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這個地區將關停取締5000家「散亂汙」企業

能否避免“一刀切”,是地方政府在此次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中面臨的一大考驗。近日,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工作將於5月底前全面啟動。已組建的6箇中央環保督察組將

陸續進駐河北、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江西、河南、廣東、廣西、雲南、寧夏等10省(區),對首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並針對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領域開展專項督察。

本輪“回頭看”的一大看點是重點查處“表面整改”、“假裝整改”、“敷衍整改”等生態環保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生態環境部明確要求禁止環保“一刀切”行為,絕不允許說一套、做一套,絕不允許得過且過、敷衍應對,絕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與此同時,被督察地方黨委和政府也要加強對環保“一刀切”問題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嚴肅問責。

緊急!這個地區將關停取締5000家“散亂汙”企業

​ 為防止一些地方在督察進駐期間不分青紅皂白地實施集中停工停業停產行為,影響人民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生態環境部專門研究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要求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

環境治汙需要鐵腕執法,但所謂“鐵腕執法”,並不意味著可以不分青紅皂白,對企業“一關了之”。早在2017年8月,環保部就明確表態,“所謂‘一刀切’,從來就不是環保部的要求。”當年12月,國家環保督察辦負責人也表示,“一刀切”的方式應對督察,這是對中央環保督察的“高級黑”。

官方三番五次表態反對“一刀切”,甚至專門出臺禁令,從側面可看出問題的嚴重性。近日,東莞市就對外宣佈,將關停取締5000家“散亂汙”企業。現實中,以產業劃線,如涉及化工、鑄造、製藥等行業,或以區域設界,如在特定時間汙染嚴重地區,實行環保管控“一刀切”的做法,可謂比比皆是。

緊急!這個地區將關停取締5000家“散亂汙”企業

​ 環保“一刀切”看似簡單省事,見效也快,但這種“株連式”的執法背離了法治的基本原則,誤傷了守法企業。排汙達標,守法經營企業成為關停的對象,其結果必然是“逆淘汰”——如果一個企業花大代價治汙,或認真按環保要求整改,卻依然逃不過關停的命運,那麼,誰還願意在環保上花錢,誰還會去花大力氣去治汙?

打擊環境違法,固然需要雷霆手段,但環保部門也需要恪守法律的邊界,讓汙染企業無處可逃的同時,也讓守法企業安心生產。在治汙中,不僅那些排汙達標,合法經營的企業,不能被株連。即便對存在違法排汙的企業,也要留有一定的餘地,給予整改機會,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在嚴重汙染等特殊時期,需要企業作出犧牲,停產限產的,政府也要給予相應的補償,而不能總是讓企業當冤大頭。

這次生態環境部《意見》明確要求:對於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不得采取集中停工停產停業的整治措施;對於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應當根據具體問題採取針對性整改措施。“禁止層層加碼、避免級級提速”,都很有針對性。

環保“一刀切”,不僅損害企業利益,危及執法公信力,也對於社會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沖擊。“一刀切”之下,許多被戴上“高能耗”、“高排放”帽子的企業被大批關停,造成原材料供應緊張,價格飆漲。原料藥就是其中典型一例,環保壓力之下,許多藥企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建設治汙設施,但有些地方要求,藥企無論達標與否都不能生產,一關就是幾個月。大規模停產限產的結果,是原料藥的價格普遍大幅上漲,有些原料藥還一度出現斷供危險,危及患者的正常用藥。

從對汙染的姑息縱容,到環保“一刀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一刀切”的實質,是權力的濫用,這種權力濫用的危害,恐怕比汙染的危害更嚴重。生態環境部的《意見》將環保“一刀切”納入督察範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今後對待環保“一刀切”,也會像對待汙染一樣,實行零容忍。

緊急!這個地區將關停取締5000家“散亂汙”企業

​ 其實對於“一刀切”做法,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就曾表示,“這種情況總體上不普遍,今後不僅是糾偏,還將及時追責問責,絕不允許這種亂作為損害中央環保督察的大局。”

毫無疑問,絕不能讓“一刀切”扭曲環境治汙,絕不能讓“一刀切”抹黑環境督查,誰敢打著環保招牌行違法亂政之實,就必須讓他付出沉重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