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有明:加快推動「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型升級

發揮“邊”的優勢 做足“邊”的文章

加快推動“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型升級

——關於崇左市發展口岸經濟推動興邊富民的調研報告

□ 崇左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劉有明

2018年4月中下旬,我圍繞崇左發展口岸經濟推動興邊富民主題,堅持問題導向,先後深入寧明、憑祥、大新、龍州4個邊境縣(市),對5個國家一類口岸、2個二類口岸、14個邊民互市貿易點開展調查研究。在調研中發現,我市口岸經濟發展主要存在三大方面問題,即口岸基礎設施非常滯後、口岸加工業還是最大短板、改革創新的思想觀念意識還不適應發展的需要。我們要抓住“一帶一路”南向通道建設機遇,進一步查找問題短板,尋求思路對策,發揮“邊”的優勢,做足“邊”的文章,加快推動我市“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型升級,爭當全國沿邊開發開放排頭兵,不斷推動興邊富民,努力建設南疆繁榮穩定和諧安寧示範區。

一、 加快口岸功能定位完善升級,打造“雙核三極三帶”口岸開放發展新格局

黨的十九大強調,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和提出“五個紮實”新要求,要求立足獨特區位優勢,做足“邊”的文章,全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自治區打造“南向、北聯、東融、西拓”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給我們加快口岸經濟發展、推動興邊富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帶來新的重大機遇。口岸是崇左最大的優勢、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潛力,是崇左開放發展的重要引擎。經過建市15年的發展,我市口岸經濟取得長足進步,但在調研中發現,全市口岸規劃建設起步較低,口岸經濟發展功能定位不夠清晰,範圍更多侷限於四個邊境縣(市),重點不夠突出,分工不夠明確。為此,我們要精準定位、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完善口岸功能,推廣“前岸中區後城”模式,堅持一岸一品、一業為主、多業並舉,積極構建口岸經濟產業帶,在全市範圍內打造“雙核三極三帶”口岸開放發展新格局。

“雙核”就是打造憑祥和中心城區兩個發展核心。憑祥發展核心要依託友誼關口岸、憑祥(鐵路)口岸,打造成為以“公路港+鐵路港”為引領的口岸經濟區,形成崇左乃至廣西沿邊發展和西南地區口岸經濟增長的龍頭。中心城區發展核心要加快瀨湍港區建設,加快中泰產業園、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崇左產業園建設,形成崇左內陸銜接沿邊、連接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的核心區。

“三極”就是打造水口口岸、碩龍口岸、愛店口岸三個增長極。水口口岸增長極要加快設立龍州邊境經濟合作區,推動邊境小額貿易、邊民互市貿易、城鎮商貿升級發展,推動水口口岸和水口鎮融合發展,建設以邊貿加工、國際貿易為特色的綜合型口岸,打造成為“口岸+城鎮”經濟綜合體發展典範。碩龍口岸增長極要以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為依託,建設集跨境旅遊、休閒度假、娛樂購物、藝術品生產為一體的旅遊服務型口岸,打造成為“口岸+旅遊”複合體發展典範。

愛店口岸增長極要加強與憑祥—寧明貿易加工區互聯互通,加快提升和鞏固愛店口岸中草藥邊貿進出口市場地位,建設以中草藥為主的國際物流和貿易服務型口岸,打造成為“口岸+商貿”複合體發展典範。

“三帶”就是打造南崇百里加工經濟帶、陸路邊境口岸經濟帶、中部邊海經濟聯動帶。南崇百里加工經濟帶要以南友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為紐帶,推動憑祥發展核心、中心城區發展核心和扶綏空港經濟區聯動發展,打造成為岸產一體聯動、岸城高度融合的加工製造產業帶;陸路邊境口岸經濟帶要以沿邊公路為紐帶,以友誼關口岸、憑祥(鐵路)口岸為龍頭,積極探索“口岸+園區”“口岸+城鎮”“口岸+市場”等發展模式,逐步形成沿邊地區外向型產業集群和輻射帶動西南沿邊地區經濟發展的經濟合作帶;中部邊海經濟聯動帶要以已建成通車的欽州—崇左—百色高速公路和規劃建設的防城港—崇左—百色鐵路為依託,加快暢通大新、寧明城區至沿邊口岸通道,強化邊海貨運通道建設,加快培育縣城城區加工貿易產業,打造成為西南沿邊經濟和沿海經濟的重要紐帶。

