力不受损就行了。


《使女的故事》是虚构小说,描写的基列国也异常夸张,但其中出现的“石刑”、“割礼”、“大屠杀”、“人类实验”、“焚书”、“生殖崇拜”、“迫害同性恋”、“一夫多妻”、“奴隶贩卖”,这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设定呀

故事中的很多片段情节在人类历史上都有迹可循。

其中部分在非洲和中东一些国家至今仍然普遍存在。

比如伊朗。

70年代的伊朗如同巴黎,那个时代的伊朗女人紧紧跟着欧美时尚的脚步,不管是从开放的着装到发型的选择,都显露出西方文化对伊朗的影响。

当时伊朗社会风气开放,伊朗电影院放映的电影有40%,都是那种“你懂的”类的片子。

女人露胸露大腿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而且,伊朗妇女还有投票和竞选公职的权利。

家庭法律也进行了一步步的改革,女人在离婚和监护权的纠纷中都有更多的保护。

但是在1979年革命后,伊朗经济下滑,社会也不稳定,为了控制国家和群众,新政府利用了宗教。

于是,40年后的今天,伊朗女人又变成一身黑了

女性被禁止当法官,在沙滩、球场、学校教室、公交车等公共场合需要实行性别隔离;

女孩的法定婚姻年龄降到9岁;

已婚女性被禁止进入学校;

女性必须佩带头巾。

翻翻历史才知道: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才被准许跑马拉松;

到1965年,法国女人终于能不需要得到丈夫的允许也能去工作;

1973年,英格兰和威尔士规定,强迫婚姻为无效;

1976年,奥地利取消丈夫对妻子的工作的限制权力;1983年,澳大利亚废除已婚女性必须得到丈夫允许才能得到护照的规定;

1984年,瑞士废除已婚妇女必须得到丈夫许可才能提起司法诉讼的规定;

1984年,荷兰颁布新家庭法宣布两性平等,废除丈夫相对妻子有更高的抚养和教育权;

1997年,澳大利亚全国规定,切割女性生殖器为犯罪;

2016年,英国女兵终于被准许上前线成为近战士兵.....

所以,《使女的故事》确实“发生在这里”。

你和故事里那个虚构的世界没有安全距离,它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非常接近。

如果说《西部世界》是未来科幻的话,那么《使女的故事》就是一部现实预言了。

它想让我们关注当下。

今天,也是《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回归的第一天,出了两集生肉,一集熟肉。

第一季基本按照玛格丽特的小说原著的大致情节拍完了,第二季就看编剧的水平了。

琼在第一季季终时终于威风了一把,但第二季刚开始就遭到了巨变。

所有的使女都被送上了刑场,被套上了上吊的绳子。

极其悲伤凄美的背景音乐和无处不在的肉体恐怖搭配下,感觉这剧第二季质量仍然是刚刚的。

有些时候,一部剧好看不好看,只看开头就能判断地出来。

对琼们来说,绝望之处,也许就是生还之路。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也许就是使女们揭竿而起的那一刻。

想看这部剧的小伙伴,资源已备好,关注公众号:天天美剧吧,发送剧名即可拿到资源~


天天美剧吧


最近,美剧观众可以说是进入了疯狂追剧的阶段:等待了两年的《西部世界》第二季终于回归;去年艾美奖的大赢家《使女的故事》也回归了。

《使女的故事》在艾美奖斩获剧情类最佳剧集、最佳女主、最佳女配、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五项大奖,更是在金球奖上拿下电视类最佳剧集和最佳女主两个奖项。

去年可以说是女性题材剧集井喷的一年,《使女的故事》、《大小谎言》、《傲骨之战》、《宿敌:贝蒂和琼》、《王冠》、《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以及《名姝》等优质热剧塑造了不同时代坚强独立、富有个性的女性角色,在这里没有玛丽苏的意淫,有的是对过去的反思、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隐喻。

《使女的故事》改编自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同名反乌托邦小说,由hulu制作出品,第一季就把小说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了。第二季虽然讲述的是原著之外的内容,但是从已经播出的两集来看,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9.5分,烂番茄新鲜度达到96%,观众喜爱程度达到91%,IMDb上的评分达到了8.6分。

