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合稱“五大名窯”。在此其中,由於燒造傳世哥窯瓷器的窯址至今尚未被發現,致使學術界對哥窯有諸多說法。傳世哥窯瓷器一般太色較深,釉色請回、粉青、米黃等,釉層凝厚如脂,釉面潤澤如酥,而且基本都開有大小、深淺不一的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高13.8釐米,口徑2.5釐米,足徑4.5釐米。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微垂、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油潤且佈滿黑、黃兩色大小相間的紋片。圈足內滿釉,呈黑褐色。此瓶堪稱傳世哥窯瓷器中工藝特徵鮮明突出的佳作。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高14.2釐米,口徑2.2釐米,足徑5.4釐米。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微垂、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潤,滿布黑色大開片紋、黃色小開片紋。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此瓶造型端莊典雅,釉面油潤泛酥油光,且佈滿“金絲鐵線”,足牆淺而上寬下窄,內牆呈斜坡狀,手捏無法提起,可稱傳世哥窯瓷器中工藝特徵突出的代表作。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灰青釉貫耳壺

高14.8釐米,口橫4.8釐米,口縱4.1釐米,足橫5.4釐米,足縱4.8釐米。瓶橫切面呈橢圓形。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潤澤,佈滿黑、黃二色大小相間的開片紋。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米黃釉貫耳壺

高17.2釐米,口橫4.7釐米,口縱4.4釐米,足橫6.7釐米,足縱5.5釐米。瓶橫切面呈橢圓形。撇口、長粗頸、鼓腹下垂、高圈足微外撇。頸部飾兩道凸弦紋,兩側置管形貫耳。通體施釉,釉色灰青,釉面溫潤,佈滿細碎的開片紋。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鐵褐色。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此瓶造型仿古青銅器,古樸端莊,釉色、開片、胎色等工藝特徵突出,是傳世哥窯瓷器中的代表作品。造型摹仿古代青銅器是哥窯瓷器常見的現象。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米黃釉貫耳八方扁壺

高14.9釐米,口橫4.8釐米,口縱4釐米,足橫4.8釐米,足縱4.5釐米。壺作八方形,撇口、束頸、垂腹、高圈足。頸部飾兩道凸弦紋,兩側對稱貫管形貫耳。通體施米黃色釉,釉面佈滿細碎開片。片紋有兩種,一種深且長,呈黑色,一種淺而斷,呈黃色。這是典型傳世哥窯瓷器“金絲鐵線”的特徵。圈足端不施釉,呈鐵黑色,外底有一處縮釉。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灰青釉海棠式爐

高7.8釐米,口橫14.6釐米,口縱12.5釐米,底橫7.4釐米,底縱6釐米。爐呈四瓣海棠式。折沿、撇口、斜壁、平底,底下承以四個如意雲頭形足。通體施灰青釉,釉面有黃、黑兩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內底有五個圓形支燒釘痕。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灰青釉雙耳三足鬲式爐

高5.2釐米,口徑7.9釐米,足距5.4釐米。爐圓唇、束頸、扁腹、三乳足。口上兩側對稱置環形耳。通體施灰青釉,釉面有黃、黑兩色開片。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灰青釉罐

高7.8釐米,口徑4.7釐米,足徑4.2釐米。罐唇口、短束頸、豐肩、肩一下漸收斂、圈足。通體施灰青釉,釉質滋潤。釉面佈滿灰黑色開片紋,開片舒朗。圈足端不施釉,呈鐵黑色。口沿一週釉層較薄,映出紫黑色胎體,形成“紫口”特徵。此罐屬於清宮舊藏,曾被收藏於太極殿。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南宋哥窯灰青釉葵口盤

高4.1釐米,口徑18.7釐米,足徑6.7釐米。盤六瓣葵花口、淺弧壁、圈足。通體內外和圈足內均施釉,釉色灰青,由於釉層較厚,致使葵口較淺,不甚明顯。足端無釉,呈黑褐色。器物整體造型規整,釉面瑩潤。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清朝石灣窯月白釉塑貼蟠螭紋蒜頭瓶

高33.5釐米,口徑4.3釐米,足徑10.3釐米。瓶口呈蒜頭形、細長頸、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撇。頸至肩部塑貼兩條蟠螭,曲體上仰,四肢平伏於頸、肩部。通體施月白色仿哥釉,釉面開黑灰色細碎片紋。足端無釉,呈醬褐色。

金絲鐵線——故宮裡的傳世哥窯

“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在陶瓷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哥窯胎多紫黑色、鐵黑色、也有黃褐色。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色以炒米黃、灰青多見,釉面大小紋片結合。為區別於明、清文獻中所記載得哥窯(龍泉章生一窯),宮中名為“哥窯”的傳世品,後世鑑賞家稱其為“傳世哥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