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在中国骂房地产,跟在美国骂种族歧视一样,已经是一种政治正确了,不管是官媒党媒还是民间自媒体,只要今天这一版凑不出内容了,骂骂房地准没错。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你骂我,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我;你了解我后,就一定会打我

可不管你怎么骂,房价还是一路蹿升,连头都不回。而我们自己骂完了街,抹完嘴上的吐沫星子,转身就进了售楼处——盘算着手里的钱够不够再来上一套。

——为什么大家天天骂房地产,政府还时不时搞个限购,房价还是一骑绝尘?

——这两千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怎么变化的?房价的本质是什么?

——如果没了房地产这个“大恶人”,中国制造业就能大团圆了吗?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西周时代,一个叫矩伯的人用两块玉,一件鹿皮披肩和一条花围裙,换了另一个叫裘卫的人一千三百多亩地。

从此,一个叫房地产的江湖诞生了。

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这个江湖一共就发生了两件事:涨价和限购。

西汉时期,集体主义和理想化的色彩还很浓,宅基由政府统一分配,一户一房。为了严格限制土地兼并,遏制贫富差距,政府还出台了历史上第一个限购政策,叫做“不比其宅,勿许。” 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想买二套房,只能买邻居的,如果隔壁王大妈和李大爷都不卖,对不起,您还是在自己家里继续凑合住吧。所以西汉的住房交易很少,房价也很便宜,一个最底层小公务员的收入,三两年就能在大城市里买一套小户型。

东汉开始,中央政权衰落,限购形同虚设,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层固化,房价也跟着一路飞涨。到了南北朝时期,房价已经是一般居民收入的几千倍!这比今天的北上广深夸张多了吧……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唐朝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大力遏制豪门大族,重新开始执行限购。“天下诸郡,应有田宅产业,先已亲邻买卖。”,就是说你要买一个人的房子,不但房主要同意,连房主的亲戚和邻居也必须同意,否则无效。这个限购政策维持了一百多年,房价逐步回落,到了盛唐时期,大概只花相当于现在的40万元左右,就能在首都长安买一栋大别墅了。

中唐以后,藩镇和豪门日益强大,中央限购政策再次执行不下去,房价又开始抬头。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长安漂”白居易的故事吧:

白居易少年得志,二十八岁中举,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二岁在中央办公厅上班,官拜“校书郎”,处级干部,负责校对各种红头文件,工资每月一万六千钱,在当时也不算低了。

他在长安东郊租了四间茅屋,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又养了一匹马代步,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这样每月的开销是七千五百钱,剩下八千五百钱都存起来买房用。但是在当时,存钱永远没有房价涨的快,白处长存了十年,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

后来他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就跑到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买下一处房子,平时住在单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

看着眼熟不?郊区买房不住投资用,在城里租房上班,跟现在北上广的白领差不多吧……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宋朝崇尚市场经济,干脆不再限购,加上两宋经济繁荣,房价继续急速飙升。当时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如果在首都开封买房的话,要不吃不喝攒钱260年左右才可以!如果不是富二代,连苏东坡、欧阳修这样的名士也买不起房,只好跟白居易处长一样租房住,做一个“封漂”了……

元朝靠杀戮建国,十室九空,无主的房子都归了公,国家手里房子太多,于是就给各级官吏都分了福利房。但是很多蒙古人跑到江南做了官后,嫌分到的公房太小,就出去借住或购买民房。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常强拿强要,而且还强奸杀人,民怨极大。元世祖忽必烈为了防止这些蒙古官员惹是生非,干脆出台政策,禁止官员买房,只允许住在国家分配的福利房里,于是房价开始回落。

明清两代,随着中央集权越来越严重,官员受贿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那个时候官员受贿的花样太多,尤其是低价买房这种事,你根本就没法查。既然查不清,干脆就都给你算受贿,所以国家规定所有官员,只要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就默认你是贪污,就摘你的乌纱帽,打你的屁股。在这个政策下,房价继续下降,明朝开始时一个最底层公务员不吃不喝不贪污,还要10年才能攒够房钱,到清朝时两年就够了。

古代买房都是全款的,到清朝末年才开始出现抵押贷款买房,到了民国就有了按揭贷款买房。民国前期,也就是大军阀袁世凯时代,房价还是比较便宜的,北京二环里一百平米的房子,大概相当于今天六万元就能拿下。等到了革命元勋蒋介石时代,买米都要扛一麻袋钱,买房就只能呵呵了……

但是这两千多年里,无论房子是贵是贱,好像房价从来没有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你也从来不见唐宋八大家因为买不起房子而写文章骂街的。