在这里要称赞一下《使女的故事》这部剧的镜头语言,画面看上去很精致,构图布局还有摄影灯光都有着电影的质感。

《使女的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美国绝大部分已经沦陷,变成了一个由宗教组织把控的政权——基列国。由于环境污染、核辐射等原因,人类生育能力下降,即便能成功怀孕,顺利把孩子生下来,婴儿的存活率也不高。

眼看着人类后代繁衍缓慢甚至停滞,未来可能会面临物种灭绝的危机,基列国的高层指挥官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全国所有能生育的女人集中在一起,统一管理。

这些能生育的女子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使女,使女无疑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她们被规定两两结伴而行,有着统一的着装:身披红袍,头戴白帽。她们头上帽子的形状也是统治者为了方便管理,遮挡住她们的一部分视线。

使女的耳朵上都被打上了序列号,就好像贴了标签的商品一样,不同国家可以用来进行贸易交换,她们丝毫没有做人的尊严。

这些使女大多都是从各地被抓来的,她们一开始都会在莉迪亚嬷嬷那里接受专业的培训。

被洗脑后的使女相当于签了卖身契,她们沦为“行走的子宫”,被送到没有孩子的指挥官家中,为这些指挥官传宗接代。

按照规定,这些使女不允许用自己的真名,她们的名字是由具有从属关系的英文单词of(奥芙)和她们所服务的指挥官的姓构成的。比如女主的名字奥芙弗雷德(Offred)就是of+fred的格式。

如果使女在这家完成生孩子的任务,就会重新分配到下一家,名字相应有所改动,但是格式不变,前面依旧有奥芙两字,后面变成了新主人的姓氏。

使女每个月都要和指挥官来一次交配,统治者为了让这种强奸行为看起来理所应当,他们把这个举动神圣化,称之为“受精仪式”。

仪式需要指挥官、指挥官的原配妻子还有使女都在场,使女躺在指挥官妻子的两腿之间,象征着使女和妻子两人融为一体,三人以神奇又别扭的体位完成受精这一全过程,每个人都是一副生无可恋的冷漠脸,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毫无任何情趣可言。

讽刺的是,这个荒谬的受精仪式还是女主所属指挥官沃特福德想出来的点子。

使女生孩子的时候也是相似的体位,孩子快要生出来的时候根本不能甚至不配躺在床上,而是在一个可以容纳两人的椅子上,坐在指挥官夫人两腿之间生孩子。这样就好像把使女的子宫和夫人的子宫连在了一起。

在这之前发生了十分搞笑的一幕:使女珍妮在房间里痛苦的使劲,另一边指挥官夫人则用尽浑身解数在表演生孩子,旁边一众身着蓝衣的指挥官妻子们在配合她的表演。

孩子出生后,夫人就在床上抱着孩子,给孩子起名,接受众人的祝福。

使女珍妮拼命生下了孩子,却没有资格躺在床上,也没有资格做孩子的亲生母亲,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抢走她的孩子。

珍妮在刚被抓来的时候是最有个性的那个,然而再怎么反抗也总会有一种强硬的力量让你屈服。电棍殴打已经是最轻的惩罚了,对待像珍妮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新人必须要用重拳——挖掉一只眼,这样才能达到震慑和教化的双重效果。

珍妮所属的指挥官曾经承诺和她私奔,她满怀希望的生下孩子,最后得到的却是失望。于是,她偷走孩子想要跳河自杀,最后她被救了上来,等待她的将是使女们的公开处决。

第一季女主带头拒绝用石刑的方式处决珍妮,众多使女纷纷效仿,违抗莉迪亚嬷嬷的命令,使女的反抗和斗争才刚刚开始。

第二季承接第一季的剧情,这些违抗命令的使女被送往刑场,即将处以绞刑。当然,这又是莉迪亚嬷嬷给使女们上的一堂富有震慑意义的教育课,让每个使女体验一回濒临死亡的恐惧感。

在生育率急速下降的情况下,这些使女是宝贵的资源,在没有彻底榨干她们的剩余价值之前,又怎能轻易让她们得到解脱呢?

