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状元漫谈

文/王金中

自清顺治三年(1646)丙戊开科取士,至光绪三年(1904)甲辰,其间258年,产生进士科状元114名,如加上博学宏词、经济特科状元4名,共118名状元。其中江苏籍的有51名,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3%。这些江苏状元,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吴地。其中古镇所在的吴县(包括当时的长洲县)有状元17名、常熟6名、武进5名、无锡3名……共46名。为何江南吴地能在封建社会的后期产生这么多的状元?这要追溯到清初开科取士的缘由。

顺治二年五月,清兵攻占了南京。明福王政权虽然覆灭,但江南抗清的斗争并没有停息。清朝统治者为稳定江南的局势,在采取武力镇压的同时,又利用开科取士来笼络人心。是年秋,清世祖采纳大臣范文程建议,沿用明王朝科举取士制度,正式颁诏,举行科举考试。一些曾声言不与清廷合作的书生,挡不住科举的诱惑,纷纷屈节,报名应试。

吴地状元漫谈

当时江南经济比较富饶繁荣,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清世祖便选江南吴地作为“突破口”,于顺治四年、九年先后取武进的吕宫、无锡的邹忠倚为状元。顺治十一年选取昆山徐元文为状元,并在其身上大做文章,给予多种优厚待遇,以达到“文治”之目的。其后康熙帝承袭父志,继续推行“以汉治汉”路线,又一连几科选取江苏吴县缪彤、浙江蔡启僔等为状元。为表示对徐元文的信宠,康熙便提升他为国子监祭酒(最高学府校长)。这样,徐元文便掌握了选拔人才的大权。一时,江、浙两地的书生便纷纷赴试,有的还是冒籍前去应试的。

这些江、浙状元,因地域、习俗等因素,更为了自身利益,便相互支持,在朝中形成一股势力,所产生的影响自然也就更加深远。康熙九年(1670)苏州考生韩菼本已落卷,副主考、昆山徐乾学会同主考、浙江蔡启僔念乡情拔韩于遗卷中,韩菼得以在三年后会试、殿试皆第一。

康熙三十四年,韩菼迁礼部侍郎,兼掌院学士。江浙两地前去应试的书生更多,一时朝野震动,以至于御史郑维孜上奏康熙帝,请把冒籍赴试者“尽发原籍肄业”。 韩菼却持不同意见,他力陈“京师善地,远人向比”,“太学且空,非国体。”康熙不愿先帝的“文治”毁于一旦,更不愿意去得罪江、浙两地的考生,于是“事得寝”。

历史上,六江南吴地唐代设州学,宋代设县学,明代起在城乡建大书院,但远没清朝中期那样普及。那时,“书院有官办,或官办民助,也有士绅创办或集资私办的,为课读校士(比较生员、童生文章之优劣者)准备科举的场所”。武进、无锡、常熟、吴县等地还自筹经费,在公众场所设塾,教授平民子弟,俗称“义学”。明清,无锡有东林书院、宜兴有东坡书院、常熟有文学书院……江南吴地学塾盛行,书院普及城乡。其人文郁盛,得助于教育事业的发达。

在当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已在江南吴地深入人心。读书能致高官厚禄,这使科举考试具有极大的竞争力。在中原人独占科举优势的唐代,吴地也出了一批状元。如苏州有归仁泽(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和归黯(唐昭宗景德元年)父子状元,归佾(唐昭宗光化四年)和归系(唐昭宗天祐二年)兄弟状元。宋代,江南吴地出了武进霍端友(崇宁二年)、无锡蒋重珍(嘉定十六年)宜兴余中(熙宁六年)等8名状元。在明代,又出了吴县施棨(正统四年)、昆山顾鼎臣(弘治十八年)、无锡孙继皋(万历二年)等12名状元。可见清代江南吴地状元之盛乃是源远流长。

在清代,江南吴地的状元有相当一部分出身“书香门第”。这些“书香门第”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也是多出状元的一个重要因素。

昆山“三徐”(即徐元文、兄乾学、弟秉义),出身“书香门第”的“江南望族”,母亲是顾炎武的妹妹。她非常聪明、干练,教子甚严,“课诵恒之午夜不辍”。

太仓毕沅的亲张藻,是清代有名的女才子,也出身于书香门第。儿子6岁时,就以《诗经》、《离骚》为启蒙教材,并亲自指导。10岁时,张藻授以声韵、对偶之学。当他初步掌握声韵常识之后,又以苏东坡诗集为范本,让毕沅早晚诵读、潜心揣摩。

