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霞紫—鈞瓷窯變之美

一、鈞窯瓷器的特色:鈞窯也稱均窯、均州窯是宋代初河南鈞臺建立的瓷窯。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臺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臺或鈞州,故名。始燒於唐代,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製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鈞窯土脈細,釉彩有兔絲紋:紅的像胭脂丶朱沙,青翠的像蔥,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種顏色,俗稱海棠紅、梅子青、茄皮紫、天蘭等色彩。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

鈞釉質地乳濁凝斂,一件作品往往經素燒及多次施釉的步驟,故燒製過程中,若先前一層釉彩出現裂隙,為後來添加的釉彩給填補上去,等燒造完成之後,釉面上會出現「蚯蚓走泥紋」,形成鈞釉的特殊紋路。

鈞窯瓷器以釉色著稱,故宮所藏鈞瓷瓶、爐、碗、盤之器,釉色有天青、粉青和天藍的色澤,少數作品也出現以銅紅為彩,在青藍色的釉面揮灑出彷如霞紫般美麗的圖畫。至於花盆、盆託之類的作品,千變萬化的釉彩遠超乎觀者的想像;經常是一件作品同時擁有裡外兩種不同的色澤,難怪古人會以窯變釉來形容鈞瓷的釉色。明末以來,鈞釉即屢次見載於文人筆記,如高濂於萬曆十九年(1591)的《遵生八箋》中,曾以硃砂紅、蔥翠青、茄皮紫來描述鈞窯花器的釉色。觀察本堂的藏品,發現顏色固以青、藍、紫、紅為主要的色調;然而同一色系之內猶包含深淺相異的色階,以及多種釉彩匯合穿流的情景,在天藍的色層中時而泛出淺藍或玫瑰紅的釉斑,口緣處乍現猶如綵帶般的銅紅釉彩,令人歎為觀止。

天青霞紫—鈞瓷窯變之美

二、宋、金、元鈞瓷的特徵和鑑定要領:

宋代產品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胎質堅硬。釉為乳濁釉,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器物上單獨的紫斑幾乎不見,絕大部分都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融合的玫瑰紫色。圓器內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線,是宋鈞的特徵之一。器外底普通刷一層芝麻醬色釉,亦為宋鈞特徵之一。器物多為盆、盤、碗、瓶等日常用品,也燒製奩、洗、尊等陳設慈。盆、洗及尊等宮廷用器的底部均刻一個由一到十的數字。(一線藏品徵集:壹玖玖、伍陸零零六零二三 王先生)。

天青霞紫—鈞瓷窯變之美

天青霞紫—鈞瓷窯變之美

金代鈞瓷突出的器形有龍首八角把杯、膽瓶及折沿盤等,無"蚯蚓走泥紋"及外底刷芝麻醬色釉特徵,器身與器底釉色相同,器物上的紫色大多為單獨的紫斑。

天青霞紫—鈞瓷窯變之美

元代鈞瓷胎體厚實,器型高大,釉面有針孔,堆花裝飾多見,明清仿鈞釉有宜興窯(宜鈞)、石灣窯(廣鈞)、景德鎮窯(爐鈞)。區別點是:除器物造型不同外。宜鈞為陶胎,胎有紫色與白色兩種。廣鈞亦為陶胎,胎色暗灰,厚釉垂流,釉下有一層鐵鏽色底釉,故釉面顏色較深且有兔毛紋狀。爐鈞是景德鎮在清雍正年間仿鈞窯燒的一種低溫釉,先以高溫燒成瓷胎,掛釉後在低溫爐中第二次燒成,故稱爐鈞;胎色潔白,釉較薄,光澤性強,缺乏宋鈞高溫那種厚重奔放感。

天青霞紫—鈞瓷窯變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