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村探鎮九:滕州【大塢鎮】所轄村名的來歷及村史演變

大塢(嶧莊)鎮

(底部留言區可留下您的姓名、村莊、微信號)

大塢

位於滕州西部偏北16.5公里,濟棗公路西側。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此即有村,名大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張氏自山西忻州(今忻縣)徙此,時村中有泉,水濁名烏泉,村名改稱大烏;後以烏字不雅,更為大塢;1949—1956年為鳧山縣治所,1956年至今,歷為區、社、鎮駐地。

東塢

位於大塢東部,濟棗公路東側。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劉、鄧二氏來此,於烏泉東建村,名東烏,明末(1628—1644年),改為東塢。

小劉莊

位於大塢南側,濟棗公路之西。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劉氏由山西忻州(今忻縣)遷來於劉莊之東建村,取名小劉莊。

鄧莊

明洪武二年(1369年),鄧氏由山西省經魚臺遷滕,輾轉數處,於萬曆年間(1573—1620年),來此建村,名鄧莊。

小塢

位於大塢西北1.5公里,濟棗公路南側。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建村,因西北有橋名小白橋,故名白橋村,元至正五年(1345年),知州段氏任期屆滿寄籍於此,改村名為小吳,明末,更為小烏,後因烏字不雅,以塢取代名小塢。

大劉莊

位於大塢西3.5公里,西與崗頭鎮七所樓毗鄰。明洪武二年(1369年),劉氏自山西臨汾經單縣來滕輾轉遷此建村,名劉家窪,後改稱大劉莊。

前崗子

位於大塢西北3公里,小龍河北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仲、劉三氏相繼來此,於河岸高地建村,名崗上村,俗稱崗子;1949年以村中河溝分界,分前後兩村,本村居南,稱前崗子。

後崗子

位於大塢西北3.5公里,小龍河北岸。明洪武二年(1369年),曹、仲、劉三氏相繼來此,於河岸高地建村,名崗上村,俗稱崗子;1949年以村中河溝分界,分前後兩村,本村居北,稱後崗子。

休城

位於大塢東南3.5公里,濟棗公路南側。戰國時期(公元前480-222年),此即有村,名休,為齊邑下之地,孟子去齊居休,即此。漢景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56年),楚元王子劉富封休侯,此為休侯封邑治所,故名休城。

任堂

位於大塢東南2.8公里,濟棗公路北側,原名任家莊。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劉氏由山西省來滕經商居此,沿用原名,1982年,因有重名,更為任堂。

火神廟

位於大塢東南3.5公里,濟棗公路北側。南宋末年(1279年)建村,名復興莊,明萬曆元年(1573年),徐姓遷入,因村前有火神廟,改村以廟名,1966年改為革命村,1982年複稱火神廟。

小黃莊

位於大塢東南3.7公里,北沙河之陽。此地原為黃姓莊園。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趙氏由東陽溫遷此定居,名為黃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小黃莊。

天水

位於大塢東南3.2公里。此處原已成村,名西休城。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趙氏由級索遷入,改名趙家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天水。

石樓

位於大塢東南4公里,北沙河之陽。相傳,本村為石姓所建,名為石樓。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楊氏遷入,仍名石樓。

大市莊

位於大塢東3.5公里。後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特進檢校太師兼待中王公,扶父柩遷葬於此,建廬守墓發展成村,名大榆樹;明萬曆末年(1620年),更名為柿莊;天啟二年(1622年),魏氏遷入,改為柿莊,明末易名為大市莊。

小市莊

位於大塢東2公里。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孫氏由奎子來柿莊西南里許建村,隨成柿莊,明末更為小市莊,1813年稱前市莊,1913年複名小市莊。

戰河

位於大塢東4.3公里。東南與姜屯鎮田園村隔北沙河相望。明洪武六年(1368年),戰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村址近鄰北沙河,故名戰河。

王寨

位於大塢東4.5公里,東北與姜屯大洪疃接壤。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常氏由魚臺常家店遷此建村,名常家寨,亦稱寨裡。隆慶末年(1572年),王氏由西辛安遷入,更為王家寨,今稱王寨。

和福

位於大塢東北2公里,北界嶧莊鄉境。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傅二氏來此建村,何姓為尊傅姓,取名雍(擁)傅村,後兩姓互讓,議為何傅,次以和睦得福之意,改為和福。

