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勢歌訣·註解 · 闡釋(馬國興)

《太極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用無息法自休。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惜。

十三勢歌訣·註解 · 闡釋(馬國興)

十三勢者,一般將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稱為八勁勢;進退顧盼定,稱為五步。兩者合之,稱為十三勢。其實,此乃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法。有說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中),為六法半的。應當還有正隅,虛實,收放,吞吐,剛柔,單雙,重(輕)之六法半。此兩個六法半合稱為十三法。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勢,稱為十三勢。

因為,以陰陽同時存在的法則來看拳勢,就出現了掤中有捋,擠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進中有退,顧中有盼、定(中)分重輕;正中有隅,虛中有實,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剛中有柔,單中有雙,重(輕)裡顯定(中)。反之亦然。捋中有掤,按中有擠,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進,盼中有顧,定(中)分重輕;隅中有正,實中有虛,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剛,雙中有單,輕(重)裡顯中(定)。

而十三勢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輕重,故定(中),輕(重)這倆“半個法”能說明一勢之公用法則的性質,故立為一勢而論。這就是太極拳十三勢說法的由來。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然吞吐之勢或輕或重(沉),皆可見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再如:擠按法,或擠中有按,或按中有擠。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然擠按之勢或輕或重(沉),皆可見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訣”者,乃說的是本此訣言的精旨妙義而練功、而運使,才能達到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預期效果。

【註解】

①、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這一句提綱挈領的論述,首要強調太極拳十三勢得以至用的自身攻防機制之總機樞在腰隙,即完成攻防使命而能取得勝利的關鍵就在腰的剛柔虛實變化中完成的。這是從形拳招熟到氣、意拳懂勁的有形拳術攻防之道來立論的。為什麼說命意源頭在腰隙呢?有關這一點,前賢多有論述,如腰之鬆懈,一身無功:腰為一身上下內勁,外形攻防動靜變化之樞機。防守、攻擊、轉化,三方面內容的質量之好與壞,都決定著攻防勝負的效果問題。故前賢有關於腰的功夫內容的論述,錄之於下。

腰第八:身之樞軸者腰也,腰要靈活圓熟,直鞭堅固。況力皆從腰出,氣亦由腰所運,一屈則氣阻力閉,上下不能相通矣。 《拳經拳法備要•周身秘訣十二項》

此論中說明腰的功夫必須具備兩項內容:初看是,一是柔化的圓通靈活;一是剛發的鞭直堅固。即具備柔行氣的功能,又要具備剛發氣的功能,及剛柔相互轉化的功能,合計曰三項功能。然於“腰頂”的功能,自然就有頂氣和頂形的功能,及氣形同頂的功能,之三項功能了。

腰頂

首先說腰頂之頂的真傳秘訣之精義,腰為一身外形上下相隨攻防動變之中樞機要處,簡稱:中樞,又名:根珠。

此乃因為腰的左右虛實,決定著左右之手足的上下相隨之動變的正確與否!故腰實者為頂之用法,腰虛者為化之用法。此亦是一體之中見二法的運用也。一腰而同時可見虛實之二用。此亦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之一精義爾!此乃腰頂之運用的根本之精義爾。

腰有剛柔兩種運用的法式:

柔化時,腰要圓活靈通,可有萬拳招法攻防變化之運用;剛發時,鞭直堅固,可助拳勢的發放之威力,此乃腰頂之運用的又一精義爾!

運氣在腰脈一條,太極拳講究:

緊要全在胸中、腰間變化,不再外面。力從人借,氣(機)由脊(己)發。胡能力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間,此氣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開合,便知陰陽。 《清代李亦畭太極拳論•五字訣•五曰神聚》

論中的:“氣之由下而上也”之開法,乃腰頂氣上行發放之運用的又一精義爾。

內氣、外形相互為用之“腰頂”:

由屈伸動靜,見入則開,遇出則合;看來則降,就去則升。夫而後讒為真及神明矣!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懂勁先後論》

此段論述中的見入則開,遇出則合。乃言外形運用之法式的;看來則降,就去則升。乃論內氣運用之法式的。如果,以內氣、外形的相互匹配如一的勁形逆從之法式立論,就要寫成:見入則開,看來則降;遇出則合,就去則升。此法式中自然見到內氣外形的陰陽逆從,勁形反蓄的暗勁法式;更為重要的是,這中間可以見到存在著腰頂的前頂、後頂的具體運用之方法。分析如下:

見入則開,看來則降:是說對手進擊逼來,則我在接觸點之外形為開式的運行,而內氣看其來勢則降至腰間,而腰之外形自有前頂的運行之勢。此乃外形之腰頂的運用之又一精義爾。

遇出則合,就去則升:是說對手先前進來逼迫沒有功效,然後必定引領而退走,則我與之接觸點的外形立改為合式,而內氣看其去則由腰間形於脊骨、佈於手指。此乃腰的頂氣之功見矣!此處不是論的這一點,而是腰中之內氣還要有一股要往後頂腰之形的勁勢,以預防外形隨彼去的過程中而出現前傾之失。此乃腰頂運用的又一精義爾。

上述腰頂的五種運用方法之精義,有用形者,有用氣者;有以形用氣者,有以氣用形者;有內氣、外形相互為用者。皆腰之氣形相互為用之功也。五用之法,“腰頂 ”之功的內容詳盡矣!這就是為什麼楊譜之中有“身形腰頂”的歌訣之原因,因其對腰頂的功夫之認知的的確。故作此歌訣以便於流傳。

身形腰頂

拳法樞機妙無形,無形樞機自當熟。

身形腰頂豈可無,缺一何必費功夫?

