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與日語、韓語的關係是什麼?

烏鴉諮訊室


日本跟朝鮮半島,歷史上都是一開始藉助漢語去記錄他們的語言。只不過,朝鮮半島發明了自己的文字訓民正音,1446年開始推廣使用,1948左右因為民族主義,廢除使用漢字,跟漢子絕緣的比較徹底一點。但是日語呢,整體上是從漢字演化過來的,後來也一直保留了漢字(繁體字),所以我們沒有學日文的,很多時候看到日文裡的漢字,還是能明白怎麼回事兒。



那像日語裡的假名,五世紀左右的平安時代就已經出現,代表性的就是萬葉假名,就是在《萬葉集》裡出現的,用漢字當表音符號用的記錄方式。因為漢字比較難寫,只有一小部分上流人士花的起錢跟時間去慢慢掌握。沒有這個條件,或者想偷懶的人呢就自己想辦法怎麼去避開這個複雜的漢字。

人心所趨,一開始出現的是平假名。女性在抄寫詩歌之類的作品時呢,用草書版的萬葉假名來記錄。平假名出現了大於200年之後,片假名也有了。一些上層社會的聰明人,他們在學習歷史典籍的時候呢,為了把複雜的漢字更好地結合日語的發音給標註清楚,就把萬葉假名裡漢字的簡化拿來使用。後來就演變成了日語文字裡獨特的片假名。



其實日本明治維新時,也曾經討論過要不要全部廢除漢字。當時洋學堂都用英文教學,像夏目漱石等那個時期的大文豪,他們的英文是非常好的。但是為什麼後來沒有廢除漢字呢?是因為日語裡元音,輔音字母比較少,有很多聽起來是同樣的發音,但是意思不是一樣的詞語。為了更好把意思區分開,避免有歧義所以漢語就成了有用的工具。我們看到日語裡,有平假名,片假名,還有漢字三種文字,算是世界上比較少見的,用這麼多文字來記錄的一門語言了。

這三種文字日本人在使用時是有區分的,漢字大多是在政府的文書或者是學術性強的文章等,比較嚴謹的文章裡出現的多。那麼在平常生活當中發個簡訊,散文隨筆類文章等平假名詞語比較多。片假名主要用在從外語引進來的詞彙上,比如“電腦”,“app”等。

總體來說,中文,韓文,日文有很多關聯,比如“電話”等一些詞的發音,聽起來就很像。結構上韓文跟日本結構類似,不同於漢語,語序不一樣,助詞也很多。比如“你吃飯了嗎”,日語的表述就是“你(助詞)飯(助詞)吃了嗎/あなたは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所以我身邊很多韓國人的朋友,學起日文來感覺更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