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见】CEO与CHO的关系



在中国HRD CLUB京津冀地区成立大会上,就主题设计者而言,南开大学商学院几位嘉宾演讲,给我印象最深的分别是方正集团CEO谢克海(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转型)、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原滴滴原副总裁)陈炜(认知升级),以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王辉(中国式领导力的辩证思维),华夏基石咨询董事长彭剑锋(人力资本管理趋势与洞察)。

人均不超一小时的精彩演讲,从洞见到使命,从趋势到研究,内容很浓缩,却能检验嘉宾们思想领导力(THOUGHT LEADERSHIP)的场域效应。整个会场聚焦人力资本话题,与会者共鸣与反响热烈。

会后探讨之余,我觉得这些丰富的主题,或许可从中摘取一个横截面,尝试从CEO与CHO的关系来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解或看法:

首先,相对于CEO而言,CHO角色或为宰相,或为业务伙伴,或同为OFFECER(战略伙伴), 最终的战略决策权仍然在CEO。只不过在今天,无论作为幕僚还是核心决策成员,均要求CHO兼顾从人到组织,从过程到结果,以及内外部视野的平衡。

为何CEO与CHO关系成为热点?我想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更加注重未来,更加注重战略导向,更加需要从容应对复杂和不确定性,理论上人力资本应该起决定作用;然而,在技术、财务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现实选择中,很多CEO首选的依然是技术与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管理的引领性未必放在第一位。于是,类似的悖论触发凸显了CHO的价值空间。

过往,CHO们也许沉浸于管理过程太久,难以为产出实现类似CFO的标准定价。此外,潜能价值破局的另一面,则是CHO的领导力是否有超越性,是否能够得到获取CEO的尊重。

问题在于,假设CHO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人力资本管理大师尤里奇近年来设置的完美标准(该标准为HR设置了许多项能力),就已经和CEO没有什么太多区别了(即合格的CHO也就是一个CEO)。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企业成功从根源上定义为人力资本驱动,那么在尤其强调文化价值观的今天,CHO们已经占据人力资本与价值观管理得天独厚的入口(得益于认知升级或重新定义带来的人性关怀及成长的关注)。这样,达标的CHO能否成为组织/行业的第二精神领袖,乃至与CEO并列的精神领袖?(即便直到今天,无论政委角色或顶尖CHO,也难以和伟大CEO或创始人相提并论)

好在,互联时代为HRO放大了个人品牌及跨界影响力:未来的CHO离职后,也有可能成为原组织的精神领袖之一,成为原公司思想领导力的一部分。这部分体现于CEO与CHO的良性博弈,举其中一个例子:如外部咨询顾问承担CHO职责进入组织,发挥引领组织变革及CEO教练的引领作用,直至成就企业家或CEO的绝对第一精神领袖地位。接下来,有更多抱负的CHO功成身退,可以考虑在组织边界外发挥作用。

然而,两者关系更取决于CEO人格及固有的组织文化。在君臣关系的权力文化里,CHO与CEO的关系却容易沦落为“二人疯”(引自管理思想家曼佛雷德提出的概念)状态:CHO处于在被CEO控制与对其依恋幻想的互动局面,倾向于讨好CEO而提出远离真相的决策支持。在这样的组织中,除非CEO真正伟大,要摆脱“二人疯”陷阱,CHO必须在思想/人格上具备超越性或引领性,以及足够的勇气。

看来,CEO与CHO的良性互动是CHO成功的关键。除了“二人疯”的病态互动类型外,我们不妨把两者互动模式类比为君臣关系(传统政治),挚友关系(平等合作)及契约关系(期限合同约定),加上上述三类的综合关系,成为四种互动原型。

上述四种互动原型中,以君臣关系为例,“李世民与魏征“的互动原型是最理想的,体现各自的高标准人格特质与互动模式。在管理咨询与人才寻访实践中,我多次看到或听到不少董事长们(特别是第一代企业家),愿意接受这样的类比模式。

正如曼佛雷德的领导力研究结果一样(领导精英普遍具备悖论思考能力),北大光辉教授王辉演讲的中国式领导力(辩证思维)研究成果,也无形中起到了验证。在现实中,辩证领导行为不谋而合地体现于优秀CEO及CHO身上:如温情与冷酷、审慎与大胆、大局与细节、效率与创新、江湖气与学院气等等,体现于他们的举手投足之中,以及相互的默契之间。

转型时代,我们谈论CHO与CEO的关系,本质上也是谈论一种制度,一种文化。正如经济学家青木昌彦认为:制度本质上是以共同意识为基础上的社会博弈。我们不能仅仅限定于对CHO角色的重新定位及转型思考,还需关注组织文化情境和CEO人格,以及两者领导力关系之间的互动模式,才更为全面。





作者:徐健,企业管理咨询顾问/高管人才寻访顾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