腰頂窮研生不已,身形順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

《清代•楊氏傳鈔老譜•身形腰頂》

觀此此歌訣著重談出“腰頂”功夫乃身法中不可缺如之項目內容,如果缺少腰頂功夫中之任何一項功夫內容者,是為未得真傳秘訣者也,何必在廢功夫修煉呢,終無正果的。這就是訣言:舍此真理終何極?十年數載亦糊塗。一句之精義爾。

歌訣中一句訣言:“腰頂窮研生不已”就將腰頂的三項攻防功夫的功能概括詒盡了。形頂者,腰送手足的“過身法”之法式爾!乃腰進之法。勁頂者,內勁從腰至背、肩、肘、手之上行,謂之上頂;內勁從腰至臀胯、大腿、膝、小腿、足踝之下行,謂之下頂。頂者,開勢的助推之催勢也!得此法式者,腰頂之功法入門矣!功夫易得矣!

如何修煉腰頂的功夫呢?現在錄取“站橦歌訣”,並分析解釋如下:

對待用功法守中土

——俗名“站橦”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進退身。

掤捋擠按自四手,須費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頂皆可以,粘連黏隨意氣均。

運動知覺來相應,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並乃文。

腰的虛實,決定著手足的虛實,故而要留意在此。不單留意在腰,還要同時注意內氣在周身運轉騰挪不要出現有停止不動,運轉澀滯的情況。這樣內氣、外形虛實相須,一而貫之,動靜變化才能流暢自然。

②、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拳家認為古人說: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能與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拳術通兵術,拳法同兵法。拳術中的比武較技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亦應順隨為法以勝人者,謂之神拳藝境。

自身虛實相須,內外一而貫之,才能聽探的清楚、順勢而動以應之;在順勢而動變的過程中外形始終保持靜定的行功狀態,還不斷的聽探著對方的虛實動靜之變化,以便隨時的加以調整順化的內容。這種因敵變化而變化的無為法式,才能真正的體現出太極傳統拳法的靜以制動、小力打大力的神奇之妙用的真諦。

太極拳之所以有如此神奇之妙用的攻防藝境,因其修煉、運用,勢勢都是意氣君來骨肉臣之法則的實施之體現。即直養自然先天之聽探、順化的能力,在神為非人力也。故而,聽探之良知,順化之良能,及其相互為用的能力之獲得,得來都不覺得費了什麼工夫了。

③、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揆者,音葵,kui,推測揣度的意思。此處用此字乃說明修煉拳術攻防招法時,尚意不尚力,再順隨為法,時至神知,最終才能達到神拳的神明藝境。

④、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腰為一身外形上下之樞機;內氣升降開合之竅要。宜圓通靈活而無滯,鞭直堅固頂勁而不曲。為了保證腰的正常功能之發揮,必須作到肚腹內的松靜自然,才能保證內氣的正常運轉。否則,肚腹用力而內中僵拙,內氣運轉失靈,亦能牽扯到腰的樞機功能使之不能正常發揮。肚腹用力乃初修煉太極拳者經常出現的病拳現象,故而前賢在歌訣中特別強調的指出來了。這就是時刻留意腰的上下之中樞的作用,腹內松靜,內氣周身騰挪的自然而然。以及身法的尾閭中正神能上貫頭頂百會,一神自然領起;滿身輕靈利索動轉而又能作到“頂頭懸”。

⑤、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聽自由,有兩個含義:一是自己練拳時,依照拳法之勢的內外伏應之機勢,尚意不尚力的循序做去。致使神、氣、形,皆能在“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法則下,遵照拳式內外規矩自由自在的運行,能作到形不為神之累贅,而勢勢的勁意承接的天衣無縫。能如此而行者,此是謂之由己的功夫;一是與人比武較技時,能作到從人不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死。從人之法,亦從聽探的功夫而來,聽探之真切,則順從得自由自在,不為人力之所拘。此正是 “功夫無為法自修”的精義。

太極拳法的功夫主要有兩項基本內容:一是自練時以心使身,身能從心而動靜變化,是謂“由己”;一是與人推手、較技,雖能由己,仍是從人為法。此兩者都自然而然的做到了,就能屈伸開合的聽任自由的與人切磋較技印證攻防功夫了。能達到如此之攻防功夫藝境,都是自己留心推演刻苦用心求得的。

十三勢歌訣·註解 · 闡釋(馬國興)