莉迪亚嬷嬷让违抗命令的使女们淋雨受罚,女主因为怀有身孕免于受罚。莉迪亚嬷嬷很好的利用这一点挑拨离间,她让一边喝粥的女主看着这些使女接受电刑惩罚,也让这些使女们看到带头违反命令的女主并未受到任何惩罚。

莉迪亚嬷嬷一开始看上去是一个无比恶毒的“容嬷嬷”,她对待这些使女们的手段太过严苛,稍微不如她的意,就动辄打骂甚至电棍伺候。

不过,当指挥官夫人拒绝让残疾的使女参加宴会时,莉迪亚嬷嬷站出来为残疾的珍妮争取参加宴会的机会,她说这些使女以牺牲自我成全伟大,应该和其他人一样得到应有的尊重。

她在惩罚这些使女的同时也在为她们争取应得的尊重。珍妮在她的眼中,不过是一个犯错的傻姑娘。

虽然莉迪亚嬷嬷的所作所为让人无法饶恕,但仔细想想她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不过是一个走火入魔的虔诚信徒,在得知女主怀孕后,她会激动的敲钟报喜,就好像是她自己怀孕了一样。

在基列国的统治之下,每个人都是可悲的存在,不光是女性,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自由。

女主所属指挥官沃特福德的司机小哥尼克,原本是混迹于底层的废柴,后来他被组织高层人员看中,成为了以监督别人、获取情报为职责,为高层人员服务的天眼。

他喜欢女主,但是地位低下的他却对一切无可奈何,他甚至劝女主放弃抵抗,放弃他们之间的关系,直到女主怀了自己的孩子,他终于不再安分守己。

第二季女主在司机小哥尼克的帮助下成功出逃,她烧掉使女的衣服,不惜用自残的方式去除耳朵上带有标号的铁片,这个场面在全剧压抑的氛围之下无疑是一种振奋人心的存在。

那一刻她不再是奥芙弗雷德,也不是谁的附庸,而是做回了她自己——那个有老公有孩子已经怀孕五周的琼·奥斯本。

第一季中提到犯下重大过错的女性会被发配到殖民地清理毒性废料,辐射会严重危害到她们的身体甚至会令她们痛苦的死去。

第二季增加了殖民地的戏份,因为女同身份接受割礼的奥芙格伦还有免除石刑的独眼珍妮都被发配到此地,我们得以看到殖民地的面貌:这里的生活更加残酷,一边是戴着防毒面罩的监工,一边则是辛勤劳作痛苦不堪的女性。

第二季依旧是过去和现在的两条叙事线,女主在过去的故事线里经历了女性账户被冻结、女性失去工作被开除、国家遭遇恐怖袭击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也说明基列国的政权从萌芽到垄断其实早有征兆,只是人们在安逸的环境中沉睡太久,完全没有意识到危机的来临,就这样放任垄断政权滋生,从量变到质变,等到人们完全意识到大环境的改变,想要幡然醒悟却发现为时已晚,这就是所谓的“温水煮青蛙”了。

原著作者阿特伍德曾经说过:“在这本书中我所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

《使女的故事》中所描述的专制制度乃至人物原型,都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在当下已经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正是此剧对现实和未来的隐喻,让看过此剧的观众感到压抑和恐怖。

莉迪亚嬷嬷教导使女的一番话更是让人细思极恐:“你们现在可能觉得这不正常,但时间会改变一切,这会成为新正常。”或许有一天,看似不正常的事情会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时在整个大环境下已经被洗脑的人类会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很稀松平常。

有人可能会说《使女的故事》是一部打着女权主义标签、绝对政治正确的美剧,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剧中看似荒谬的剧情却戳中了部分现实,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

当女性沦为了生育机器,男性就真的幸福吗?剧中处于底层的司机小哥尼克同样失去自由,身在高位的指挥官也没有正常的夫妻关系,更不用说能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了。

到那时,人性被扭曲,人权被剥夺,处于悲惨境地的已经不仅仅是女性群体,而是全体人类。


本文首发FIX字幕侠


晶姐札记


关灯拆电影 第二季今天回归,女人给了特朗普一记耳光

一冰

去年三部大女主剧刷爆北美。

一部是美轮美奂的《麦瑟尔夫人》,点我复习。

一部是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大小谎言》。

还有一部就是今天要拆的

《使女的故事》

前两部的女主们基本上占尽了当代女性崇尚的一切优点——

巧舌如簧,高贵典雅,育儿有方。

方方面面皆玲珑,看得白领女士们高潮迭起,心说:啊,我要成为她!