二、 加快口岸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提升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新水平

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我市各口岸、互市點查驗、倉儲、監管等基礎配套設施和交通設施仍較滯後,5個一類和2個二類口岸僅有友誼關口岸和憑祥口岸通高速公路和鐵路,二類口岸和邊民互市點大多數只通三級公路,平而關、科甲2個二類口岸只能以互市貿易方式與越方對接,在14個邊民互市點中還有7個沒有與越南公路接通、僅有8個能正常開展互市貿易,這與口岸經濟發展很不相適應。要搶抓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建設重大機遇,主動與上級部門對接,爭取把我市口岸、互市點特別是重大園區和一類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和自治區規劃盤子,加快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互聯互通能力,不斷提高通關效率。

大力實施口岸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和擴大開放。嚴格按照《國家口岸查驗基礎設施建設標準》,所有口岸按一類口岸標準建設,重點加快友誼關、憑祥(鐵路)口岸升級改造,加快平而關、碩龍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友誼關口岸擴大開放至浦寨、弄堯通道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愛店、科甲、水口口岸現場和非現場基礎設施,按照“一口岸多通道”的管理要求,加快推進各互市點按口岸查驗設施標準建設。積極推進口岸升格和擴大開放,推動愛店口岸升格儘快通過國家驗收,爭取把科甲口岸、平而關口岸升格為一類口岸,爭取到2020年一類口岸全部升級為國際性口岸,二類口岸升級為一類口岸,條件成熟的邊民互市點(區)升級為對外開放口岸。

大力實施“五大暢通工程”。實施中國—東盟陸路大通道暢通工程,推進南寧至崇左城際鐵路建設並延伸至憑祥,加快推進湘桂鐵路南寧至憑祥段擴能改造,啟動憑祥(鐵路)口岸通往憑祥綜合保稅區二期暨跨境經濟合作區出口加工區鐵路專用線工作,推進憑祥至越南河內高速公路憑祥段改造,打造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實施出邊通道暢通工程,加快崇左—水口、隆安—碩龍等高速公路建設,儘快開工建設崇左至愛店高速公路,爭取一類口岸全部通高速路,加快友誼關貨運專用通道改造升級和浦寨、弄懷兩條貨運專用通道建設,為跨境經濟合作區提供保障;實施出海通道暢通工程,加快推進雲桂沿邊鐵路防城港至崇左至百色至文山鐵路前期工作並儘早開工,推動瀨湍鎮設置貨運站點,暢通西南地區沿邊經崇左口岸至北部灣港口群的鐵路通道;實施沿邊通道暢通工程,推動實施G243龍州至憑祥公路、G219沿邊公路提級改造工程(崇左段),強化與經百色至雲南沿邊公路銜接,加快水口至馱隆中越界河二橋建設,提升口岸、互市點互聯互通水平;實施左江航道暢通工程,大力實施崇左港中心港區瀨湍作業區、崇左港扶綏將軍嶺作業區二期工程、左江崇左(斜塔)至龍州Ⅲ級航道工程等工程,規劃建設水口河、平而河五級航道,推動內陸、沿邊口岸融入珠江—西江經濟帶建設。

三、 加快口岸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培育中越邊境口岸特色產業發展集群

近年來,我市口岸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但調研中發現,我市貿易結構不夠優化、特色產業集群尚未形成的短板問題依然十分突出。要搶抓“一帶一路”南向通道建設和國家推進守邊固邊工程兩大機遇,堅持做大貿易總量與做優結構“兩手抓”,做實做熱做優口岸加工、商貿物流、跨境旅遊三大核心特色產業,加快打造中越邊境口岸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特色鮮明的沿邊開放經濟帶,促進“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轉型升級。

