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此地200萬人口宣布獨立建國,自製文字,被世界最強軍隊征服

趙匡胤建立的北宋王朝,並未像漢朝、唐朝那樣,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北宋王朝是我國曆史上版圖最侷促的統一的中原王朝,南宋的版圖比北宋還要小,南宋是一個偏安東南一隅的王朝,在兩宋時期,與宋王朝對立的政權有遼、金、西夏、大理、西遼、元等等,今天我們要重點講的就是與北宋王朝對立的西夏政權。

西夏的正式國號其實是夏、大夏,而非西夏,如同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一樣,自稱是漢,而非蜀漢,因西夏政權位於我國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中原的西北方向,為了與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夏朝、大夏相區分,史稱“西夏”。

中國此地200萬人口宣佈獨立建國,自制文字,被世界最強軍隊征服

西夏政權是由党項人建立的,党項人是羌族的一支,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也有密切的淵源關係,党項人原來居住於松潘高原一帶(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為中心的區域),唐高宗年間,中國有一個強大的吐蕃政權崛起,後來,吐蕃政權控制了青海湖周邊地區,並佔據了河西走廊,党項人被迫遷徙至陝北一帶居住,從此,党項人的根據地由四川一帶轉移至黃河中上游地區,唐朝末年,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率領軍隊進入關中地區,參與平定黃巢之亂,屢建戰功,被唐僖宗封為夏州節度使,賜姓李,領有銀州、夏州、綏州、宥州與靜州等地,與此同時,李思恭也晉升為夏國公,在唐朝後期,夏州節度使實際上是位於陝北地區的一個藩鎮。

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陷入混亂的狀態,夏州節度使先後向北漢、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稱臣,仍然維持與中原地區的君臣關係,而不敢貿然自立,後唐時期,唐明宗曾一度想削掉夏州節度使,但由於夏州節度使李彝超成功擊退了後唐的軍隊而未獲成功。

北宋王朝建立以後,夏州節度使李彝殷向趙匡胤稱臣,並與宋朝組建同盟關係,共同對付北漢,後來,宋朝平定了位於南方的各割據政權,完成了局部統一,於是就有意削掉夏州節度使,希望把夏州節度使所管轄的夏州、銀州等地納入版圖,宋廷迫使李繼捧交出其所轄之地,當宋朝收復夏州的願望即將實現之時,卻遭到了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的頑強抵抗,李繼遷率領部族逃往夏州以北的地方,起兵反宋,勢力日益強大,據有銀、夏等地,李繼遷採取聯遼抗宋的策略,以求自保,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遼聖宗冊封他為夏國王,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李繼遷在據有夏州、銀州等地之後,又將勢力範圍擴張至河西地區,還攻下了靈州(今寧夏靈武縣),並改靈州為西平府,宋朝對李繼遷圍追堵截的策略宣告失敗,至宋真宗時,轉而默認了其割據一方的地位,任命李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

李繼遷死後,由其子李德明繼位,夏景宗(李元昊)時,李繼遷被追尊為夏太祖,李德明則被追尊為夏太宗,但是,在李繼遷、李德明當政期間,夏州節度使並未正式立國。

中國此地200萬人口宣佈獨立建國,自制文字,被世界最強軍隊征服

李德明在位期間,表面上同時臣服於宋、遼兩大政權,但仍然繼續向西發展勢力範圍,攻佔了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瓜州(今甘肅瓜州縣)等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地區,與此同時,李德明還營建了靈州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和靈州西平府(今寧夏靈武縣)的城防設施,懷遠鎮後來成為了西夏的東京興慶府,西平府後來成為了西夏的西京西平府。

中國此地200萬人口宣佈獨立建國,自制文字,被世界最強軍隊征服

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的長子李元昊繼位,李元昊繼位以後,西夏的疆域東到黃河,西至玉門關,北達大漠,南抵蕭關,面積約為70多萬平方公里,其所轄範圍內,人口大約為200多萬。

李元昊在位期間,不再滿足於向宋、遼稱臣,而決意走向獨立建國的道路,為此還特意恢復了党項族的舊俗,頒佈禿髮令,以示西夏風俗與中原地區的區別,李元昊還命令野利仁榮仿照漢字創制了西夏文,西夏文在西夏被稱為“國書”,是西夏政權內部的官方文字。

北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是為夏景宗,建國號為大夏,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以興慶府為東京,西平府為西京。

在李元昊當政期間,西夏雖然有意恢復党項舊俗,但在典章制度上仍然學習宋朝,積極走向漢化。

中國此地200萬人口宣佈獨立建國,自制文字,被世界最強軍隊征服

李元昊稱帝以後,自然不會獲得宋朝和遼朝的認可,但是,李元昊非常霸氣,不待宋、遼派兵來征伐,自己主動與宋、遼開戰,先後與宋朝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地,展開大戰,宋軍敗績,宋軍雖然在軍事上一敗塗地,然而,因常年的戰爭,西夏也開始國力不支,境內反戰情緒高漲,李元昊不得不向宋廷請和稱臣,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宋、夏達成和議,西夏向宋朝稱臣,但宋朝每年需要賜給西夏白銀7萬2000兩,絹15萬3000匹,茶3萬斤,宋朝雖然表面上獲得了優勢地位,但實際上卻被迫每年付給西夏很多財物,加重了自身的財政負擔。

宋、夏和議達成之後,西夏與遼朝又展開了大戰,公元1044年,遼興宗率90萬大軍,渡過黃河,征伐西夏,遼軍長驅直入,但是,李元昊採取了誘敵深入,堅壁清野的策略,待遼軍疲勞之際,李元昊展開反擊,遼軍大敗,遼興宗差點兒被俘虜,僅以數騎突圍。

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李元昊死,其子李諒祚繼位,是為夏毅宗,但夏毅宗繼位之時,只有一歲,由母后攝政,遼興宗認為一雪前恥的機會來了,於是在1049年,兵分三路攻打西夏,經過幾次戰鬥,遼軍取得勝利,俘虜了李諒祚的嫡母及其臣屬,西夏被迫向遼稱臣,遼也無力攻破西夏,雙方和好。

中國此地200萬人口宣佈獨立建國,自制文字,被世界最強軍隊征服

北宋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至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西夏在我國的西北地區立國長達180多年的時間,期間雖有臣服於宋、遼、但宋、遼從未在西夏境內進行過實質性的統治,南宋時期,女真人建立的金朝,雖然強盛一時,但也未能將西夏納入其版圖,在這180多年的時間裡,西夏正是利用中原地區混亂的形勢,採取靈活的攻防策略,時而臣服於宋,時而臣服於遼、金,並佔據境內的有利地形,取得自立地位,直至蒙古帝國崛起之後,成吉思汗才率領軍隊攻滅了西夏政權,而蒙古軍隊號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橫掃亞歐大陸,三次西征,遠征至歐洲的匈牙利、波蘭等地。

元、明、清時期,原來西夏政權所統治的範圍,相繼被中央王朝設置行省、府、州、縣加以管轄,党項族後來也逐漸消失,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

《三國演義》裡有“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話語,北宋、西夏、遼可以看作是一次三國鼎立的局面,然而,西夏政權在西北一隅建國180多年,時至今日,只剩下了一些斷壁殘垣,連西夏文也變得難以辨認,西夏政權從建立到覆滅,似乎在訴說著一個道理,統一才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是大勢之所趨,是人心之所向,而對峙則是暫時的,必將被歷史的潮流所湮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