唯有最后这部《使女的故事》和这些优点全扯不上边,甚至背道而驰。

每日口诵经文,穿着一样的制服,职责是为特权阶级生孩子,甚至连自己专属的名字都没有。

作为人的权益全部丧失,一定没有人憧憬这样的女性角色……

《使女》是三部大女主剧中最黑暗,也是颜值最不在线的一部,却于2017年狂砍5座包括最佳剧集,最佳编剧,最佳女主的艾美奖杯;以及最佳剧集和最佳女主2座金球奖杯。

为什么使女能够战胜其他披着华丽外衣的大女主们,成为最大赢家?

为什么向来崇尚娱乐至死,不爱费脑子看严肃题材的美国人,却对这部网剧情有独钟?

只因它真,实

纽约街头《使女的故事》公共艺术作品

《使女》拍摄期间正值美国大选,川普被爆出污蔑女性丑闻,称自己是名人,可以肆无忌惮对女人上下其手。

剧集播出后不就,川普上任便接连任命反对堕胎和支持削减反家暴项目经费的高官进入内阁。

副总统彭斯在推特上发布了一张拟取消女性生产保险福利的会议照片,图中完全没有女性参与讨论。

这一幕幕像极了剧中呈现的基列国政治体系。

虽然《使女》原著小说作于上世纪80年代,里面的许多故事放在今天依然很有现实意义。

据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回忆,有一天摄制组看着新闻,忽然意识到自己拍的其实是一部纪录片

也许是国人和政治的关系向来比较暧昧,《使女》在内地市场并没有大火。

今天第二季开播,这一次请你一定不要错过。

文/一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女人们

不远的未来,人类因为受到辐射生育率直线下降,走在灭绝的边缘。

基列国将国家内尚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们圈养起来,成为使女。

使女是一种身份,成为使女你将失去原有的一切,包括姓名。

女主角因为被分配到了Fred大主教家当使女,因此获得了Offred的称号。

Offred就是Of-Fred,Fred的从属

换言之,如果她被派到别人家,或者有新的使女来到Fred家,这个名字都会被取代。

在各种文化中,名字都一定程度代表了一个人的独立和灵性。

如《千与千寻》里千寻被汤婆婆夺走名字,《西游记》里叫你一声敢不敢应……

没有名字的使女当然也没有独立人格,只是主教们的附属品。

使女不必承担家务,使命只有传宗接代一个。

每个月排卵的几天Offred会和大主教在家里进行“仪式”,在妻子的见证下完成男女之事。

如上图所示,除了特定部位外没有任何肢体接触。

Offred将头枕在主教妻子的腹部,下身与主教连接,仿佛一条通道般勾连夫妻二人的肉体。

镜头用上帝视角来呈现这个仪式,更突显宗教的意味。

仪式完成后连接被切断

每次仪式之前,主教和妻子都要进行一次诵经来肯定仪式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他们吟诵的是《圣经》中雅各和拉结的一段,拉结因无法生育而要求使女辟拉为自己诞下子嗣,并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

“仪式”中包含了许多为女权主义极力反对的元素,

譬如物化女性——使女俨然就是长着腿的子宫,生育机器。

改变自己,以取悦男性——每次仪式之前使女必须沐浴更衣。

丧失性主导权——传教士体位,女士处于被动状态,承受男性的冲击。

性别失衡已经成为创造使女制度的基列国的常态,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this is a man's world.

忍受不了无趣性爱的主教Fred私下里和Offred玩些小暧昧当前戏。

这里用了仰拍镜头,展现的是Fred心理那种自以为是的阶级优越感

但也不是所有男性都在基列国里拥有如此权势,一些甚至会遭到处决。

受处决的要么是帮人堕胎的医生,要么是同性恋者,尸首会被悬挂于高墙之上示众。

这堵高墙在小说里曾是哈佛大学的围墙,作为美国最高学府之一,哈佛在建立之初曾是清教徒的神学院,也是宗教的象征。

代表民主科学的学校回归宗教的支配,意味着历史的回溯、倒退

许多人把《使女》看作是反乌托邦文学,而阿特伍德却定义为“悬测小说”,意思是未来这一切都有可能发生,并且它们曾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