做實口岸加工業。目前我市口岸經濟發展缺乏重點產業引擎,邊境小額貿易和互市貿易比重大,加工貿易規模小、層次低,尚處於典型的“通道經濟”“過路經濟”階段。2017年,全市加工貿易6.6億元,僅佔全市進出口貿易0.5%;全市規模以上貿易加工企業45家,年產值91億元,僅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1%;加工園區承載能力低,大部分加工園區道路、供水、排汙、供電、供氣、通訊、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滯後、配套功能不齊全。為此,要以產業園區為平臺、加工業為核心、項目建設為抓手,千方百計補齊口岸加工業短板。要以產業園區為平臺,全面打造面向東盟進出口加工基地。重點推進廣西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憑祥邊境經濟合作區、中泰產業園、龍州邊境經濟合作區、愛店口岸加工區等加工貿易主體園區建設,完善園區道路、供水、排汙、供電、供氣、通訊、標準廠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園區的綜合承載能力。要以加工業為核心,加快培育特色加工產業集群,重點打造紅木加工業、食品加工業、出口加工業等三大口岸加工業產業集群。紅木加工業方面,引入品牌好、實力強的紅木加工銷售企業落戶,建設廣西—東盟紅木文化產業園,建立紅木傢俱採購、銷售、展示、文化交流、加工、培訓、品牌培育、信息交流平臺等一條龍產業體系,打造全國性紅木產品生產基地和紅木進口加工貿易基地。食品加工業方面,充分發揮口岸及邊民互市點的堅果、水果、水產品等進口資源優勢,重點推進中泰產業園國際果品加工基地項目、中國—東盟(憑祥)進出口水果深加工項目、憑祥(東盟)特色水果小鎮等建設,引進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食品製造企業落戶,加快推進美洋海產品加工、龍州讚美食品加工、憑祥匯隆農副產品加工、大德亞內食品加工、廣西豐泰果業公司和金梧桐、老頑童公司堅果深加工等一批食品加工項目建設;充分利用國檢試驗區政策平臺,加快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試點項目建設,在邊境地區建設生物安全隔離監管、加工、貿易、產業一體化加工區。出口加工業方面,依託跨國勞務合作優勢,主動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建設一批外向型加工生產基地,重點發展新能源、電子產品、摩托車等機電產品、紡織服裝、玩具、鞋包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快形成進出口資源加工產業集群,打造跨國加工貿易平臺。

做熱商貿物流業。目前,我市商貿流通企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全市商貿物流企業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特質不明顯,總體上還處於低水平、粗放型發展階段,處於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過渡階段。尤其是以小型民營商貿物流公司為主,服務項目比較單一,運輸方式主要以公路運輸為主,冷鏈物流發展不完善,使得果蔬、水產品在流通環節中損耗量大,物流成本高。要加快推動與南寧吳圩機場、江河港口和出海港口(北部灣港口)的通道建設,建成以鐵路、公路、空運、水路相銜接的多式聯運物流網。要加快建設以憑祥為中心,龍州、寧明、大新為節點,佈局合理、功能明確、結構優化、分工明晰的邊境貿易市場體系。爭取在崇左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把崇左打造成為“買東盟賣全國,買全國賣東盟”的國際大物流基地。要培育一批大型現代物流企業,加強物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加快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建設,鼓勵物流企業採用新技術和新裝備,加快對現有倉儲、轉運設施、運輸工具、停靠和卸貨站點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造,推進口岸、貨場、物流園區設施現代化。要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加快推進憑祥友誼關、弄懷、浦寨、卡鳳一體化規劃建設,儘快打通對越三條貨運通道,與友誼關口岸、綜合保稅區、中國—東盟水果城等組成陸地邊境最大的商貿物流區;加快推進崇左(東盟)國際商貿物流園、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憑祥物流園二三期工程、中國—東盟(憑祥)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憑祥市邊境貿易貨物監管中心、龍州水口東盟國際商貿城、寧明愛店東盟物流園、大新縣碩龍口岸(巖應)物流中心、扶綏空港物流園等建設。

