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周姓的來源

文/周 雯 周興泰

無錫周姓來源比較清楚,主要就兩個脈系:濂溪公後裔和仲雍後裔句(同勾)吳周。此兩脈雖同居錫邑同出一體,然追本逆源,共祖為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的古公亶父,即周文王之祖,泰伯之父,時代非常久遠了。近代有零星從蘇州、浙江、安徽等地遷居來的周姓,人數極少,脈絡就不清楚了。

無錫周姓的來源

一是濂溪周敦頤遷錫後裔,先後共有三支遷來無錫定居

  第一支 濂溪周敦頤長子壽公後裔。遷錫祖周望。周敦頤有二個兒子,長子周壽,次子周燾。周壽生六子:伯逵、虞仲、叔夏、季友、季仲、季次。北宋滅亡時,趙構南逃至臨安(杭州)成立南宋。其時,北宋在朝官員和大批百姓也向長江以南大遷移。據錫山周氏志學堂族譜記載,“蓋當南渡時,兩浙宣撫使諱望者,系濂溪公孫季友公之子。扈踱而南,立家於錫。戎州別駕諱湛者,系濂溪公孫虞仲公之子,亦隨駕南遷,卜居金陵(南京),六傳俱為宋臣”。季友子望公到無錫後,購置了錫山穆陽書院作為住宅,從此定居。其子孫多有外遷,留在無錫的為十二世均德公沙灘支,主要分佈在胡埭一帶。這是濂溪公後裔中最先遷來無錫定居的一支。

無錫周姓的來源

第二支 濂溪周敦頤次子燾公後裔,遷錫祖周應高。應高公字四一,號溪園,湖南道州人,濂溪公次子燾公,燾公長子縯公,縯公長子政卿,政卿公長子洵公,洵公長子諱應高。應高公是濂溪公六世孫,南宋理宗開慶元年進士,曾任建康府置制按撫使。上任適逢民間發生災荒和瘟疫,他即將應得的常例錢十多萬緡用於賑濟災民。為抗元兵入侵,提出江防復襄策略,得罪賈似道,見大勢所趨,故憤而棄官,於南宋後期(1265年左右)舉家遷到無錫景雲鄉張塘裡泉瀆之陽(即現在的新區火車站附近)隱歸田園。據譜載,應高公原配張氏無子,繼妻歡氏生有二子,長子周預,次子周惠。長子預生子二,昌齡、昌宗,昌齡生子二,從之、居之,從之生子二,之紀、之緯,兄弟兩先後鄉試考中解元,為磚橋支祖。應高公次子惠生子二,檉、棆,檉生子二,邦傑、邦正,邦傑生子二,雷震、桂發,兄弟倆先後會試考上貢元。邦正生子五,長子之禮、次子之才為牆圈、五牧、宅基支宗,三子之仁為南宅支宗,四子之典為周涇、白土支宗,五子之玘,傳三代後乏嗣。惠次子棆生子三,邦俊、邦直、邦彥。邦俊生子二,長子之美會試考上貢元譜示無子。邦俊次子之珽為塔上支宗。邦直生子二,長子之翰為老宅基支宗,次子之綱為曹塘支宗,邦彥生子二,之正、之章為北里支宗(其後失考)。七百多年來子孫眾多,分佈甚廣。後裔有十支,即:磚橋支、牆圈支、五牧支、宅基支、南宅支、周涇支、白土支、塔上支、老宅基支、曹塘支。應高公遷錫後,躬耕壠畝,興修水利。在他的組織下,開通了連接京杭運河與伯瀆江之間的一條河道,後人以周姓名之謂周涇。元公十三世裔周士龍遷居周涇之陽,即今周涇巷村(滬寧鐵路周涇巷火車北邊)。宋元間在張塘裡宅基設有元公祠堂一座,奉濂溪公為祀主。清乾隆七年,祠堂由元公二十三世孫周汝遠為首,帶領族眾移建於惠山下河塘。乾隆皇帝於1757年第二次駕臨惠山時,題名並御書“光霽祠”匾額,故周氏溪溪夫子祠也稱光霽祠。應高公壽終後,紆尊降貴,以解元之儀葬於涇上。即周涇與白土兩條河道之間吉祥寶地,二圖情字一千一百十六至一千一百二十四號內。墳墓地勢偏高,規模較大,號為解元墳。鹽城陸秀夫(南宋最後一個左丞相)為他寫有《溪園公行略》:四一號溪園,家本道州。開慶元年進士,歷知建康府事制置安撫使。始至官,卻常例公用器皿錢十餘萬緡,減屬邑稅,折收絲捐及蘆課草場租,除免以萬計。歲飢,設法賑濟,民不流移。時建康大疫,公開藥局,放免夏稅,市利錢。軫念民瘼,勤督庶務。修建明道南軒書院,使來學執經問業。公惟以扶天理,淑人心為己任,風裁峻肅,不畏強禦,案無留牘,四境晏然。公餘,合修景定建康志,以馬制置荘敏公光祖搜訪之,勤帥憲運漕諸府幕訂正,廣取裁之,乃克成書。會襄陽守呂文煥,以城降元。公方上防江之,筭備海之宜,復襄之策,而扼於賈似道不克展。公知東南不可支,不勝憤激,拂衣賦歸,佔籍錫之景雲鄉啟宇焉。性至孝執,親喪哀慼,逾禮服除,猶不茹葷。舉止必循禮度,婢僕之前,不輕言笑。閨門之內,雍雍如也。居恆清儉,食惟麄糲。以壽終葬涇上。   鹽城陸秀夫拜撰