基列国的概念同样来自于17世纪第一批从英国逃亡美洲大陆的清教徒,当时他们试图建立一个摒除宗教异端的神权政体,在其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呈现。

《越狱三王》剧照

阿特伍德将这个神权政体和中东某些地区对女性极端保守态度杂糅在一起,创造出这个使女的世界。

正因如此,看《使女》时既觉得这些情节荒诞,又隐隐感到熟悉,是它最恐怖的地方。

剧中男女性爱的体位是相当重要的一种表现意识形态的手段。

回忆中,Offred和曾经的男友采取女上男下意味着她过去有着激进的女权思想;

男友表示自己一般都在上面,但是这次愿意试试躺着不动,象征着当时社会一种男强女弱的基本状况;

进入仪式后被迫采用传教士体位,说明Offred处于被支配状态,是完全的被统治阶级;

而和主教家司机偷欢的时候Offred尝试回归女上位,意味着她体内的反抗精神再次觉醒,也代表着她做好了抗争的准备;

司机Nick默许Offred女上更是暗示他对基列国定下的男女关系另有看法。

剧中已知的Nick,既是Fred家的司机,也是政府眼目的一员,类似于特务一样的存在。

而书中对Nick的解释则是隐藏在Fred家的反叛组织五月天的成员。

第一季最后政府眼目将怀上Nick孩子的Offred从Fred家中接走,Nick告诉Offred“听他们的话,跟他们走”,预示Nick五月天的真实身份将在第二季中揭示。

至此小说的内容已经在第一季中基本交代完毕,第二季的故事线将是全新的创作。

从已经发出的预告片来看,应该是Offred回归June(她的本名)的身份后开展营救其他使女,保护未出世的孩子的故事。

预告片里出现了榔头的符号,以及Offred点火的画面,预示着革命即将到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女主角本名June也有讲头,是中文六月的意思。

前面讲到反叛组织名为五月天,这里的五月天既不是乐队,也不是某种网站(你懂的),而是法语“救救我”的意思,在英文里写作Mayday。

六月之于五月代表着未来,代表希望

对比小说,电视剧中女主的形象更为激进,这和两部作品创作的时间脱不了关系。

80年代阿特伍德在创作小说时正经历第二次女权浪潮,也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极端严峻的时刻,她对政权一夜瓦解,女性权益受压迫深有感触。

书中Offred的母亲一角被设定为一位激进的女权领袖,而作为下一代的Offred则认为母亲过于激进了,没有继承前辈的反抗精神,甚至在和Nick擦出火花后愿意依附Nick,全无改变现状的斗志。

母亲的角色在电视剧中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Offred被赋予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这和当下正在进行的第三次女性浪潮是分不开的。

川普上台第二天,白宫门口被参加粉色抗议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

这场史无前例的女权游行吸引了全球680个地区的声援,其中一些标语招牌在第二季预告中也能找到一模一样的翻版。

但是阿特伍德作为电视剧的创作顾问,也提醒观众警惕同胞,内部的敌人

最可怕。

在第一季的闪回中,导演告诉观众原来基列国以生育作为资源的国策是由Fred的妻子第一次提出的。

为解决生育率直线下降的矛盾,原本作为女性研究者的主教妻子提出了这个假设。

曾经她在自己的著作中还说出过:“不要把女性的温顺认为是软弱”这样的金句,而一转眼为了人类延续的“福祉”她成为了压迫女性的始作俑者。

借着这样的逻辑,大主教对Offred解释道:“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肯定无法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总有些人过得会更糟。”

如此搬弄是非的逻辑自然有人买账,譬如Ofglen,在嗅到Offred的反叛意识后直接提出反对。

集中管理使女的嬷嬷也把使女制度看作是女性自然身份的回归,是将女性解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一种方式。