做優跨境旅遊業。目前中越國際旅遊合作區建設推進工作緩慢,國家有關部門還未正式對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聯檢設施及功能方案、雙方軟圍網建設方案、遊客出入境通行查驗方案等進行確認;中越雙方還未能就合作區利益分享方案、合作區出入辦法等核心問題進行溝通、達成共識,赴越跨境自駕遊、騎遊線路未能常態化運行,導致中越友誼關—友誼國際旅遊合作區、中越龍州—北坡國際紅色旅遊合作區等建設推進緩慢。要推動國務院批覆設立崇左邊境旅遊試驗區,以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為龍頭,以友誼關—友誼國際旅遊合作區、寧明愛店公母山跨境旅遊合作區、中越龍州—高平北坡國際紅色旅遊合作區、中越浦寨—新清跨境旅遊合作區為支點,探索實施旅遊便利化措施,爭取在憑身份證無障礙旅遊、設立免稅店等方面先行先試,推進人員自由來往、購物自由便利、貨幣自由換匯、車輛自由通行,共同打造觀光旅遊、休閒度假旅遊、文化體驗旅遊、商貿旅遊等旅遊產品體系,打造設施無障礙、通關無障礙、服務無障礙、信息無障礙的國際性旅遊合作區。加強中越跨境自駕遊合作,開通跨境自行車騎遊線路,協調越南有關部門簽訂中越兩國跨境騎遊合作協議,落實好越南境內自行車騎遊線路規劃、設置和安全保障,實現自行車騎遊常態化;加快出臺跨境自駕車遊管理辦法,實現跨境自駕遊“一站式”審批,設置跨境自駕車綠色通道,實現遊客及其行李物品、車輛的快速查驗放行,推動跨境自駕遊常態化開展。

四、 加快崇左沿邊開放改革升級,推進一批特色沿邊開放體制改革新舉措

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加快推進沿邊開發開放體制機制改革,爭當沿邊改革排頭兵。但調研中發現,目前我市口岸運行管理體制機制還不夠順暢,地方與聯檢部門之間、聯檢部門相互之間由於行政管理體制問題、溝通協調不夠順暢,導致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三個一”“一站式”等已明文規定的通關模式和旅客自助通道、車輛“一站式”電子驗放服務落實不到位;加上我們一些領導幹部思想還不夠解放、不敢大膽先行先試,還沒能把廣西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憑祥綜合保稅區、憑祥邊境經濟合作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多個國家級平臺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要以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大膽探索、先行先試,謀劃推進一批標誌性沿邊開放體制改革新舉措,打造崇左沿邊改革特色品牌,用好用足用活各項優惠政策,最大限度激發動力活力。

要打造通關體制機制改革特色品牌。加速推進“放管服”改革,理清多個部門重複管理的行政權,完善口岸統籌協調機制,加強地方與口岸聯檢部門之間、聯檢部門與聯檢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建立健全通關便利化工作定期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全方位、多層次、信息共享、分工明確、監督有力、事權集中的新型口岸管理體系。創新口岸通關監管模式,全域推行“單一窗口”“一站式”和“預約式”等通關模式,精簡邊境小額貿易出口“簡單申報”手續,加快推動實施“兩國一檢”通關模式,結合各口岸進出境物流、客流實際,積極推動友誼關等樞紐型口岸實現“5+2”“7×24小時”通關服務,延長口岸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加快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

要打造沿邊金融綜合改革特色品牌。利用沿邊金融改革試驗區政策優勢,探索沿邊跨境金融新模式,推動中國東盟貨幣服務平臺升級發展,爭取在中心城區設立新的東盟貨幣服務平臺,擴大個人跨境人民幣結算,推進與東盟國家跨境人民幣雙向貸款、雙向債券、雙向股權投資業務試點,建立完善互市貿易結算服務中心,籌建崇左市邊貿銀行。

要打造跨境勞務合作改革特色品牌。深入推進跨境勞務合作試點,力爭國家批准跨境務工人員停留時限延長至6個月政策,建立健全跨境勞務進出“綠卡”制度,推進體檢表、停留證、用工證“三件合一”,探索開展跨境勞務人員工傷保險試點,爭取建立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跨境勞務網絡,打造全國跨境勞務合作基地。

要打造邊貿政策創新改革特色品牌。爭取國家出臺邊境小額貿易進口促進政策,將現行的轉移支付調整為即徵即返,把海關代徵的進口環節稅直接全額返還地方和企業,充分調動企業擴大邊境小額貿易進口積極性;爭取國家出臺新的邊民互市貿易管理辦法,把政策的導向從解決邊民溫飽向鼓勵邊民就地致富守邊固邊轉變。鼓勵邊民“抱團取暖”,加入合作組織真正參與互市貿易,在相關稅費方面給予邊民合作組織更多優惠,同時爭取邊民合作組織能夠享受拼車運輸等政策,扶持邊民合作社、互助組發展,促使互市貿易能夠“真邊民、真貿易、真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