事实上,房价是在最近20年才成为社会问题的,那么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把房地产变成了屠尽天下高手的“大恶人”的呢?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这要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经历的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急速的工业化。

工业和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农业社会自给自足就可以维持,而工业社会需要大范围的协作才能运行起来。要大范围协作,就要有一个基本的工业体系,但是建立这个体系的初期要花钱的,而且是很多钱。

一个是靠抢,一般以战败和帝国体系崩溃收尾,比如英国、法国、德国、二战前的日本;

一个是靠借,一般以金融危机和经济崩盘收尾,比如韩国、新加坡、二战后的日本。

而对于当时年轻的中国来说,这两条路都走不通。

首先中国建国的时候,全球和平体系刚刚建立起来,人心思安,明抢是不可能的。

同时,我们又被整个西方阵营孤立,唯一能给我们输点血的就是苏联,俄国人从来都是个穷亲戚,所以我们也借不来多少钱,这条路也不通。

既然没有外部输入的增量,我们就只能调整内部存量的结构,实行计划经济。

建国之初,我们依靠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剪刀差,把农业部门的能量源源不断的掠夺(输入)到工业,私人不愿意投资,我们就成立大量的国有企业,以全国人民吃不饱饭为代价,才建立起一个基本的工业体系。

当时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只有中国实现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就是因为他们一上来就搞市场经济,卖农产品和矿产资源来钱最快,没人愿意投资工业,连基本的工业体系都建不起来,最后只能沦为农业国和资源输出国。而中国正是因为当初的计划经济打下了工业体系的底子,后来才能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计划经济这东西,就像任我行的吸星大法,表面上威力无穷,但是反噬也非常厉害,早晚是要出大问题的。

总之,当整个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之后,计划经济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农业部门无法长时间的承受这么大的剪刀差。到60-70年代,整个农业和轻工业部门已经濒临崩溃,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整个80年代,我们都在努力恢复普通商品的生产,放开农产品价格,放开轻工业品管制,就是要消化二十多年计划经济的反噬。

大部分国家的房价都是随着工业化而上涨的,而中国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房子都是国家的,不能买也不能卖,这就把房地产的问题一直拖到了下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高速的城市化。

90年代之后,中国城市化的步伐开始加快。这里要说明一下,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两件事其实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导地位不同而已。

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区别,其实就在于背后的公共服务,农村都是各扫自家门,而城市因为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和协作,需要非常多的公共服务来支撑。

国外的城市普遍来源于“市”,先有集市贸易,而后形成城市。而中国的城市普遍来源于“城”,就是依靠政府行政规划硬建起来的,比如石家庄、合肥,都是这种城市,这是计划经济的惯性决定的。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城市与行政级别挂钩,自然是地盘越大越好,所以咱们中国的城市化普遍都是摊大饼,中心城区没建好就去造各种卫星城了。

这种人造出来的“城“,要提供公共服务,就需要大量新的基础设施,而这些设施的投资期长,回报慢,私人是肯定不愿意做的,只能有政府来主导。

那么问题来了,哪个政府来主导呢?

按照国际惯例,工业化一般由中央政府主导,而城市化由地方政府来主导。

但是这个惯例在中国实现不了,因为地方政府没钱。

长期的计划经济惯性,赋予了中央政府强大的行政力量,并使得它在90年代初与地方政府的分税制博弈当中胜出,拿走了大部分财政收入。

如果光是这一次分税,其实问题还不大,问题出在分税制的长尾效应——省级财政“二次”集中财力、市级财政“三级”集中财力,层层效仿。收钱容易办事难,财权逐步向上集中,事情逐步向下摊派,导致基层政府既没钱还要干一大堆事,只能向当地企业和居民收费、摊派和集资。

所以有时我们看一个政策的好坏,不要光看它本身逻辑是否正确,还要看它的长尾效应是什么。

二十年分税的结果,争项目、争资金、跑贷款、忙举债几乎成了所有基层政府的必修课。

地方政府要负责城市化建设,但是手里却没钱,这不是欺负傻小子吗,他们也不干。所以中央政府在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同时,开始了房改,就是为了给地方政府留个钱口子,从此中国就开始了二十多年的土地财政时期。

这里要说明,今年看起来万恶的土地财政其实当时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在当时中国落后的金融体系下,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融资时一种非常好的信用工具。

地方政府通过出卖土地,把未来70年的收益提前一把兑现,融到当前发展所需的资金,然后投入城市的公共服务建设当中去。

而你购买了土地和房产,就相当于买了这个城市的股票,回报来自于这个城市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后带来的溢价。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所以中国楼市的本质一直都不只是商品,更是融资的信用工具,它的价格取决于你对这个城市未来公共服务的想象空间,跟房子本身的价值没有关系。