東陽溫

位於大塢南偏西3公里,休城至望莊公路北側。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趙氏由趙家坡遷來洋溫東1公里建村,隨稱洋溫,後以方位名為東洋溫,漸演為陽溫;今甘寨、羅寨、尹莊、小李莊、後田莊同屬東陽溫村委會。

姜莊

位於大塢南1.5公里。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姜氏由城關沙窩經馬樓遷此建村,名姜家莊,今稱姜莊。

馬樓

位於大塢東南2公里,濟棗公路南側。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馬氏自焦村來此建村,時蓋有樓房,故名馬樓。

大邵莊

位於大塢南3.5公里,望莊至休城公路南側。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邵氏自望莊邵村來此建村,名邵家莊,1982年因有重名更為大邵莊。

吳樓

位於大塢南4公里,南與級索鎮趙坡隔北沙河相望。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王氏遷此建村,名王家樓;崇禎年間(1628—1644年),宋氏遷入,其居處名宋家衚衕;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吳氏遷此定居,改村名為吳家樓,今稱吳樓。

後嶧莊

位於滕州西北14公里,小龍河之陽,系嶧莊鄉政府駐地。宋代(公元960——1279年),欄旗官李氏來此開挖河道,工成後定居於小龍河之陽,因南有伊莊,隨稱小伊莊;明代中期演為小嶧莊,今稱後嶧莊。

東倉

位於後嶧莊東3.1公里,南鄰姜屯鎮西馬廠。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張氏來此建村,時因荒草遍野,故取村名為荒莊;後為區別村西之荒莊,本村改稱東荒莊,1982年更為東倉。

龍泉

位於後嶧莊東北2.2公里,北鄰小龍河。明代(1368—1644年),王氏遷此建村,因處小龍河及其支流之間,故名中河村;清初(1644—1661年),張氏遷入,改稱張莊,1982年更名為龍泉。

狄莊

位於後嶧莊偏北2.4公里,南鄰小龍河南支流。此處原為楊氏莊園,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狄氏由微山狄堌堆遷來定居,漸演成村,名為狄莊。

耿廟

位於後嶧莊西偏北0.7公里,北鄰小龍河。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狄氏來此建村,因西側有小廟一座,故取村名為耿廟。

前嶧莊

位於後嶧莊東1公里,小龍河南支流南岸。元代(1260—1368年),伊氏來此建村,名伊莊;明中期(1460—1552年),郭氏由山西省遷入,以北望嶧山之名更名嶧莊,後稱大嶧莊,1939年改為前嶧莊。

儉林

位於後嶧莊東1.8公里,東南鄰姜屯鎮境。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儉氏來此建村,名為儉莊,1982年因重名,更為儉林。

西立裡

位於後嶧莊西北2.9公里。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羿、陳二氏相繼定居於此,因東近慄裡村,隨稱慄裡,1937年改為小立裡,1949年更為西立裡。

東立裡

位於後嶧莊北2.9公里,鳧山之陽,北龍河南岸。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張、汪二氏遷此建村,名為立裡。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段氏由小塢遷入,改稱慄裡,後有劉、孔二氏相繼遷來,1937年名大立裡,1949年更稱東立裡。

西橋頭

位於後嶧莊北1.7公里,跨小龍河兩岸。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許氏來此建村,因東有橋頭村,隨稱橋頭,後為區分改為西橋頭。

東橋頭

位於後嶧莊北1.8公里,小龍河南岸。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李氏由山西省遷來龍河虎頭橋西側建村,取名橋頭,明末(1628—1644年),村西又建一橋頭村,本村改為東橋頭。

西倉

位於後嶧莊西北1.6公里,小龍河北岸。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翟、劉、趙氏等相繼遷入,共建成村,時因荒草遍野,故取村名為荒莊,乾隆年間,村東又建一荒莊,本村改稱西荒莊,1982年更名為西倉。

東郝樓

位於後嶧莊北3.7公里,界河南側,東鄰界河鎮徐營。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郝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因建有樓房,故取村名為郝家樓。清初,為區別村西之郝家樓,本村改名為東郝家樓,今稱東郝樓。

西郝樓

位於後嶧莊北3.7公里,界河南側。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數姓遷此聚居成村,以郝姓區村名為郝家樓,後為與其東部郝家樓對應,本村改稱西郝家樓,今稱西郝樓。