無錫周姓的來源

第三支 濂溪周敦頤長子壽公後裔,遷錫祖周思文。思文公為虞仲公子湛的後裔,湛公南渡定居金陵,傳七世為周亢,號古南,國子學正。周亢在金陵組織民眾抗元不果,蕪湖兵敗,全家被俘遭殺,所幸幼子周泰隨舅父謫官到海南,免曹一劫。周泰從小刻苦學習,精通經史,尤熟《春秋》。元英宋至治年間,知周泰博通諸籍,賢而有德,欲召為官。但周泰因家仇國恨不願為官。按例應充司獄禁軍,因他高度怒憤,雙目突盲,才得以放歸。為避免再遭迫害,於1321年從金陵遷至常州懷得南鄉,隱於林泉,農耕為生。周泰生有三子:思嶽、思李、思文。寓意不忘岳飛、李綱、文天祥三位民族英雄,囑子孫向他們學習。其中長子思嶽居江陰桐岐,次子思李居常州豐北,三子思文遷居無錫梅里。思文公生有四子,庭、理、衡、權,為十四世。庭公於至元間(1335一1340)中舉,生五子:仲衡仲端仲鑾仲堅仲銓。仲衡為營橋支許舍分支宗;仲端為蠡江支驢橋分支宗;仲鑾為馬盤支宗;仲堅仲銓還居金陵曹溪。思文公次子周理,秀才,在鄉教書為生,其子企巖任柳州司戶參軍,武士,為柘塘浜支宗。思文公三子周衡,於洪武十三年著有《江源說》一篇,博得朱元璋的賞識,升為右正言。朱元璋登基初百姓窮困曾下詔免稅,不久反悔。衡極力進諫,得罪了朱元璋,遂設計將其處死。衡弟周權背棺材去收屍,帝旨收屍者同罪。眾大臣求情得以免死,降旨流放海南邊遠之地。時有一義士張元,十分同情周衡兄弟,暗中冒充周權流放。周權得脫,為避朝庭追究,隱姓埋名逃亡無錫投親,夜至錫西玉祁槽坊乞食求宿,被盧姓人家收留,入贅做了上門女婿,遂為槽坊支宗。朱元璋亡故後,群臣為周衡申冤,得到平反後,周權將其兄周衡屍骨運回無錫,葬於石塘西山。歲月變遷,其墓已無覓處矣。

二是 仲雍曾孫周章後代

  周姓和吳姓,是無錫的原始姓氏。泰伯弟仲雍、季歷,季歷賢,子姬昌倍受太王古公亶父喜愛,言興周者必昌也。於是泰伯乃奔荊蠻吳地,定居梅里(即現在的梅村),三讓王位,斷髮紋身,建立句(同勾)吳國。泰伯無子,傳位於弟仲雍。仲雍傳季簡,季簡傳叔達,叔達傳周章。是時周文王姬昌次子周武王姬發克殷商,建立周朝,求泰伯、仲雍之後,得知周章已君吳。周章次子贇,封安陽侯,其子孫為無錫最早的周氏,是為句吳周。周章長子熊接王位,其後代為無錫吳氏,故周吳不分家,即出於此。安陽侯周贇傳三十二世,有孫名虞,字禪承,為避秦禍,率族全遷福建武夷山隱居,後擴至閩南等地。又越千年之後,有周瀛、周達權父子,授任江南潤州(今鎮江)為官,念及故土,遂於南宋初期帶領眾親返回故里定居。現在無錫的句吳周姓,皆其後裔。無錫句吳周氏主要分佈在堰橋、前州、江陰等地,相較濂溪元公在錫後裔,人數不是很多,但卻是與吳姓同為無錫的原始姓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