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這部電影註定要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一抹亮色。

它將電影鏡頭對準了二十年來中國社會欲說還休的天價藥和那些因此被打落底層的病友們,僅憑這份勇氣,就足以被人永久銘記。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零差評國產片出現了,我們太需要這樣的電影了

電影《我不是藥神》是根據曾經轟動一時的“陸勇案”真實事件改編的,原型人物叫陸勇,劇中主角叫程勇。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電影是真實世界的鏡子。

可是,我們等待這面鏡子照出真實的眾生,已經太久太久。

1

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慢粒白血病,這種對大多數人來說還很陌生的病,

但是看完電影,我知道,這種病會帶來什麼。

死亡,還有生不如死。

電影裡有個情節,王傳君飾演的呂受益的病情進入急變期,藥物已經不起作用,唯一的辦法是化療和日復一日的清創。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當徐崢扮演的程勇在醫院樓道里聽到呂受益撕心裂肺的吼叫時,那種疼痛感彷彿要撕碎他的心。

這個面對妻子改嫁,房東催租都毫無畏懼的男人,竟然嚇得立刻離開了醫院。

一個在生活中不曾被摧垮的人,也許在疾病面前堅持不了一分鐘。

可是,身體的痛苦並不是慢粒白血病帶給病人的全部。

抗得過身體疼痛的人未必扛得過疾病對家庭的毀滅和精神上的打擊。

因為只有一種藥可以延緩病情,4萬一瓶的進口藥“格列寧”。

一瓶的療程是一個月,需要終身服用。

也就是說,這種藥最多需一年就可以讓一個普通家庭傾家蕩產。

當所有的積蓄都被疾病消耗殆盡後,我們就可以親眼目睹那些被打落底層的人們,是怎麼為了生存底線,一次次向命運低下曾經高傲的頭顱。

三十歲的媽媽為了給女兒籌錢去夜場跳舞,在喧囂的舞場中扭動曼妙的身姿,人前歡笑,人後卻是孤獨地吶喊。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定格的眼神裡,寫滿對命運的不甘和憤怒;

滿頭白髮形容枯槁的老人,賣掉祖傳的房子,給假藥販子下跪,面對警察苦苦哀求,那渾濁的雙眸裡流下兩行清淚;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慢粒白血病就像是架在他們身上的重鎖,壓得他們無法呼吸,就像尖銳的利刃,每時每刻剜掉他們的皮肉。

活著就是受苦,人間彷彿地獄。

活著對慢粒白血病人群體卻是奢望。

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2

死亡面前,選擇就是一切

對於白血病人來說,這個世界最寶貴的是希望,最殘酷的也是希望。

仿製藥是不合法的,病人要用藥,醫生會拒絕治療,警察會追捕他們。

就像在無邊的大海里,一群從一艘打沉的船上落水的人們,看到一個個救生圈被扔下來,活著的希望一下子被點燃。

就在這些在死亡邊緣的人們,掙扎著划向救生圈時,突然有個聲音說,這些救生圈是三無產品,必須收走。

這是怎樣的一種崩潰與絕望!

這種絕望,就像片中那個老奶奶說的:

四萬塊一瓶的藥,我吃了好幾年了,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才好不容易有了便宜的藥,才500塊一瓶,他真的不掙錢,他只想幫我們,你們把他抓了,我們就沒法活了,誰家還沒個病人呢?你能保證自己一輩子不生病嗎?我還想活著,我不想死……

病人們不想死,所以他們沒有選擇。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在這個商業社會,每個人都以賺錢為目標,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一個人的品質是崇高還是卑微,並不是以金錢的多寡來衡量的。

面對那些已經被命運逼上絕境的人,是施以援手,還是沉默不語,甚至落井下石,考驗著每個人的人性,也測度出精神的硬度。

這其中的困難遠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

程勇開場的時候是個眼睛裡只有錢的油膩中年男人,因為從印度帶回了仿製藥,而成為了病人眼中的藥神。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但是,一開始,他的目標一點也不高善,他不過是想賺病人的辛苦錢。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唯一不同的是,他賺的沒正版藥多,500一瓶買進,5000一瓶賣出。