这让我不禁想起国内所谓的女德班,宣传相夫教子是女人最大美德。

看来《使女》的讽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足够适用。

为了“帮助”女人们更快适应使女的身份,嬷嬷会在红色感化院中进行集体培训,项目之一就是让女人们指责自己的同胞

一个叫Janine的女孩被要求不断重复曾经被轮奸的经历,在嬷嬷的指示下其他人必须指责Janine,是她勾引了男性。

女主角迟疑了一下,没有马上表明立场,立刻遭到了嬷嬷的一记耳光

后景虚焦中这个嬷嬷正是由阿特伍德本人客串的,这记响亮的耳光期待打醒的正是荧幕前千千万万的看客——如果你不做什么,这一切将会成为真的。

在今天,我们把红色感化中心的残忍一幕称为

荡妇羞辱,说女性遭遇电车色狼是因为自身穿着过于暴露就属于其中之一。

在这种SB逻辑下,女性可以为一切罪责背黑锅

嬷嬷的形象在历史上同样有迹可循。

根据阿特伍德叙述,嬷嬷参照的正是殖民时期帝国主义利用当地人来管辖当地民众的历史。

再次回到Fred主教那句,“我们所做的只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肯定无法让所有人过得更好,总有些人过得会更糟。”

实际上它针对的不是女人,而是全人类。

预告片中有个小提示,第一季坐在窗前背对阳光的原本是Offred,在第二季里变成了主教夫人。

第一季

第二季

人物以剪影的形式出现等同于人物陷入囹圄

实际上主教妻子的境遇相比使女也好不到哪去,她同样没有自己的名字,而是以丈夫的姓氏被人称呼。

这一转变告诉我们,明哲保身约等于引火上身,如果选择做一个看客,那么火苗烧到自己的日子也不远了。

外观上《使女》是一部绝对的女权主义作品,但是阿特伍德明确指出她写作的载体虽然是女人,但归根结底她们都是“人”

用作者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它不是一个预言,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我应该说它是一个‘反预言’——如果这种未来可以被详细描述,也许它就不会发生。

但是我们不能依赖这种侥幸。”


关灯拆电影


故事讲述未来世界遭遇严重污染,人口出生率骤降,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Gilead,当权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女性被当做国有财产,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称为“女仆”,被迫作为统治阶级的生育工具,女主角Offred就是其中之一,她周旋于统治者、统治者凶残的“妻子”、为统治者打理家务的年长女人“Martha”之间,想在活下去的同时找到自己被夺走的女儿。

《使女的故事》是阿特伍德1985年发表的女性视角反乌托邦小说。故事讲述污染严重环境恶化下的未来世界,生育率畸低,美国东北部地区在暴力政变后建立了以Gilead为名的神权独裁国家。Gilead国奉行基督教基本教义“政教合一”,统治者皆为异性恋男性,女性则被剥夺拥有财产及工作等权利,以四种身份——“妻子”、“使女”、“玛莎”、以及“经济太太”偷生(另有一种隐藏身份是目前剧中尚未出现的“妓女”)。其中“妻子”是统治阶层“大主教”们的妻子,“玛莎”负责家庭中的家务劳动,“经济太太”是中下层国民的妻子。而以女主角Offred为代表的“使女”们则是国家统一管理调配的生殖机器。她们是未来世界中仅存的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上帝选中”的“天使”。她们不承担任何劳动,唯一的功能就是与统治者进行以生育为目的的性行为,是“行动的子宫”。


《使女的故事》用了一种回溯和当下不停交织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有些危险,回溯的部分过于密集会让人们厌烦,但是,巧妙的是,它所回溯的“过去的生活”其实对应着我们现实中的当下,正常的世界,而故事里的“现在”对应着现实世界当中的未来。这样一来,就会自然让人们感到警醒和惊悚。它像是对人们大声警示:赋权和平权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惨痛的代价,但倒退随时可能发生,一切或许就在一夜之间。

这个就是作者。


贰零贰五


《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出色的美剧。第一剧 在豆瓣上拿到8.8的高分,第二部目前也有9.6的高分。