⑥、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這句主要說得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傳授之宗旨的精義。習拳練藝,要拜明師,得真訣。這就要有明師的口傳身授,才能入門正確地修煉。口傳的秘訣要拆講論透;身授秘技諸法之精義以佐證。即拆手盤較種種攻防技法、招式,皆為身授之法式。所謂“拜師三年,得法三年”的精義在於茲。凡習拳練藝者,能得明師的接引入門,口傳秘決,身授秘技諸法之竅要,而攻防功夫在身者。日後,當時常捫心自思自問之,攻防功夫緣何而得?得師之所口傳身授,是師不負我;我又對師如何呢?能否不負師焉?但是,能做到:“受人滴水之恩,自當湧泉相報”的具有高尚之武德者,方是賢良的堂堂正正的坦然君子。其能不知“一日拜師,終身為父”之說乎?俗雲:“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豈知,拳門最忌諱妄圖虛名、見利忘義、背信棄義之徒。故凡修煉太極拳者,皆應知道“學拳學做人”的至理銘言。

而此句“功夫無息法自修”的說法,其意義何在呢?無息者:乃指“十二時辰不昧主人翁”的精義,即指將修煉功夫的意識溶入到日常生活中裡,可使功夫、技法生活化,才能將功夫、技法養的(體認的)自然而然。不要認為只有具體修煉功夫技法時才是修煉呢!正所謂:“生活起居不離這個”的精義,就是修煉功夫的自然化、自覺化,才有運用的自動化之藝境。此謂之根深蒂固矣!

這就是太極拳的修煉、建體、至用,及攻防功夫藝境的昇華,單憑自己的刻苦用心推演是不能求得的。這必須由拜師入門,師父口傳真訣、身授秘旨精義,再加之自己不間斷的修煉、用心思索、舉一反三、悟性體認,方能修煉有成。

⑦、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什麼才是衡量一個修煉太極拳者的練用功夫的標準呢?很簡單的一句話,看其在修煉攻防技法和運用於比武攻防較技之中的攻防技法之實施,是否是“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法則?是者,乃真攻防功夫;非者,就不是真正的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真功夫了。太極拳的修煉之建體、至用的基本法則,以什麼為標準?其標準就是一個,乃是意氣君來骨肉臣!從中才有“尚巧不尚力”的以柔用剛之攻防技法的運用。就是心先媾築內勁之動變的景象,再由內勁動變之景象構築外形的動變之形態,以成攻防之拳勢。這個拳勢形成始終過程的動變法則,就是內主外從之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的 “意氣君來骨肉臣”的精義。

修煉太極拳分為三層攻防功夫藝境:第一層為法身形之體的形拳招熟的小成階段,第二層為法身德之體的氣、意拳懂勁的中成級階段,第三層為法身道之體的神拳神明的大成階段。功臻大成階段,乃達到健身、技擊,功德藝境並行不悖的境界。此正是修煉太極拳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的境界了。

⑧、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為什麼要運用“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法則,作為衡量一個修煉太極拳者的練、用功夫的標準呢?修煉太極拳的最終目的,及其意義何在?亦是很簡單的一句話,“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就充分的證明和體現出“打拳原為保身之計”的習拳健身的觀念,可以成為現實。拳諺講:“拳打千遍,其理自現”。這句話是說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正確方法的基礎上的修煉,才能實現“拳打千遍,其理自現”的可能。即修煉太極拳,如法而行,自然是健身、技擊,攻防藝境並行不悖。關於這一點前賢早有明確的論述,以資對照,錄之如下:

故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功用到此,謂文兼武全將相身,更必出處有道焉。試止以時,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機,勿貪為主,勿吝為先。如有欲習此者,詳言喻眾,莫為己私,化傳萬方,奠定國家,小則終保厥身,大則兼濟天下,啟可輕乎哉? ——摘自《渾元劍經•劍髓千言》

文中帶點的文字含義,就表明了在正確理論的指導下,正確方法的基礎上的修煉,才能實現“拳打千遍,其理自現”的這一觀點的可能性。即修煉有“道”;不要妄自修煉而造成百病纏身,正“不以道殉身”一句之精義爾。

⑨、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義無遺:卌字,音西、xi,乃“四十”之數的古時寫法。全歌訣計七言二十四句,總字數168個字。最後的七言四句28個字,並非技法功夫的內容,故而不計算在訣言之內。這樣,有關技法功夫的訣言之內容,就只有七言十二句,140個字了。就這七言十二句,140個字的訣言,句句是真訣,字字如珠璣,已將傳統拳術攻防之道修煉、建體、至用中的所有內容之精義,闡發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有絲毫的遺漏了。

⑩、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凡修煉傳統拳術攻防之道者,如果不是以神為主,以氣為充,形從則利的“意氣君來骨肉臣”的法則之練用;而是以形為制,尚血氣用橫力,神從則害。乃戕賊成者,終難深造乎道,自會成為終身的遺憾而悔不當初。此正是“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一句訣的精義之所在!貽字,音遺,yi。留下,留有的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