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大餘人與南康人

“同一個日頭曬穀”,這是大餘人與南康人相見時都會有一句話,來表示兩地人的親近。


話說大餘人與南康人

大餘,古為南安,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濃厚,是世界鎢都。這裡有豐富的鎢資源,有梅關、牡丹亭、丫山、三江口等眾多景點,是理學文化的發源地,更為古時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集處,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唯一陸路節點。南康,在印象中只有人口眾多,資源缺乏,是“無中生有”之處。經濟上看,明清時期,大餘是經濟活躍的地方,中原的瓷器、茶葉經此處到廣東的湞水下海,出現了商賈如雲、貨物如雨、冬無寒土的熱鬧景象。近代發現鎢礦以來,更是有名的工業縣,經濟一直名列贛州前列,曾經的多味花生、板鴨紅極一時。近年來,隨著鎢砂價格的低迷,大餘經濟不再輝煌。
話說大餘人與南康人

而南康因人多地少,一直屬貧困縣,只是到了九十年代,隨著製衣企業的崛起,才有了南康的“無中生有”,而後,隨著交通的發達,傢俱產業的快速發展,經濟越來越紅火,已不是現在的大餘所能比擬的。
話說大餘人與南康人

大餘人安逸、熱情。正是資源上的差距,大餘人一直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沒有自然災害,擁有上天賦予的鎢與林木資源,更是因為長期是府治所在地,大餘人安逸,骨子透著優越感。有兩點可以證明:一是大餘人創業精神差,雖然靠著鎢資源發了點財,但大多的人想到的是買好車和豪賭。二是大餘的小工工資高。一般的大約在80至100元。但大餘人熱情,不管什麼時候,有求或不求於你,他都是那樣的熱情,招待你一定是盡力,哪怕是沒了下頓,也要讓你吃個痛快。


話說大餘人與南康人

南康人勤勞、節儉。南康人人多地少,又沒有什麼資源,所以只好到外地謀求發展,南康人愛讀書,皆是因為唯有讀書才能出去,找到更好的謀生方式。讀不了書的,一般男的都會出去做技術工,大多是打砂子、做木匠。女的一般是做衣服。所以現在南康的三大產業比較興旺,一是鎢砂加工,二是成衣加工,三是傢俱廠。南康人比較節儉,有錢的南康人也不少,但顯富的不多,好車相比要少得多。所以,我覺得,做人要像大餘人,熱情樸實。創業要像南康人,勤勞節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