这部剧有鲜明的乌托邦主题。在一个叫基列共和国的地方,女性最大的功能就是生育的机器。与其说她们是女人,不如说是行走的子宫。

你以为这是魔幻现实设定,然而这种事情,在现实中真的存在过。

纳粹就曾绑架过大量盘靓条顺的德国女孩 ,让她们为高级军官生小孩。这就是史上臭名昭著的“生命之泉”项目。

剧中存在大量骇人听闻的细节,比如说机械丑陋的受精仪式,比如说割礼行为,这些在生活中都是真实的存在。

这部剧改编自阿特伍德的同名小说《使女的故事》。

对于这样一部作品,阿特伍德曾说过,剧中的细节皆是写实的,不是虚构。

很多看过的网友也表示,影片最让人恐怖的是,这种对于极权社会刻画的警示寓言,会成为一种操作指南。

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造恐惧,控制他人,这样的卑劣手段太常见了。


毒药君



一个冷知识:中国女性拥有自行决定生育与否的自由,还不到26年。而世界范围内的女性,并不是没有失去这项权利的可能性。


刚刚获得的权利

■ 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首次将生育权明确写入国际公约,该公约于1981年9月3日生效。

■ 我国1992年颁布《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次在立法中规定生育权,其第47条规定:“妇女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的自由。”也许很难想象,但事实上,如果你生活在26年前,你自己子宫的使用权并不属于你。



它属于你的丈夫、公婆,甚至是陌生人,你并不能决定自己是否生育,不能决定生育几个孩子,更不能决定腹中孩子的去留。1992年,其实并没有过去很久。但失去,也许会来得很快。豆瓣网友 一只番茄 在剧集《使女的故事》的短评中呐喊:


失去了生育权的世界,女性会过着怎样的生活?——或许前一秒你还是优秀的职场女性,后一秒你就沦为行走的子宫。

权利的争取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失去生育权的世界



艾美奖大满贯的科幻美剧《使女的故事》,讲述了未来世界遭遇严重污染,人口出生率骤降,美国部分地区经历血腥革命后建立了男性极权社会Gilead,当权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女性被当做国有财产的故事。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奴役为女佣,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当做生育工具“使女”。



使女被随机派往当权者家庭,躺在女主人双腿间,接受男主人的“授精仪式”。如若怀孕,孩子出生后归女主人所有,使女再被派往下一家。多次无法怀孕的使女或“犯错”的女性,就送往生化污染严重殖民地,每天劳作致死。在这个虚构世界中,女性唯一的价值便是她的子宫。女性完全被物化,成为了国家的财产和男人的附属工具。



“剧中的‘荡妇羞辱’的活动中集体谴责辱骂她们中一位被轮奸过的女性、割礼等行为,一一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事件。从圣经到小说到现实,历史仿佛在这个地方停下了前行的脚步,始终踟蹰不前。”



今天你无视自己反抗的权利,明天你就将失去做人的权利,这就是这部剧给所有女性提的醒。

历史即未来1928年,沙赫宣布允许女性在公共场合不戴面纱。当时的政权将女性不带戴面纱视为伊朗现代化和女性自由解放的一种象征。


- 1930s的伊朗女性妆容 -

然而在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这项权利再次被终止。


法律退回到更古老时代:

废除了家庭保护法,女性适婚年龄又下降到9岁,女性出门必须黑袍加身,佩戴面纱,不许化妆和烫发,不能和异性握手,不能和除父兄以外的任何成年男人外出,否则,街上持枪巡逻的道德警察会抓你进监狱。一个女生被开除,理由是“有人控告她在头巾底下隐约看得见的白皮肤挑起了他的性欲”。历史也不总是进步的,随时都可能倒退回去,而历史也许又是未来。


唯一的教训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而关于内衣,你可能不曾了解过:女性穿内衣与否的权利,也是由先辈们抗争得来的。



但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我们无数次呼吁年轻女性的那些话——要正确地穿合适的内衣、要呵护胸部健康,还没有最大程度上成为年轻女性挑选内衣的常识?反而是穿“聚拢有沟”、“年纪轻轻就要穿所谓的调整型内衣”、“不知道尺码就穿店员推荐的75B”成为了中国年轻女性购买内衣时的诉求。无良商家们流水线式地宣传“聚拢”“他喜欢”,是因为这些广告词是可以立马变现的——而不是减少胸部压迫,遵从女性视角审美……资本驱动要求的是即时逐利,要变现。


并不是否定情侣之间的浪漫需求和特定场景(如晚会)的聚拢需求,但,年轻女性们日常穿着内衣时,需要考虑的胸部健康呢?来自她们视角的审美需求呢?