苏州陆润庠出身在一个三代儒医的书香门第。祖父陆方山见润庠聪明可爱,从小就进行培养。父亲陆懋修见儿子才智过人,也十分重视,把《四书》、《五经》做启蒙教材,每晚学一段背一段,才准睡觉。这些家庭,在自己的儿子有成绩时,又让其出门拜师深造,使学业更有长进。

综观江南吴地的状元,中状元的也并非都是“书香门第”的子弟,也有不少出身在小官吏、自耕农、医生、商人、教师等中下阶层的家庭。顺治九年的无锡状元邹忠倚出身在布商之家,靠父亲贩布为生;乾隆三十年吴县状元张书勋,原是个“以举人挑得”的县官;乾隆五十五年吴县状元石蕴玉,本身就是个“以扶翼名教为己任”的教师;嘉庆六年无锡状元顾皋,出身在自耕农之家……

有的状元是出于“穷则思变”才发奋读书,射策夺魁的。雍正元年金坛状元于振,出身贫寒之家,父亲死后,常在母亲纺车旁借光苦读;顺治十八年溧阳状元马世俊一贫如洗,直至点元释褐之时,“贫不能具轩,老苍头携官袍随之”,传为士林佳话。

同治七年吴县状元洪钧,出身贫寒,家里供不起他念书,父亲一度希望他“弃儒就商”。洪钧却“慷然有当世之志”,跪地哭求让他继续读书。他发奋努力,18岁中生员,26岁中举,30岁状元及第。

在江南吴地,由于一人中状元就能带上一批,一人成名就会激励亲友、同乡有更多人去进取。出现了顺治十五年常熟孙承恩、十六年昆山徐元文、十八年溧阳马世俊和康熙二年长洲(苏州)韩菼、十五年长洲彭定求、十八年常熟归允肃,一连三科状元;康熙四十五年无锡王云锦、四十八年武进赵熊诏、五十一年长洲王世琛、五十二年嘉定王敬铭、五十四年昆山徐陶璋、五十七年常熟江应铨,一连六科的连科状元。至于连续两科的连科状元更是比比皆是。

在清代,江南吴地出现了一科三鼎甲。顺治十六年己亥科,状元为昆山徐元文,榜眼为无锡华亦祥,探花为长洲叶方蔼。康熙朝开科21次,其中江南吴地一科二鼎甲的,就有7科之名。还出了昆山、苏州、吴县三个一门三鼎甲:顺治十六年状元徐元文,其兄徐乾学为康熙九年探花,其弟徐秉义为康熙十二年探花。康熙十五年状元彭定求,其弟彭宁求为康熙二十一年探花,其孙彭启丰为雍正五年状元。乾隆五十八年状元潘世恩,其兄潘世璜为乾隆六十年探花,其孙潘祖荫为咸丰十二年探花。还出了无锡“一门四探花”:顺治十二年秦铖、康熙三年秦宏、乾隆元年秦惠堂、乾隆四年秦勇均,为世人所传颂。更有意思的是:彭定求和彭启丰,陆肯堂(康熙二十四年状元)和陆润庠(玄孙,同治十三年状元)为祖孙状元。至于父子状元、叔侄状元、兄弟状元更是千古美谈。

吴地状元显名者尤多,如抗金名将、宋庆元二年武状元常熟周虎,宋嘉定七年武状元刘必方(一说刘必万),著名的书法家、明成化八年状元吴宽,明弘治十八年状元顾鼎臣,太平宰相、世称长者的明嘉靖四十一年状元申时行,东林魁首、明天启二年状元文震孟,盛世贤相、文学家陆肯堂,康熙三十九年状元常熟汪绎,乾隆五十五年状元石蕴玉,《全唐诗》总裁彭定求,乾隆名儒重臣毕沅,乾隆四十六年连中“三元”的钱檠,“四朝元老”潘世恩,金石学家、道光三十年太仓陆增祥,外交家、史学家洪钧,末代皇帝师傅陆润庠,还有集政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身的两朝帝师、咸丰六年常熟状元翁同龢……他们各领风骚,名重一时,彪炳史册。

江南吴地科举有这样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有这么多的楷模,便使盛出状元有了深厚的沃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