任山

位於後嶧莊西北6公里,任山之陽。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王氏遷此建村,名王山莊,既有任姓遷入,改稱任山莊,1949年村分為二,本村偏北,稱任上村,今稱任山。

任前

位於後嶧莊西北6.1公里,北依任山。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王氏遷此建村,名王山莊,既有任姓遷入,改稱任山莊,1949年村分為二,本村偏南,稱任下村,1970年,更為任前。

池頭集

位於後嶧莊西偏北7公里,界河北岸。元代(1260—1368年),此處既已成村,名十里杏花村,一度稱為萬安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馬氏自山西洪洞縣遷入,因村中有泉水彙集成塘,且設有集市,故更村名為池頭集。

洪山口

位於後嶧莊西北7.2公里,北鄰鄒縣境。明中期(1460—1552年),邵氏來染山東南麓建村,名老牛腰,1958年改稱老龍腰,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於氏遷來爺孃廟旁建村,名染山廟,1949年更為于山,清中期(1733—1822年)。周氏由姚莊遷染山南麓建村,名周山,三村為一個行政村,名洪山口。

望鳧

位於後嶧莊西偏北6公里,濟棗公路穿村而過。明初(1368—1398年),張、王二氏遷此建村,因王氏居官,村稱王府,後改望鳧,清嘉慶年間更為前望鳧;清初(1644—1661年),趙氏來望鳧莊北側建村,名後望鳧,同期,另一趙氏由土山來望鳧莊西建村,名西望鳧,後有王氏來望鳧西南建村,名西南望鳧,嘉慶年間(1796—1820年),屈氏遷望鳧莊北建村,名屈莊,五村為一個行政村,名望鳧。

西土山

位於後嶧莊西北5.9公里,北依土山。明代中期(1460—1552年),劉、趙二氏來此建村,以近之山名稱土山莊,1982年更名為土山。

楊林

位於後嶧莊西北4.8公里,界河之陽。清中期(1733—1822年),楊、刁、馬等氏遷此,為楊家護林,漸至成村,名楊家林,今稱楊林。

西韓莊

位於後嶧莊西北4.6公里,界河之陽。南宋時期(1127—1279年),韓氏遷此建村,名韓家莊;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朱氏由徐州遷入,後更名為西韓莊。

單莊

位於後嶧莊北4.8公里,北依大山,南近界河。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單氏遷至大山坳建村,名大山村;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村毀於山洪,乃遷移至山前今址,重建新居,取名單莊。

東韓莊

位於後嶧莊北4.7公里,界河北側。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韓氏遷此建村,名韓家莊,後為區別村西之韓家莊,本村稱東韓莊。

雷山

位於後嶧莊西北5.9公里,雷山南麓。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趙、朱二氏遷此建村,因北依雷山,名雷山莊,今稱雷莊。

滿連莊

位於後嶧莊西北3.4公里,界河南側。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數姓遷此建村,時野生馬蘭遍佈,故名馬蘭莊,後漸演為滿連莊。

袁村

位於後嶧莊西5公里,濟棗公里東側。後唐長興年間(公元930—933年)建村,名漢園,亦名漢疃;後袁氏由河南陳州經青、兗、二州於洪武二年(1369年)遷來,改村名為賢莊,不久有改為袁家莊,1949年更為袁村,村內現分為袁北、袁前兩個村民委員會。

兩水泉

位於後嶧莊偏北2.8公里,小龍河北支流橫貫村中。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徐氏自山西省遷來涼水泉西側建村,村以泉名,後漸演為兩水泉,現村內設有兩水泉東、西、南三個村民委員會。

牟莊

位於後嶧莊西北4.6公里,界河南岸。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韓氏居此,不久徙出,繼有牟、段、董等氏遷來,議取村名為牟莊。

苗莊

位於後嶧莊西北4.1公里,界河南岸。明代中期(1460——1552年),苗、裴等氏遷此建村,取村名為苗莊,沿用至今。

柳園

位於後嶧莊西北3.3公里。相傳,元代此處既有村莊,名東、西莊戶頂,明初毀於戰火;清順治十年(1653年),姜、何二氏遷此故址建村,名柳園,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胡氏遷入,更為胡樓,1982年因重名,複稱柳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