我们始终相信,年轻女性是愿意悦己的。如果了解到足够的内衣和胸部健康知识,她们愿意为了适合中国女性的内衣(设计)、胸部健康和女性审美而付费。在呼吁年轻女性

“不为怡人,只为悦心”这件事上,我们不会停止脚步。


因为——观念也不总是进步的,随时都可能倒退回去。


悦小心ForDearMe


今年艾美奖的最大赢家,《侍女的故事》当然是一部好看的美剧。同台竞艺的反乌托邦题材,还有《西部世界》,但后者全军覆没,除了几个小奖外,近乎颗粒无收。这反应出老评委们的品味。

我胡乱谈几点细节的看法。

第一。从女一号的选角上,我觉得伊丽莎白·莫斯并非最佳人选。莫斯的演技当然没有问题(今年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奖),之前的《广告狂人》就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之所以说她不适合女一号,是因为从剧情看,这个角色应该是一个相当美丽的女子,所以让司机和大主教着迷。尤其在第二次去酒吧的片段,相貌身材一般的莫斯在情节的衔接上就显得有点怪异。导演Reed Morano和麦克·巴克似乎不太敢启用新人?

第二。《侍女的故事》讲的是宗教乌托邦如何异化并控制人类正常欲望表达的故事。剧中最让人新奇而窒息的情节设置是:生育率大幅下降的末日情境下,成为性奴的侍女们,每月进行的 “受精仪式”——口诵《圣经》经文后,侍女躺在大主教妻子的膝上与大主教交合。

《圣经·创世记》第三十章1-3节中的文字,似乎为这种行为提供了佐证:“拉结见自己不给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对拉结生气,说,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岂能代替他做主呢?拉结说,有吾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让人哑然失笑。原教旨宗教的底色,大抵如此。

第三。意外的是,这个新宗教乌托邦的世界中,到处是持枪站岗者,却居然没有摄像头和跟踪监视器。这暴露了小说原作者、编剧和导演想象力的匮乏。未来世界的乌托邦禁锢,怎能少了技术的加持。没有技术的异化,乌托邦的世界将一无是处。在这一点上,《侍女的故事》远不及《西部世界》。但是那些艾美奖的老评委们又有几个对技术和未来真正有感觉的呢!


韩福东


终于看了很多朋友极力推荐的《使女的故事》,刚刚三集,已经震撼不已。这是一部并没有血腥或恐怖的视觉刺激,却让人心理上惊悚万状的作品,骨子里的震撼和难以描摹的恐惧很像我多年前第一次读到《1984》中对温斯顿心理生理的各种折磨酷刑时不由自主自我代入的感觉。

从一个充分民主、女性享有平等权利和自由、女权意识充分觉醒的社会,不消许久就变成了一个极度保守到原教旨主义的人间地狱。女性被物化成“行走的子宫”,被像物资一样分配到男性家等待配种受孕,没有名字、不准工作、不准受教育、不能有银行账户。稍不服从就要被电击、殴打乃至挖去眼睛……

同性恋成了大逆不道的罪行,“令人作呕的野兽”。连“gay”这个词都不可以说,女同性恋被称为“性别叛徒(gender traitor)”,要因为gender treachery重罪受审乃至处以绞刑。

在意识到女性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平等独立的人的环境中,受到鼓励的男性开始辱骂胆敢与之顶嘴的女性是“荡妇婊子”……

看得毛骨悚然,而更毛骨悚然的是,和所有杰出的反乌托邦作品一样,这并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作者加拿大女作家Atwood说,她“不写这个世界上没发生过的事情”。

很巧,今天下午在图书馆为了明天的宪法课啃《How Democratic Is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这是一本深刻反思被称为人类至今最为先进的民主政治实践——美国宪政制度的缺陷和不足的学术著作。作者提及的各种缺陷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平等问题。其中当然包括,性别平等。

1776年7月,通过《独立宣言》的著名的第二次大陆会议,55名代表全是男性,白人男性。这55名最智慧的美国建国之父们,没有一个人哪怕有过一丝一毫要把基本政治和公民权利也惠及到女性的意图——那个时候,以及之后的一个多世纪,依据法律(!),女性只是她们的父亲或丈夫的合法财产罢了。

以人人生而平等、人们会为了不平等不懈抗争著称的美国,直至1919年,女人才终于获得了和男性一样的投票权,至今还不到一百年。遑论他处。

Nothing is granted forever. So tr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