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流动书店》1987年拍摄于峪道河镇


那年那月那些事

——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周一渤

中国人喜欢怀旧也善于怀旧。近期怀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成了一种知识界的风尚。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周末画报》作了专辑《八十年代真好》,而《万象》杂志的一位作者则这样说道:“象回忆‘五四’一样回忆八十年代”。这样的情怀不是空穴来风,不少人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天真和执着的追求,开放而自信的风范情有独钟。而今天的回忆也说明八十年代那渐渐远去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记忆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记忆,让人难以忘怀。作为一个电视传媒人的赵登新在近期的博客上连续发出了以《那年那月那些事》为总标题、拍摄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图片博客,也正是对应了上述的景致。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兄妹俩》1983年拍摄于大相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个转身已经成为隐匿在历史里的一个背影,它犹如一个反光镜,等待着人们反观自己的时刻,再次与它相聚。可以说,每个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有一把钥匙,我凝神于赵登新的这一组历史影像,掌心的钥匙早已打开厚重的闸门,我所熟悉的那个年月,那个时代,有如我珍藏的画卷慢慢铺展开来。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看红火》1986年正月十五拍摄于东正街(原国营澡堂门前)


有人说,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其说是作为对一百多年前所谓洋务运动的以改革开放命名的回归载入史册,不如说是一次由当年的北大《新青年》和清华国学院交织而成的五四新文化精神的复苏,并且被人们诉诸了狂飚突进的激情。我深有同感。

八十年代!那是一种在清贫中畅想的美好时光。让我们记忆犹新的电视剧、动画片、春节联欢晚会、电视广告,给了我们一种温暖的回望;给了我们一个狂欢季节的流行歌曲——沉睡经年的乐坛终于“火”了起来,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徐小凤的浅吟低唱,费翔点了“一把火”,罗大佑唱着“乡愁”,摇滚之父崔健大吼“我一无所有”……他们是舞台上怒放的歌手,他们缔造着中国流行时尚的“时髦”这一最初的滥觞。重温八十年代的阅读——文坛打破了七十年代政治压制下的文化禁忌,在开放的天地中生根俯仰。让无数文学青年视作“情人”的“朦胧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是想象的盛宴,它使寂寞的心灵和言语的表达获得了无限的释放。在诗歌隐居的今天,我们理应记住这些在崩裂的大地之上,曾辛苦耕耘的食指、北岛、顾城、海子、舒婷……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小卖部》1985年拍摄于北廓村


我和赵登新是同年代的人,尽管当时我在中原,他在山西,我们都晚于沿海感受改革开放春风的拂煦,我相信,那一刻,我们都感受到了“改革春风吹满地”所涌动的喜悦和激情。众人一时间在用各种语言和表现手段去搜索和存留自己的记忆,给今人及后人留下一份备忘录式的历史记载。而赵登新正是用直观的影像给我们留下了我们不同于城市的乡村视觉记忆和当时大潮涌动下的文化拓片,在这些历史时空的吉光片羽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来路。新华书店送来了视野;那些还在初步创业的商户再也不怕“割尾巴”,时髦商品越来越丰富;学校操场的大戏带来的新鲜的感受和放松;两个老太太的提包和提兜早已代替了蓝布手绢包裹的红糖,隐约地给我们展示生活的多样性;一位大嫂开始关注色彩艳丽的裙子;而挑担赶集的老两口一定是给大家送来山货。。。。。。一切都是你要的亮堂和鲜活,充满了希冀。尽管站在当下的高处回望,地处中国中西部的山西汾阳街头人们的生活还是那样的简陋和贫乏,可这却是我们现在美好生活最初的源头。这种鲜活和希冀是多么的珍贵呀!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革委会”门前看红火》


一切的回忆源于珍视。我们的这种回忆一方面是对于逝去岁月的感伤,感慨当年的纯真和质朴;另一方面却也流露出某种对于今天的关照和反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然有很多的意义和内涵可供我们回首追忆,也有许多个人的感慨可以低回玩味。但更重要应该是对于那个时代我们大家的“共识”和认同感的怀念。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进城》1985年拍摄于西门口(背景为省运俱乐部)


八十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当时大家对于未来并不完全清晰和明确,却有一种对于变革的强烈的共识。当时人们对于文革时代的痛苦和压抑记忆犹新,大家都愿意寻找一个不同的未来。个时代的共识就是今天的“中国梦”。我们凭自己的力量能够给自己美好的未来的承诺就是这个“中国梦”的核心。我们就是从那个时刻一起起步,在不断的开拓和创造的激情中找到自己的未来的。也正是由于这个社会可以给人梦想和具体而微的希望,这个物质贫瘠的八十年代才会有我们今天看起来非常丰富的精神生活。同时,正是由于有了一种团结的意识和认同感,我们才没有那么多的界限和分歧。我们才可以把北岛的诗和苏小明的歌曲放在一起讨论和思考,我们才感到无论是“朦胧诗”还是“流行歌曲”都是这个社会正在变革的标志、这种开阔的胸怀和气度的美好展示。

于是一个作家这样写道:“当我们失去机耕道,失去铁环,失去露天电影,失去新年的热闹,失去盼望的心情,我们都不可否认的失去了那曾来自远古农村的质朴和纯真,或者正在失去。是的,我怀念那已属于上个世纪永不再来的八十年代,尽管打着贫穷的烙印。”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时髦手提包》


可以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人们在价值观上的一个急速完善和更新的年代。这是由了这种普世的价值,才有了我们伟大的今天,也才有了我们回首那段岁月的理由和价值,也才让我们立足现在更能清晰地看到我们出发的原点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但愿赵登新的这一组影像能够像一把通向那个质朴而富有生机的历史时光的钥匙,彰显它应有的意义和作用。

那年那月那些事——赵登新的视觉拓片与文化记忆

赵登新 《买年货》


(该文曾发表于四川成都《西部广播电视》。《读城》2009年7月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