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失语的春节院线

现实可以,还是不可以被言说

据说今年春节的电影院异常热闹,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城市乡镇,概莫能外。在年夜饭、春晚和亲戚们的勾心斗角等一系列油腻程度颇高的标准动作完成之后,电影院成了一个解腻的最佳去处。

猫眼的实时票房数据显示:春节长假以来,票房排名前三的一直是《唐人街探案2》、《红海行动》和《捉妖记2》三部片子,稍逊其后的《熊出没·变形记》、《西游记女儿国》和《祖宗十九代》。而综合猫眼、豆瓣和格瓦拉的评分来看,最受好评的是《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和《熊出没·变形记》也不差,《捉妖记2》略逊一筹,《祖宗十九代》就简直是惨不忍睹了。

现实主义失语的春节院线

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准到底怎么样?《唐人街探案2》的推理层次递进很精彩、故事讲得也很完整;《红海行动》看得人血脉贲张,人性的故事讲得也很到位,虽然是国家主义视角,但同时也充满人道主义色彩,不失为好故事。相比之下,《捉妖记2》讲故事的水平就差远了;《祖宗十九代》里面的大腕和小鲜肉虽然多,但这种老掉牙的穿越剧情已经没人稀罕了,更何况岳云鹏在电影上一贯不挑食,说他是烂片代言人一点都不过分……这些大家都看得明白。我们的人民群众就是这样,让他们在一个被圈定的娱乐范围之内做选择,而不是自己在快手和抖音上自己找乐子,最终映射出来的审美水准,跟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甚至国家公仆们,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年的春节院线排片没毛病。其实乍看一眼就能发现:基本都是奇幻片——《唐人街探案2》的故事虚构了一个五迷三道的纽约和一群侦探;《捉妖记2》完全是妖精界的事儿,无关人间。《熊出没》是动画片,主题是探险。《西游记女儿国》望名生义你也知道讲的是什么。在这么多奇幻片扎堆占着荧屏的当间,《红海行动》可能是唯一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但这种“现实主义”也显然有着强烈的超现实甚至奇幻色彩,跟《芳华》的那种现实主义,并不是一回事。

现实主义失语的春节院线

为什么我们的春节院线,被奇幻片和奇幻味儿的电影填满了?

是接地气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跟“团圆祥和”的春节贺岁氛围有不兼容的东西?还是这么些年,随着IP孵化变成一门显学,中国的电影创作者都扎堆搞奇幻、穿越和玄幻那套了?再或是说,新一代的电影和数字娱乐消费者——那些从一线到七八线城市的95后和00后们,只喜欢玄幻和奇幻的题材,而对现实世界的故事和情感无动于衷?再或是说,在春节长假人人都图喜庆的时候,什么热闹、什么好玩,什么能带来刺激、尖叫和掌声,院线就应该排什么?

我之所以对这个事好奇,是因为中国的“贺岁电影”,完全是起步于现实主义题材的啊。

就像今年春晚上王菲和那英再度同台唱《岁月》,把人们的记忆拉回到了20年前的1998年春晚的《相约九八》一样,回顾起来,1998年真的是很神奇的一年。对中国的贺岁电影来说也是如此。那一年,是中国的贺岁电影元年。两部电影占据了那年春节假期的院线荧屏,也占据了一代人的心灵,直到今天。

这两部电影,一部叫《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主演葛优和刘蓓。另一部叫《没事偷着乐》,导演杨亚洲,主演冯巩和朱媛媛,改编自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第二年被拍成了同名电视剧。

这是两部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喜剧片。

现实主义失语的春节院线

现实主义失语的春节院线

没有《甲方乙方》,就没有中国的贺岁电影市场。像“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这样的台词和表情包,流传了20年,很多不知道出处的00后们也能随手甩出来一个。可这部电影讲的究竟是什么呢?换句话说,葛优和刘蓓这对儿夫妇成立的“好梦一日游”公司,提供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服务呢?为什么大家喜欢这部片子呢?过了将近20年,我终于明白了。这部片子里,“好梦一日游”满足的每一个人的离谱、苛刻、变态或无奈的需求,不就是十九大报告里新定位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么?它多现实主义啊。