他不是沒有猶豫過,可是利益的誘惑太大了。

直到呂受益的死亡,才激發出他內心的善良與光彩。

當第二次從印度回來時,程勇選擇500一瓶賣出所有的藥,即使後面進價漲到2000,他仍然選擇堅持500的定價。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這一刻,程勇才真正變成“藥神”。

面對死亡做出的選擇,是人性最後的底線,進一步,你是真正的藥神,退一步,你是真正的禽獸。

3

疾病,是多數人的魔咒

這些年,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人人皆知,又人人沉默的話題。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我不是藥神》口碑炸裂,哭倒一片:

國產電影最大膽的一次突破

每個人在疾病面前都是一樣的,無論你的階層、性別、種族、價值觀,終究難逃疾病的侵襲。

可是,生病的代價對每個人而言是不同的。

有錢人可以住最好的特殊病房,可以用最好的進口藥,可以拿錢買命。

沒錢的人卻只能苦苦支撐,或者讓家人拿命換錢。

在天價藥面前,別說底層,就是中產之家,也是海邊的沙雕,說散就散。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不吃藥,就只能等死;吃了藥,就吃沒了房子,吃散了家庭。

原本幸福的家庭,妻離子散,這樣的事情,真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4

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有一句最戳心的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沒有錢,就算是藥神,也無迴天之術。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窮到底有多可怕,可怕到你根本想象不出。

像電影中的黃毛,就算有了便宜的藥,也還是買不起。

農村出來的黃毛,沒錢沒文化,二十歲的年紀得了慢粒白血病,不想成為家庭累贅而選擇離走故鄉。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連便宜藥也買不起的他偷了藥,但他不是隻給自己吃,還把藥分給其他病人。

邋遢的外表下包裹著一顆最善良、最純真的心。

但命運並不會因他的善良而放過他。

後來,當警察找上門來時,為了讓程勇脫身,他開車引走警察,最後被卡車壓死。

一部電影讓人哭並不難,而它的高明之處在於,它的每一個痛點都直戳到人心底最脆弱的深處。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在知乎搜索“貧窮到底有多可怕”,看到最多的是“沒錢,不敢生病,買不起藥,只能等死”,“窮人沒有資格生病”,“窮人的命,都是拿命換來的”。

窮不可怕,可怕的是遇上天災和人禍,那種無處掙扎、無處求生的絕望,活著竟比死了還痛苦。

5

生活在陰溝裡,仍可以仰望星空

這個世界總有人富有,有人貧窮,有人健康,有人生病。

可是社會的進步就在於,讓那些陷入貧窮、陷入疾病的人能夠通過他人有組織的幫助存活下來,不僅活下來,而且活的更有尊嚴。

沒有錢、吃不起高價藥、買不到低價藥,生命的悲劇就會循環上演。

好在今天,格列衛已經被很多省份納入醫保報銷體系。

無論是加入醫保,還是國家對原研藥的支持,還是抗癌藥零關稅,我們必須看到,社會在進步。

正如電影最後,程勇被抓後,在審判階段的時候他說:

他們吃不起天價的進口藥,他們就只能等死,甚至是自殺。不過,我相信今後會越來越好的,希望這一天早點到吧,我相信我們的國家會慢慢變好。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現實中程勇的原型陸勇被免於起訴。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相信他對這番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這部電影的上映,讓更多的人關注白血病患者群體,關注他們所面臨的困境,推動更多的地方將格列衛納入醫保,讓更多的病人得以救治。

《我不是藥神》:沒人願意死去,但沒錢只能等死

直面社會存在的問題,用藝術的方式把它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就算這不是電影的唯一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希望,不久的將來,這部電影的故事能夠成為過去式。

詩人奧斯卡·王爾德在《溫德密爾夫人的扇子》中曾說: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即使在陰溝裡,我們也可以仰望星空。

我們不能阻止病痛,但是我們可以治癒病痛。

相信,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