我们老说中国股市长期低迷,楼市却一路狂奔,所以得出结论说房地产吸走了实体经济的钱,这其实是不讲理。

首先中国实体经济差是因为自己干的太烂,加上外部需求又不足,工业的投资边际收益递减。如果不能创造出足够的需求,就算没有楼市,理性人也会把钱拿出来投资别的东西,可能买古董、可能买黄金、也可能买比特币,鬼知道。

所以即便没了房地产,中国的制造业该是什么鸟样还是什么鸟样,制造业的从业者要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房地产。如果你的木匠活干的太烂没生意,就别去赖旁边的花匠生意太好。

其次,中国的楼市跟美国的股市一样,一定程度能起到藏富于民的效果。如果你把北上广深的房产看成“北京股”、“上海股”、“广州股”和“深圳股”,把楼市看成股市的一部分,就会发现这二十年中国的股市其实再好不过了。大量的普通人也是在最近这些年,因为持有房产而获得了财富,虽然好像只是纸面财富,但这会提高一个人的安全感,从而让他敢于去追求更高的消费。

应该说所谓中产阶级消费升级,就是来源于房地产给人带来的财富幻觉,有房子心里有底,人们才敢大量消费的。所以如果没有房地产,中国的制造业今天绝对只会更差。

土地财政和房地产本身并没有错,错在很多地方政府把融资当成了自己的收益。

融资的本质是负债,你融到了多少钱,就等于欠购房者多少公共服务,你必须要投入进去,替城市股民们把这个想象中的收益兑现。

而现在我们觉得房价虚高的原因,不是因为房子超过了水泥块的价格,而是因为政府没有创造出与房价等值的公共服务来,他把土地融资当成了自己的收益,拿去开辟各种“新城”,胡乱花掉了。

还有,虽然我们现在都说房价太高了,但我敢打赌,中国一套房子都没有的,睡大街的人并不多(我指的是包含未来能继承到的房产)。

但是你为什么还觉得房子贵呢?

是因为你不想跟父母住,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或者是你出去上学和打工之后,想留在大城市生活,而大城市的房价是出生在小城市的你承受不了的。

你憎恨房价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你没地方住,而是因为它阻断了你追求上一个阶层更好生活的阶梯。

这就涉及到中国现在所处的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阶层固化。

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中国现在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阶层的固化。

前一段有个比较热的说法是“中国即将分层,你处于哪一层”,这个其实不太准确。

动物生而平等,人却从来不是,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都是分层的。

中国当前真正的问题不是分层,而是各个层级之间的断裂和固化。

一个有活力的社会,虽然也分层,但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你聪明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中国古代是靠科举实现这个功能,建国以后一直到2015年之前,这个层级都可以通过知识,通过努力来跨越。但是从2016年开始,“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能打洞”这个趋势就很明显了。作为一个平民的孩子,不要说登上天子大堂,你连个县长都不太可能当上。

前不久看了个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其间主持人问现场的学生,有多少人有钢琴之类的艺术特长,200多个人里,有180多个人举手。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艺术特长的培养,至少要城镇以上的家庭才能够负担的起,这意味着中国最顶级的高校里已经基本没有农村的学生了!

整个中国社会正在急剧的断裂开,阶层之间的通道即将关闭,这一次分化之后,你属于哪个阶层,可能世世代代就得在这个圈子里混了。

社会阶层大断裂时,房地产是唯一的一张船票。

从西周到汉朝从唐宋到今天的房地产发展历程

两个人可能智商、体力、长相都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因为今天你们拥有房产的城市不同,未来你们的社会地位之间就会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换句话说,今天你在房价什么水平的城市拥有房产,将决定未来你和你的后代属于社会的哪一个阶层,而且可能再也无法改变了。

很残酷,很不愿意承认,但这是事实。

今年只要有人问我要不要买一线城市的房产,我都告诉他,一定要买,砸锅卖铁也要买。因为房产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投资品,它现在已经是通向未来阶层的船票。你只有拼命抓住上一个阶层的入场券,才能避免世世代代被甩到下一个阶层去。

2017年,大城市将继续从小城市吸走大量资金,“穷天下而富北上广深”的效应会更加明显。一线城市房价会继续上涨,三线城市将开始长期滞涨,剧烈的马太效应将发生,大城市的富人愈富,小城市的穷人愈穷,整个社会将开始真正迎来建国以来第一次彻底的撕裂。

不是我们竞争不过,而是我们连跟人家竞争的资格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