《没事偷着乐》也一样,它的题材原本不应该是喜剧片,但在春节贺岁的大背景下,被改成了喜剧——当然,是小人物在困厄和顿挫中追求美好生活,最终抵达幸福彼岸的那种喜剧。为了增加喜剧色彩和喜剧语言的表现力,故事的背景还特地从北京挪移到了天津,并以“大团圆”的结局扣住了贺岁主题。其实,作为喜剧贺岁电影,《甲方乙方》和《没事偷着乐》折射了两种不同的那个时代下的现实境况:《甲方乙方》里的所有人都是“吃饱了撑的”,想干一点自己没干过的事儿,这是在1990年代中后期,一些人的物质生活被满足的情况下呈现出的欲望多样性;而《没事偷着乐》折射的是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变局下,利益被牺牲、被挤压的一个“失落阶层”,是如何在夹缝中追逐伊稀曙光的。

这两部“贺岁电影”,在1998年戊寅年的春天火了,影响一直到现在。《红海行动》一定能红到2038年么?

现实主义电影当中的“现实”,是具体而微、直抵人心最柔软处,可被触摸和感知的,而从创作的角度,它应该是可以被言说的现实。1998年的那个春节,无论是《甲方乙方》里的人们那些隐秘夸张的欲望,还是《没事偷着乐》里那些卑微的“正能量”,都是可以被言说的、可以引发社会各个阶层共鸣的现实,而且这个现实,具备相当程度的多元性。

此后多年,春节贺岁一直在沿着“多元、宽容和温情的现实主义”的道路变化发展着。1999年有了《不见不散》,2000年有了《一声叹息》,2001年有了《大腕》,2004年的《手机》,2005年的《天下无贼》,2008年的《长江七号》和《苹果》,2010年的《非诚勿扰》,都是沿着这个路径往前走的。把多元复杂的社会现实,与温情和黑色幽默杂糅在一起。但可以明显看到的是,2005年之后的中国现实主义题材贺岁片开始断档,像《英雄》、《无极》、《投名状》和《赤壁》这样的历史“大片”陆续在春节期间上映,到了2010年之后,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的贺岁电影传统,几乎彻底中断了,轻喜剧和大量的奇幻剧还是占据了春节期间的院线排片。

2010年之后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特别是现实主义春节档电影的失语,其实就是现实社会生活作为一种可以艺术的载体,在中国的失语。取而代之的是历史以及被架空的历史题材的兴起,以及带有奇幻色彩的轻喜剧的霸屏。这固然是中国电影创作和受众欣赏品位的多元化导致的,但现实主义题材的空前沉默至此,应该有另外的原因:要么是社会现实已经没有被艺术表达的价值,一个是社会现实作为创作题材,在电影创作中开始变得不可言说。

《甲方乙方》里的现代性欲望、《没事偷着乐》里面的底层社会的苦中寻乐、《手机》里的家庭裂变、《天下无贼》里的盗匪人伦、《苹果》里的农民工悲欢,在当下的中国社会现实中已经完全不存在,或者没有存在的变种了么?或者说这么多年,底层人口的异乡漂泊、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家庭内不同代际的观念冲突、中国互联网创新与泡沫同时迸发的这几年的各种浮世绘乱相……这些每天都在微信公众号上不断翻腾出来的故事和悲欢,都不具备被搬上电影荧屏包括春节院线的价值了么?但事实就是,我们的电影屏幕上,没有这些东西,现实不可言说。

现实主义失语的春节院线

有的只是《红海行动》和《战狼》这样的现实主义。这样的现实主义电影,固然有现实的成分,也是在社会共识意义上很受欢迎的片子。但现实主义的魅力在于它呈现的多元化现实样貌。当只有《红海行动》这样的电影可以言说现实,而《我不是潘金莲》和《芳华》这样的现实言说,被不断地压缩和删减的时候,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在电影史料中呈现的现实,仍然是一种失去了多元化本质的、残缺的现实。

在春节院线这样一个全民现象级娱乐的场景中,人们有意或无意地逃避了现实,沉浸于奇幻的故事里,获得了最大的快乐。“志怪”作为一种小说或戏剧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最大行其道的,是“六朝”(魏晋南北朝)的空前战乱岁月和清朝“康乾盛世”的万马齐喑时期,那会儿的人民群众,在“志怪”中找到的快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快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